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大師的智慧》第六章 第二個秘密

2016073120:30



《東方大師的智慧》





第六章 第二個秘密

  1909年4月6日,一個寒冷的早晨,
刺骨的寒風從六個旅行者的耳邊呼嘯而過。
他們以緩慢的速度穿越茫茫冰川。
他們鼻孔裡呼出的空氣變成了一陣陣濃厚的霧氣。
儘管裹著厚厚的毛皮大衣,
他們的身體仍然顫抖不已,疲憊使零下的氣溫顯得更加嚴寒了。

  一個多月以來,六人一直向北徒步行進,
有時乘坐雪橇穿過漂浮的巨大冰塊。
現在,他們幾乎筋疲力盡了,得到領隊的點頭同意後,他們停了下來。
領隊打開工具箱,取出測量儀器。
他們所在的位置是北緯89°57`。
在隊員們艱難地在冰川上跋涉的時候,
他不時抬起堅毅的下巴,凝視著遠方。


  這些旅行者休息了幾個小時,勉強打起一點精神。
儘管如此,領隊下令出發時,
他們就好像僅僅休息了幾分鐘一樣,仍然疲憊不堪。
他們緩慢地站起身來,準備繼續前進。
儘管領隊費了很大勁才爬到雪橇上,但他似乎比其他人更有力量。
在許多年的努力之後,目標已經接近了,這給他增添了能量。
這支小隊伍迎著咆哮的寒風,穿越這片無邊無際、荒無人煙的冰天雪地。

  現在,領隊再一次揚起手,於是隊伍停了下來。
隊伍中有四個人長著丹鳳眼--他們是愛斯基摩人。
一個黑人正四下眺望,那個白人又在取測量儀了。
他測量之後,那佈滿冰霜的臉上漾出了一絲微笑。
愛斯基摩人感到很快樂,他們雖然不明白發生了什麼事,
但領隊疲倦的臉上流露出的愉快表情,
比任何語言都更具有說服力,一項非同尋常的重大成就誕生了。

  但他們的領隊明白,他的每一根神經都一清二楚,
這是有史以來人類第一次站在北極點上。


  你應該猜到這個人的身份了,他就是美國海軍少將羅伯特•皮里,
那個黑人是他忠實的助手亨森。

  這是皮里第八次遠征北極。
20年來,他一直懷著一個夢想,
那就是在那片荒無人煙、寒風呼嘯的地方升起美國國旗。
他將生命所有的力量、靈魂中所有的意念,
都奉獻給了這個夢想,現在,他終於實現了這個夢想。

  在一次長途跋涉中,皮裡試著取道格陵蘭北部到達北極點。
他走了很久,但這時食物已經消耗完了。
他和隊員們只好回到最近的愛斯基摩人的居住地,
幾乎只剩下半條人命了;只有一條狗倖存下來。
另一次,他腿部受傷;還有一次他因傷凍而失去了七個腳趾頭。
他常常缺乏足夠的資金去支撐這些遠征活動,以及極地探險所需要的工程船。
他迫不得已暫停實施計畫,到美國各地做巡迴演講,
直到一點一滴地積累了所需要的一大筆資金。
由於他對到達北極點的渴望
比路途上遇到的任何艱難險阻都要強大,他最終取得了勝利。

  對於這位英雄的取得如此空前絕後的成就的秘訣,
詩人克拉倫斯•麥凱做出了如下概括:

  "如果你制訂了一項偉大計畫,
  在你尚未成功之前,切勿自我標榜。
  你會在戰鬥中抛灑熱血,但不會被任何困難擊倒。
  你的出頭之日將要來臨。
  加油吧,真正的勇士!
  你將贏得榮譽,你將實現理想。"


  皮里的傑出事蹟和這首詩直接引出了大師的第二條秘訣。






大師的法則

  在上一章中,我們重點強調了明智地選擇目標的重要性,
並且提出了讓目標具體化、視覺化的實用建議。
我們說你的潛意識對具體形象具有極強的反應能力,它會説明你實現目標。
然而,你面臨的問題是,在頭腦中牢牢抓住目標,如皮里一樣堅定不移
如愛迪生和安德魯•卡內基一樣鍥而不捨……
如果你成功地使你願望的藍圖持續不斷、
原原本本地出現在思想的眼睛面前,
那麼願望終將變為現實了。這就是大師的法則。


  沒錯,只要運用足夠的精力去專注於目標,
任何目標都是人類力所能及的,都是可以變為現實的。
相反,如果你允許絲毫矛盾的想法或懷疑進入大腦,
你的願望將會被排除出去,而且永遠無法實現。


  這不僅是大師的法則,而且是心理學和生理學的規律。
在一天之中,它可以被證實一千多次。
你可以立即做一個簡單的實驗,驗證這一個法則的效果。
你無需任何特殊器具--試管、煤油燈、化學物質之類。
你所需要的是自己的手指--以及一個意念。




神奇的實驗

  伸出左手食指,使之伸直而不緊繃或僵硬。
現在告訴自己你將使它保持這種狀態了。
同時要有這樣一點想法,就是想使食指彎曲。
難道你沒有注意到,儘管手指想要彎曲,
但是有一種感覺在你的食指一閃而過嗎?
神經已經準備要使它彎曲了--甚至食指也開始稍微彎曲--
但它並不會這樣做,因為你事先已經決定要使食指保持伸直了。

  現在,完全拋棄保持食指伸直的想法,你現在只想使它彎曲。就在你伸出手指時,它立即開始彎曲了。食指馴服地按照你的想法去做。

  從生理的角度來說,這個小實驗證實了我們已經提到的重要理論--
如果你想做某事,
腦子裡沒有與之相衝突的想法,你的身體就會馬上去做。

  



先想後做

  實際上,一旦你的大腦裡出現要做的某事的意念,
你的身體就會下意識地做出一系列動作通常行動要比最初的想法稍遲一些。
你許多日常活動都是在潛意識的基礎上發生的。

  例如,讓我們想想每天穿衣服的過程,
早晨你起床後,腦子裡閃過的第一個念頭就是穿上衣服。
你也許仍然半睡半醒或者做白日夢,但幾分鐘後,
你會發現你已經差不多或者完全穿戴整齊了。
你也許想不起穿戴的每一個步驟--
穿內衣、襪子、鞋子--但你已經都做完了。
只要沒有什麼相反的意念,身體就會自動執行。
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作意動活動。
首先有一種意念,然後,你體內的意動機制在潛意識的指引下,
開展一系列錯綜複雜的細節活動,而你不需要多加考慮什麼。

  每24個小時你會進行成千上萬次意動活動。
再舉個例子,假如你正拜訪一位朋友,與他談笑風生。
你身旁的桌子上擺著幾盤巧克力和堅果。
你腦子裡會閃過這樣一種想法--它們看起來非常美味。
你正談話的時候,會發現自己的手不時伸向果盤,拿些巧克力或堅果放到嘴裡。
這種舉動決不會干擾你與朋友交談的思路,而你也許完全沒有意識到。
意念一旦進入你的大腦,如果沒有遇到什麼阻礙,就會被身體執行。

  德國科學家洛采在他的劃時代巨著《醫學心理學》裡描述了這種有趣的現象:

  "我們看到,彈奏鋼琴時的一系列複雜的動作,
一個接一個迅速出現,這些動作的思維基礎在意識裡幾乎一閃而過,
當然除了使自己持續不斷地將奔湧而出的意念付諸實踐外,
再沒有時間考慮任何其他事情。
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行為都是這樣發生的:
我們的站立、走路、說話,這些行為都不需要意識的特殊指令,
它們完全是一種純粹的思維流動所帶來的。"





為什麼我們有時不行動

  另一方面,正如你所熟悉的那樣,很多時候你大腦中的意念並未付諸實踐。
例如,你有時會面臨在寒冷的早晨從溫暖的被窩中爬起來的問題。
你有起床的想法,
但你也許不能在幾分鐘或幾小時之內行動,儘管你覺得應該如此。
既然想法如此迫切,為什麼還起不來呢?


  答案隱藏於這樣一個事實--
你的腦子裡的兩種想法自相矛盾,
你既想起床,又想享受躺在被窩裡的舒服。

正如威廉•詹姆斯教授所述:
  "每一種動作的意念,都會引起某種程度上的實際動作發生,
當有一種相反的意見同時出現在大腦時,實際動作發生的程度是最小的。"

  這一事實解釋了我們許多美好的願望落空的原因。
我們的大腦裡都有自己的目標,但也有許多阻礙目標實現的念頭。
我們希望在世界上出人頭地--但貧窮、失敗、疾病等念頭,
削弱或駁斥了成功的念頭。它們使得我們真正積極的念頭難以發揮作用。




你必須專一

  在大師的所有著作和教義當中,
有一個詞不斷地重複出現,就像歌曲的副歌部分一樣。

  那就是"專一"。
專一是集中精力的核心,是任何成功方法的核心。
按照大師的說法,真正專一的人是命運的寵兒。

  什麼是專一?宗教領袖帕檀賈利解釋說:
  "當你面對干擾時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思想,你就達到了專一。
這種品質是一種思想狀態或境界。"


  專一就是排除一切干擾,只留下自己希望擁有的想法的能力。
它是一種將精力集中到你的夢想,直到夢想變為現實的力量。
它是一副自我激勵的盔甲,堅硬而耀眼,
在你準確無誤地朝目標邁進的過程中,使你免受一切干擾和困難的攻擊。




你能做到最好

  專一似乎難以達到。
從某種意義上說,達到專一是大師秘訣裡最難的一個部分。
然而,大師們做到了,而且許多人也做到了。
一個人能做到什麼,其他人也能做到。
你身上流淌著和他們相同的血液。
如果你的願望足夠強烈,你就能做到最好。


  帕檀賈利告訴我們,任何人通過訓練都可以達到專一的境界。
有許多技巧可以使你達到專一,
其中一些技巧已經介紹過了,更多的仍然有待於我們在下文中揭示。
只要你百折不回地運用這些技巧,專一將很快成為你的一種習慣。
過不了多久,命運的果實將會屈服在你的腳下。

  "保持專一,"帕檀賈利說,"就能夠進入三摩地
(個人的心靈與無限的精神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境界了。"
--那是上天賜予的福分。專一能給你帶來非凡的力量。
它能調動你的潛意識,給你難以置信的力量和功效。
它就像一輪耀眼的明日,將力量的光輝灑向你的內心深處,
給你的人生帶來成功者所具備的、多數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擁有的優秀品質。


  由於專一使你潛意識的力量發揮作用
在訓練過程中,專一越來越容易達到了。
儘管達到的專注也許只是間歇性的,
但它不久就會成為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
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你的潛意識,
幾乎自動為你工作,使你成功的道路暢通無阻。
看似困難的工作將變得輕而易舉。

你的朋友們將驚異於你面對困難時的無畏、自信,
以及你以奇跡般的速度輕而易舉地完成棘手的工作的能力。
總之,他們對你意志的力量大為驚異。




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去活動

  專注的人總是心想事成,其原因在於他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去活動--
在一個生理、心理、潛意識的層次上活動,
潛意識對意識和身體產生複雜多樣的影響,引導三者之間協調地工作。


  存在於許多人大腦中、使他們無法充分施展才能的障礙,
被思想專一的人消除了。
當成功近在咫尺的時候,恐懼、自卑、疲勞以及其他因素
麻痹了我們的神經,成功就被掃地出門了。這完全是作繭自縛。




消極思想與積極思想

  如果你想要達到專一,你首先必須認識到的一點是矛盾思想的危險性。
我們之前詳細描述的消極思想具有削弱你、損害你的力量。
與之相反的思想也是一樣,成功、成就和健康的思想,
將會幫助你獲得成功、成就和健康。

  正如我們在研究大師的教義時所發現的那樣,
思想來源於現實,思想在形式上並不是有形實物,但其性質與電流相似。
它們就像電能一樣流遍你的身體和大腦。
它們對你產生的有益或有害的作用與它們積極或消極的程度成正比。


  為了做到百分之百的專一,你必須使你的思想百分之百積極向上。


  如果你允許冷漠或自卑等消極思想存在,
並控制你的大腦,你就無法去做你想做到的事,或得到你想要的東西。
正如大師所述,你冒著不專一的風險,使精力和天賦白白消耗而一事無成。




人生道路上的阻礙

  什麼阻礙的出現會擾亂你的專一呢?
900年前,帕檀賈利已經對它們進行了歸類,與現代的觀點仍然相同。
他將人生的阻礙排列順序如下:
"疾病、厭倦、自我懷疑、粗心、懶惰、世故,
無法察覺自身需要,取得一定成績後,
被旁門左道誤導的傾向,不能堅持自己的目標。"
在複雜的西方世界,有害因素比印度人帕檀賈利列舉的更多。


  其中一些阻礙可以通過特定的課程學習來解決,
但主要的障礙我們必須仔細研究。
帕檀賈利提出了許多克服障礙的方法,
但對於生活在西方世界的人來說,最重要的方法是心理方面的。
帕檀賈利曾說:
"這些障礙可以通過堅定而強烈地專注於某一個目標來避免。"
接下來他給我們提出了特別建議:
"如果你希望消除有害的思想、態度和感情,你必須專注於它們的反面。
消除這些有害的東西是明智的。
這類思想阻礙你訓練瑜伽的速度,並且使你鬱鬱寡歡。"




專注的反面

  世界上存在的每一種狀況或性質都存在一個對立面。
實際上,由於它們的對立面的存在,我們才可以知道它們的存在。
假如沒有黑夜,就沒有白天;如果沒有懶惰的人,就沒有勤勞的人;
如果疾病不存在,那麼就沒有健康的概念。
一切狀況都與它們的對立面成對存在,但每一對中只有一方對我們有利。
如果我們允許另一方佔據我們的大腦,那麼它會帶來危害和失敗。

  帕檀賈利提出了冥想一詞,又稱為專注於積極思想或積極專注。
這種方法不僅能將失敗的思想從大腦裡掃除,達到專一的境界,
而且能夠改善你的性格,使你成為一個更優秀、更有影響力的人。

  這種方法從表面上看,似乎非常簡單。
畢竟,有什麼事能比失望時保持樂觀、自我懷疑時保持自信更容易做到呢?
然而,難題在於:
消極思想與積極思想一樣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有時更甚於積極思想。
只有經過一段時間的冥想,在許多機緣巧合下,
你才能完善自己專注於積極思想的能力。

  正如普通的專注一樣,在你進行積極專注的過程中,
必須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維當中,直到它將你徹底包圍。
你必須從可以想像到大大小小的角度去冥想。
只有這樣,你希望擁有的思想或品性,
才能在你的潛意識裡牢固樹立起來,
進而自動為你效勞。
只有這樣,你才能根除有害的思想,使你的潛意識堅定立場,
無論自我毀滅的種子埋藏多深,它們都無法在那裡生根發芽。




大師的專注

  東方大師所練習的專注,
其含義與我們西方世界日常生活中所謂的專注大為迥異。
印度神聖的先知拉馬克利沙用親身經歷描繪了一幅畫面,
為我們解釋東方世界專注的含義。
他曾說:"我坐在樹叢裡,深沉地冥想,我的身體紋絲不動,
我的意識與外部世界完全隔絕。鳥兒在我頭頂棲息。
有時蛇會在我毫無知覺的身體上爬行。
一般人是無法承受一點兒我所感受到的極大熱情的。"

  當年,在印度宗教儀式上拉馬克利沙誦著神秘的經文,
他想像自己被一場大火四面包圍,還真實地感受到那場虛構的大火
將他的皮膚灼出了水泡。他的感受就是專注的最高境界了。




如何開始

  至於你自己,練習積極專注時,最佳的程式是:

  挑選一個你不會被打擾的安靜的地方,
可以是你的密室、書齋或是臥室。
在一個舒服的位置坐下,脫去鞋子,
解開領帶,以及束縛你身體的過多衣物。
在你完全放鬆之後,開始冥想。


  如果你是個基督教徒,
就與上帝談一會兒心,以最合適你的方式祈求他的説明。
任何祈禱都可以,只要能把你的感受傳達給無所不能的上帝。
打開你的心窗迎接他的仁愛。
要知道他憑藉自己的想像創造了你,他只想讓你擁有幸福和快樂。

  東方大師開始冥想時,他們的做法大致如此。
他們也會祈禱,不過稱他們的神為"佛祖"或"菩薩"。
他們與你一樣,使自己與宇宙中心力量融為一體,沉醉於它的力量和能量。

  


第二階段

  當你感覺自己與宇宙相互融合時,你就準備進入冥想的第二階段了。
至於你冥想的主題,挑選一些你所知道的、實現理想所必需的特質,
而這些特質又是你所缺乏的。
可以是興趣、勤奮、自信、冷靜、恒心、成功的渴望;
所有這些以及更多的素特與重大成就密切相關,都適合作為冥想的主題。
但由於本章主要研究專一,冥想的主題可以選擇
帕檀賈利所說的"被旁門左道誤導的傾向"。
你也可以稱之為"迷失自己的目標"、
"三心二意"、"屈服於分心事務的傾向"。

  你已經確定了自己的目標,而你傾向於在目標之外的地方流連忘返。
目標是離你內心最近的東西--升職、財富、藝術成就、健康、成功
或是你已經選擇的任何其他目標。
當你想著這個目標時,你就會去追求它,
但不夠持之以恆,那是由於你的思想不夠專一。
成功意味著工作,而工作對我們來說常常並不那麼令人愉快。
隨著時光的流逝,你常常發現自己在做一些對實現理想毫無幫助的事。

  某個晚上,你感覺更願意看場球賽,另一個晚上,你浪費在聽音樂上。
或者你願意花幾個晚上,為你所在的俱樂部做宣傳活動--
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但它對你的成功毫無幫助。
這些行為就是帕檀賈利提到的消極傾向的表現。




為何是他而不是你?

  你的冥想旨在戰勝這種傾向,也許只持續了一會兒,
也許幾個小時--如果你想讓它對你有所幫助,就應該經常重複。
作為一個開始,你腦子裡可能出現你熟人所取得的成績。

  幾乎每個人都認識這樣的人,
他曾與我們關係密切,卻已經在生活中邁出了一大步。
他或許是童年時代曾與你一起玩耍的人,或許是曾與你同在一間教室學習的同學,
或許是曾與你同在一間辦公室工作的同事。
也許你最近並未見到他,卻不時在報紙上看到他的報導,
或者某些熟人會向你透露他的近況。
也許你已經知道他剛買了一套價值3萬美元的房子,
他的生意正突飛猛進地擴張,或者他寫了一部暢銷小說。
作為一個人,當你把自己與他的成功相比較時,你會感到萬分苦惱。
的確,當你仔細回想與他相識之時,你發現他格外不起眼。
也許你上學時分數比他高,各方面的才幹和能力都比他強。

  為什麼他成功了,而你看起來幾乎沒有取得進步的可能呢?
作為冥想的一部分,問問自己這個問題。

  人們常說,比較使人不快。
但為了找到答案,最好客觀地做個比較。
當然,也許你的實力強于競爭對手,成功的潛在可能性更大。
然而,你也許已經確定自己在某個方面被他超越了,那就是專一。
自始至終,他從未迷失努力的方向。
因為他的精力從不在無所事事和旁門左道上浪費。
他所做的一切目的都是最大限度地取得成功。而你總是允許自己分心。

  當然,你也許可以為自己的一事無成列舉出看似合理的原因。
而事實仍然是,你的成就不如他,不是嗎?




不要辯解

  在把自己與這個更成功的熟人相比較時,
不要犯這樣的錯誤--認為他比較以自我為中心。


  你可以告訴自己,你並不平庸、卑鄙,
而是不願踩在別人的脊背上前進。
這樣可以暫時撫平你自尊心上的創傷,
你可以說他利用了親友關係網,而你不想這樣功利主義。
但總而言之,你能否認他成功的欲望比別人更強烈嗎?

  每一個出人頭地的人並不一定自私或卑鄙。
前面我們講到的偉大實業家安德魯•卡內基,
就將大部分財產奉獻于慈善事業,洛克菲勒和福特也是一樣。
皮里少將和"石牆"詹森等名流從未剝削過任何人。

  將自己的失敗歸咎于清高的性格其實是一種辯解。
我們也許在許多方面確實卓爾不凡--但在某一方面卻技不如人,
那就是被大師稱作"專一"、
被失敗者稱作"頑固"、對成功有絕對貢獻的東西。


  東方大師憑藉對人性的深刻理解,
能夠清楚地看到我們的失敗大部分根源於我們的內心。
他們從刻苦學習瑜伽的親身經歷中,
懂得人們被目標以外的東西分心是多麼容易。
仔細思索帕檀賈利的這些話:
"未來的成功者就像一些初學者,
有些人認真地學習,但只有少數人是完全專一的。"
你希望隨波逐流,還是與少數人一起有計劃地邁向成功?



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穫

  分析了你的熟人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現在該把你的思維轉向那些取得更大成就的人身上了。

  時光倒流,你生活在世界上最美好的土地,
在那裡,人們得到了有史以來第一次真正的自由,
享受到了先進文明的舒適和便利。
然而事情並非永遠如此,沒過多久,
美國人的先驅就開始去冒巨大的風險了。

  在一個充滿危險和敵意的大陸,
那些堅毅的人們不得不一英里又一英里地開拓道路。
他們必須砍伐森林、耕耘土地;他們的勞作幾乎沒有盡頭。
但他們的收穫與付出是成正比的。
必須清楚地認識到,要得到回報必然要先做出犧牲。




向高尚的人學習

  當你冥想時,可以回到更遠古的時代,
那些偉大人物為我們樹立了專一的榜樣。
莎士比亞曾說過:"就我個人而言,我更願意向高尚的人學習。"
你可以從他們身上獲取更多的靈感,來提高你冥想的程度。




哥倫布的專一

  沒有任何困境、抨擊和苦難,能夠使專一的克裡斯多弗•哥倫布氣餒。
沒有什麼可以動搖他的堅定信念--向西航行可以開闢到達印度的航線。
然而,他遭遇到許許多多的困境和抨擊。
一個又一個頭戴王冠的歐洲君主,都以藐視的態度回絕了他的偉大計畫。
首先是葡萄牙國王約翰,然後是西班牙統治者斐迪南和伊莎貝拉,
後兩位由於深陷於與摩爾人的戰爭漩渦,
難以撥出錢財支持這位異想天開的義大利船長。

  可以想像,一個普通人在面臨這些回絕時,
會是多麼傷心欲絕,但哥倫布卻表現出了至死不渝的恒心。
當他被召回西班牙法庭時,他正準備去拜見法蘭西國王。
他花了十年時間,終於說服西班牙國王,
給予必要的財政支持,他的計畫似乎有了進展。

  然而事情並非如此,
哥倫布與你一樣心高氣傲,他希望得到更高的獎賞。
如果能在大海的另一端發現新大陸,
他希望分得一部分礦藏,並得到"海軍上將"的頭銜。

  哥倫布收拾行裝,又準備前往法蘭西。
這時一位西班牙皇室成員,
相信哥倫布能夠成功到達印度,並願意資助他航行。
他召回哥倫布,這次終於能夠起航了。

  一句古老的法國諺語說:第一步是最艱難的。
對於哥倫布來說,第一步難,以後的每一步更難。
與他的處境相比,你的困難算不了什麼。
他買到船後,卻招不到船員。
西班牙水手們對陌生的海域充滿畏懼感。
囚困在污穢的地牢裡的犯人,
即使能得到自由和豐厚的薪水,也不願跟隨哥倫布去冒險。
他們寧願永遠被鎖鏈綁縛,也不願面對向西遠航的恐懼。
經過不懈努力,哥倫布終於為他的三艘船徵集到了足夠的船員。
1492年8月3日,這支小隊伍起航了。

   駛離港口僅三天,意外就降臨到這位英勇的航海家身上。
其中一艘船的船舵鬆開了。但這並不能使哥倫布感到成功無望。
他思想的眼睛已經看到了地平線上的新大陸,
他不會被一個意外事件嚇倒。
船舵修好之後,麻煩又接踵而至。
船上羅盤的指針開始毫無規律地轉動起來。
船員們亂了陣腳,開始打退堂鼓。
但哥倫布有能力應付任何挑戰,他想方設法緩和船員們的恐懼情緒,
並使他們相信一切狀況良好。


  在離開西班牙六個星期後,船員們看到一種奇異的景象。
在船的前方不遠處,
一顆流星發出嘶嘶的聲音劃過天際,最終墜入茫茫大海。
通常迷信的人們認為,流星是災難將要來臨的徵兆。
船員們認為他們現在一定是在靠近了地球的邊緣,
而流星則是警告他們返航的標誌。
哥倫布心裡並不認同他們的觀點,但他又不敢肯定。
在人們所瞭解的歷史上,從來沒有船向西航行了這麼遠。
而未知的一切對所有的人來說就意味著危險。
但是哥倫布內心有一種欲望,想瞭解大海的另一邊到底存在著什麼,
這種欲望比任何恐懼情緒都要強烈。於是這支小船隊繼續航行。

  幾天之後,水手們看到了一些海鳥。
對於當時的航海家們來說,這是陸地就在不遠處的有力證據。
他們專心致志地注視著地平線,期待瞥見海岸的第一眼。

  然而,等待他們的依然是持續幾個星期的單調乏味的航行。
直到12月12日夜晚,
哥倫布凝視著茫茫大海,依稀看到遠方閃動著一絲亮光。
第二天清晨,船隊終於抵達了陸地。
這次航海持續了很久、很久,但他們發現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還為西班牙帶來了無法估量的巨大財富,
使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並且使人們瞭解的世界版圖擴大了一倍。
為了表彰哥倫布的豐功偉績,他在西班牙的後裔被封為海軍上將。
而這一切只因哥倫布的專一是旁人無法企及的,沒有任何事情可以使他分心!




將積極思想與消極思想聯繫起來

  你的冥想應該專注于偉大人物的一生和他們的豐功偉績。
你應該在靈魂深處搜尋你失去專一並誤入歧途的真正原因。

  堅信努力奮鬥的價值,用這種堅定的信念,
去駁回每一個分心或憂慮的念頭,你將得到巨大的回報。
讓每一種消極思想都附帶一種積極思想,
這樣它們就能在你的意識和潛意識裡不可分離。


  對於消極思想"我太累了,無法工作"轉為積極思想
"一旦我開始工作,並對工作產生興趣,
疲勞就會消失,我就能做很多工作了。"

  對於消極思想"我無能為力"轉為積極思想
"只要我的願望足夠強烈,就能夠辦成事。"

  對於消極思想"我生病了,無法工作"轉為積極思想
"我的大腦與我需要的一樣健康。
多數疾病只存在於想像之中。
如果心裡覺得疼痛,傷口就更疼痛了;
如果心裡覺得不痛,傷口就不痛了。
病魔纏身、眼瞎或跛足的人取得的成就,
比那些不專一的健全人更大。"

  你將這些積極思想與這些消極思想聯繫得越緊密,
就越容易打倒有害情緒,做你想做的事情。
過不了多久,用積極思想替代消極思想就成為一種習慣,
就像你在十字路口看到紅燈就刹車一樣。
當你腦子裡出現消極思想時,
它就變成一種信號,提醒你將它替換為積極思想。


  經常練習冥想,它將使你強大得足以戰勝一切內部或外部的不利條件。
它幫助你抵抗一切人生不幸的侵害。
儘管約翰•彌爾頓是個盲人,卻享譽世界文壇。
他說:"境由心生心之所向
可以讓天堂成為地獄也可以把地獄變成天堂。"










 


《東方大師的智慧》
~明天同一時間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