胡海牙的天元丹法函授教材 (4) – 修煉秘要

2015070612:30

胡海牙的天元丹法函授教材 (4) – 修煉秘要

 
 7.睡功三昧
王陽明詩曰:
“掃石焚香任意眠,醒來時有客談玄。
松風不用蒲葵扇,坐對青崖百丈泉。”又曰:
“古洞幽深絕世人,石床風細不生塵。
日長一覺羲皇睡,又見峰頭上月輪。”
李道純《滿江紅》詞曰:
“好睡家風,別有個睡眠三昧。
但睡裡心誠,睡中澄意,睡法即能知旨趣,便於睡裡調神氣。
這睡功消息,睡安禪,少人為。”
晉時陶淵明:“北窗高臥,自謂羲皇上人”,
孔子亦云:“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
   夫行住坐臥四威儀,惟睡眠最為安適。
當工作勞頓、精力疲乏之際,偃臥一榻,
栩然睡去,一覺醒來,神怡氣暢,百骸舒適。
蓋得益於睡中靜養之功者多矣。
人生百歲,日作夜息,全賴睡眠調劑生活,恢復精神。
何況玄宗學者因心息相依而睡著,睡中心息依然合一乎!
   凡初做心息相依,若能勿忘勿助,綿綿若存,片刻之久,即能睡去。
一覺醒來,百骸調理,氣血融和,精神舒適,其妙難以形容也。
   若功夫稍進,自然由睡著而轉為入定。
睡從定中產生,定從睡中產生。初學有睡無定,久修有定無睡。
是故初修之人,能睡著即是效驗,能自然速睡尤妙。
此睡眠三昧之境界,號稱相似定,與常人昏睡情形,迥不相同。
   禪客坐禪,惟恐其睡;玄宗心息相依,惟恐其不睡。
妙哉!此睡眠三昧,乃初學入手之通途,大定真空之前導也。
   五代時陳希夷老祖,高臥華山,嘗一睡數月不起,後竟於睡中得道。
希夷睡訣,共三十二字,名蟄龍法。蓋即心息相依之工夫,不過在睡中修之。
   
《華嚴經》十種臥中,所謂“禪定臥”與“三昧臥”是也。
《離世間品》云:“菩薩摩訶,有十種臥。何謂十?
所謂寂靜臥,身心澹泊故;禪定臥,如修理行故;
三昧臥,身心柔軟故;梵天臥,不惱自他故;
善業臥,於後不悔故;正信臥,不可傾動故;
正道臥,善友開覺故;妙願臥,善巧回向故;
一切事畢臥,所作成辦故;舍諸功用臥,一切習慣故。
是謂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大法臥,悉能開悟一切眾生。”
   按睡中身心不動,如入禪定,謂之“禪定臥”。
若禪定之中,天地真陽入我體軀,如甘露遍空,醍醐灌頂,
周身酥軟美快,和暢如春,酣融如醉,謂之“三昧臥”。
《經》所謂“身心柔軟”,蓋指此景言也。
孔聖“曲肱而枕,樂在其中”,亦即是”三昧臥“之境界也。
《神仙拾遺傳》載:夏侯囗登山渡水,每閉目美睡,
同行者聞其鼻鼾之聲,而步不蹉跌,時號“睡仙”。
此蓋與希夷老祖同修睡眠三昧者。
孔子云:“德不孤,必有鄰”,不其然乎。
儒仙邵康節《林下吟》云:
“老來軀體素溫存,安樂窩中別有春。
萬事去心閑偃仰,四肢由我任舒伸。”
又詩云:“夜入安樂窩,晨興飲太和。窮神知道泰,素養得天多。”
是邵子深得睡眠三昧也。
白玉蟾仙師詩曰:
“自從踏著涅槃門,一枕清風幾萬年。”
是白祖所作成辦,得“一切事畢臥”之妙境也。
涅槃寂靜之門,正是“如來無上大法臥”。到此大休息,舍諸功用矣。
王陽明詩曰:
“人間白日醒猶睡,老子山中睡自醒。睡醒二非還二是,溪雲漠漠水泠泠。”
 
   附: 呂祖《大覺歌》
 酣酣睡,酣酣睡,塵世之中人人醉。
 醉裡不知天地寬,昏昏睡睡中不遂。
 黃金累國腰下系,猶說當前不如意。
 戰名爭利何日既,勞苦終身難自計。
 我在深山整日寐,哪管人間爭戰會。
 不強求,不越位,白雲高臣饒滋味。
 閶門內外有消息,天南地北無窮戲。
 只要識得出處義,且去且去,歸到終南還自睡。

 
   呂祖題詞
高臥終南萬慮空,睡仙長臥白雲中。
夢魂暗入陰陽竅,呼吸潛施造化功。
真訣誰知藏混沌,道人先要學癡聾。
華山處士留眠法,今與倡明醒眾公。

 
   陳摶贈金勵君睡詩
常人無所量,惟睡乃為重。舉世皆為息,魂離神不動。
覺來無所知,貪求心愈濃。堪笑塵中人,不知夢是夢。
至人本無夢,其夢本遊仙。真人本無睡,睡則浮雲煙。
爐裡近為藥,壺中別有天。欲知睡夢裡,人間第一玄。

 
   陳希夷老祖睡訣,一名《蟄龍法》
 龍歸元海,陽潛于陰。人曰蟄龍,我卻蟄心。
 默藏其用,息之深深。白雲高臥,世無知音。

 
   張三豐《蟄龍吟》
 睡神仙,睡神仙,石根高臥忘其年。三光沉淪性兒圓。
氣氣歸玄竅,息息任天然,莫散亂,須安恬,溫養得汞性兒圓,等待他鉛花兒現。
無走失,有防閑,真火候,運中間。
行七返,不艱難,煉九還,何嗟歎,靜觀龍虎戰場戰,暗把陰陽顛倒顛。
人言我是朦朧漢,我卻眠兮眠未眠。
學就了真臥禪,養就了真胎元,臥龍一起便升天。
此蟄法,是誰傳?曲肱而枕自尼山,樂在其中無人諳。
五龍飛躍出深潭。
天將此法傳圖南,圖南一脈誰能繼,邋遢道人張豐仙。

 
   張三豐《漁父詞》
 蟄法無聲且有聲,聲聲說與內心聽,神默默,炁冥冥,蟄龍雖睡睡還醒。

 
   張三豐《蟄龍法跋》
 或言:希夷先生別有睡訣傳世,世所傳者皆偽書也。
《隨》之象辭曰:"君子以向晦入宴息。"夫不曰"向晦宴息",
而曰"入宴息"者,其妙處正在"入"字,入即睡法也。
以神入氣穴,坐臥皆有睡功,又何必高枕石頭眠哉!
讀三十二字,蓋使人豁然大悟。
呂翁表而出之,其慈悲之心,即糾謬之心也。張全一跋,時寓終南山。

   
8.先天一炁與神仙
 
問:何者是道?
 答:道即太虛中無形之生炁。
 
 問:如何謂之修道?
 答:即是採取太虛中無形之生炁,來修養吾入主身心。
 
 問:太虛中無形之氣體,藏在何處?
 答:無所在,無所不在。
 
 問:何謂也?
 答:因其是無形,吾人肉眼不能見。故云“無所在”。
然無形之中,實含有生機,遍一切處,故云“無所不在"。
 圓頓子按:不但肉眼不能見, 雖道眼亦不能見者。
 
 問:即是無形可見,何以知其含有生機了
 答:於一切動植物之生生不息,歲月無間,故知之。
 圓頓子按:不但動植物如此,雖金石礦物亦如此。
 
 問:既如此說,生機處處皆有,則吾人亦常在生氣之中。
聽其自然可也,何必又要採取?何必又要修煉?豈非多事乎?

 答:雖說處處皆有,若不用功夫採取,則與吾人身體似有隔膜。
譬如江河溪井之中,雖然處處有水,若吾人不去汲引,水決不會自己送到家裡來。
 
 問:吾人身上本來可有生機嗎?
 答:當然有生機,若無生機,如何能活動?
 
 問:吾人身上的生機,從何而來?
 答:在父精母血交媾的時候,而太虛中無形的生氣,
即落於其中,在道家稱為“先天一炁”。
 
 問:父精母血交媾的時候,太虛中無形生氣,怎麼會落於其中了
 答:父精母血,即是一陰一陽。
當其交媾時,有一種呼吸的力量,即其呼吸之間,
太虛中無形之氣,自然而然,如磁石之吸鐵,不知不覺,攝在其中矣。
此所謂造化之神功,天機之玄妙也。
 
 問:照此而論,則吾人身上個個都有生氣,
而人家生出來的小孩子,每每說先天不足,是什麼緣故?

 答:吾人身上的生氣,自從父母交媾時得來,而此生氣本不在父母身上,
乃是借父母的力量,從太虛中招攝而來的,是謂“先天炁”。
父精母血是後天炁,用後天氣去引誘先天炁,
故後天炁濃厚者,得到的先天炁也濃厚。
而後天氣薄弱者,得到的先天炁亦是薄弱,
因此他生出來的孩子,便是先天不足。
 
 問:先天炁既然人人都有,何以又要到外邊去採取?
 答:雖然人人都有,但有厚薄多寡之不同。
白不妨薄者令厚,寡則令多,貧人變作富翁,豈不更妙?
況吾人有生以來,所得先天炁有限,到十幾歲成人以後,
則生機日少一日,漸漸由老病而至於死,皆不知修煉採取之過矣。
 
 問:欲採取生機,當用何法,有何口訣了
 答:此法非片言可盡。
一方面要研究學理,多看道書,一方面要清心寡欲,實行證驗。
若作一簡單的解說,則廣成子告黃帝所言:
“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我守其一,以處其和。
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而形未嘗衰。”
此數語能抵得幾百部道書。
苟能照之施行,亦未嘗不是極好的方法,極靈的口訣,
 
 問:先天一炁,是修煉家所用的。
修煉家能采得此先天一炁之後,便可以成為神仙。
而普通父母交媾生人之種子,亦稱為先,天,恐怕不合修煉家的原理。

 答:“先天一炁”順則生人,逆則成仙。
尋常的夫婦相交,是先天炁與後天濁精濁血和合而成,
故則生出有肉體的小孩,修煉家坎離既濟,
是“先天一炁”與後天的真陰真陽混融而就,故結成虛靈的聖胎。
論其種子,皆可以說是“先天一炁”,唯其運用方法之不同,故其成就亦不同。
 
 問:性命雙修,與但修性不修命,有何不同之點?
 答:性命雙修,是形神俱妙的工夫。
由性靈影響到肉體,誠於中者形於外,故肉體亦能變成靈妙之物。
若只修性不修命,則道力薄弱,無法對付自己的肉體,結果只好棄而不管。
而心性工夫,究竟做到如何程度,自己既沒有把握,
別人又無法測驗,容易自欺欺人。
所以真實的修煉家,不願專走心性一條路。
 
 問:性命雙修,只修性不修命之說,已略聞其概矣。
若只修命不修性,其成就又如何?

 答:修命不修性,是顧其外而不顧其內,就象拳術家與體育家,
唯善於鍛煉身體,表面似乎康強,然偏於一端,亦不能維持長久也。
 
 問:以上所言三種不同處,
可否再作一顯明之比喻,俾普通人都能瞭解。

 答:照理是無須再分析,但既為普利起見,只得略費言辭。
 (一)性命雙修:性譬如一國的聖人,命譬如全國的百姓,
性命雙修是用聖人的道理,漸次教化百姓,使他們都變為聖人。
 (二)只修性不修命:就是聖人依然聖人,百姓依然百姓,
結果聖人看不起百姓,百姓不敢高攀聖人。
聖人只圖自了,絕塵逃 世而去,
丟下許多百姓,束手待斃,同歸於盡。
 (三)只修命不修性;就是上不仁而偏要下好仁,上不義而偏要下好義,
自己言行不檢而偏要百姓都做好人。
雖然恃了一時的威力,使百姓不敢為非,但終非安全之局面也。
 圓頓子評:講到極處,性與命原不可分。
以上各條,將性傘分而為二,乃是方便說法。
 又按:原作尚有二十餘條,專論儒釋道三教之不同,並比較其優劣。
雖亦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然未免多生枝節,反令儒釋二教信徒有所不滿。
況吾國今日所謂教者,豈僅儒釋道三教而已?
清看象天主教、耶穌教、喇嘛教、回教等又將如何比較?
吾輩只須抱定宗旨,專弘“仙學”,不談宗教,自可掃除許多無謂之糾紛矣。
故將原作中涉及儒釋道三教比較優劣之文章,概行刪去,免起是非之爭。閱者諒之。
 
  (8-10缺,8缺少後半部分,不過以前收集的資料中有,
而且多了陳櫻甯先生的評論,不知是否完整)
 
  11. 煉精化氣,皆用武火;煉氣化神,宜行文火。
武火者有候之火,文火者無候之火。
無候之火,非呼非吸,乃吾定中之所生也。
但既云定矣,火從何起?
顧人非槁木,雖外無呼吸,而二氣在定中豈無伸縮往來,如龜胎鶴息之綿綿者乎?
故曰:“不須行火候,爐中自溫溫”者,不寒不燥,不有不無,正無候之景象也。
又曰:“火須有候不須時”,蓋言無候之火,更以大周為候者。
然此之大周,無息可數,只以十月胎成,為神火之一周。
煉神者,于無為中求火,即于無為中求候,
而非煉精之火,口呼鼻吸,猶有數目之可記者也。
倘欲火無危險,必使定不外馳,十月一定,自火力到而聖胎成矣。
  訣曰:“煉氣化神,養以文火;息無去來,必成正果。”
 
三、修煉法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