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教義—打開生命、幸福、慈悲和靈性覺悟的基礎

2023032908:30

 

https://i0.wp.com/soulfultours.com/wp-content/uploads/2017/07/buddhism-teachings-for-happiness.jpg?resize=700%2C443&ssl=1

佛教的教義—

打開啟生命、幸福、慈悲和靈性覺悟的基礎

佛教教義中包含“Buddha”英文一詞,意思是“覺醒者”,
出自梵語詞根 budh—“覺醒”。
他是一個完全(開悟)醒來的人,
就像從沉睡中一樣,發現苦難像夢一樣結束了。
然而,歷史上的佛陀和其他人一樣,但卻是一個例外。
他重新發現的是一種任何人,
都可以依循的方式,只要他們願意。
因為佛陀知道孩童和人類的內心,
所以他教導每個人如何過上幸福祥和的生活。
佛教不是從遙遠的地方學習奇怪的信仰。
它是關於省視和思考我們自己的生活。
它向我們啟示如何瞭解自己以及如何應對我們的日常問題。

https://i0.wp.com/soulfultours.com/wp-content/uploads/2017/07/buddhism-teachings-importance.jpg?resize=700%2C465&ssl=1

佛教教義是基於佛陀通過覺醒重新發現的東西

佛陀成道後,在鹿野苑與五位聖人分享了他的新見解。
他們立即明白並成為他的弟子。這代表著佛教教團的開始。

在接下來的四十五年裡,
佛陀和他的弟子們在印度到處傳播佛法和佛法。
他們的慈悲無邊無際,
一路幫助每一個人,無論是乞丐、國王和奴隸、女奴等人。
晚上,他們會席地而睡;餓的時候,他們會請求一點食物。

佛陀每到一處,都贏得了人心,
因為他處理了他們的真實感受,聽到了他們的痛苦。
他建議他們不要盲目相信他的話,
而要自己判斷他的教義是對是錯,然後決定是否遵循。
他鼓勵大家互相慈悲,培養自己的德行:
“你們應該做你們自己的工作,因為我只能教導。”

他從不對任何人生氣、不耐煩或嚴厲說話,
甚至對那些反對他的人也不例外。
他總是以每個人都能理解的方式進行教學。
每個人都認為佛陀是專門為他說話的。
佛陀告訴他的追隨者在道上互相幫助。
以下是佛陀為弟子們做榜樣的故事。

有一次,佛陀和阿難去拜訪一座寺院,
那裡有一位僧人患有傳染病。
可憐的人躺在地上,一團汙穢,乏人照顧。
佛陀親自為生病的僧者洗淨,並把他安置在一張新床上。
隨後,他告誡其他僧人:
“比丘們,你們沒有父母照顧你們。
如果你們不互相照顧,誰來照顧你?
誰為病人和苦難服務,誰就是在為我服務。”


佛陀於公元前 486 年左右圓寂,享年八十歲。
雖然他的肉體離開了這個世界,
但他的善良和慈悲的精神依然存在。

佛陀意識到他不是第一個成佛的人。
“我之前有很多佛,未來會有很多佛。”佛陀對弟子們說。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 因此,他教導成佛之道。

佛教的兩個主要目標是認識自己學習佛陀的教義
要知道我們是誰,需要了解我們有兩種本性。
一種叫做我們的普通本性,
它是由恐懼、憤怒和嫉妒等不愉快的感受組成的。
另一個是我們的真實本性,我們純潔、智慧和完美的部分。
在佛教中稱為佛性。
我們和佛陀之間的唯一區別
是我們還沒有覺悟到我們的本性。

https://i0.wp.com/soulfultours.com/wp-content/uploads/2017/07/buddhism-teachings-importance-happiness-life.jpg?resize=700%2C428&ssl=1

佛教教義—探索佛陀教義的基礎

一天,佛陀在樹蔭下坐下,注意到鄉村是多麼美麗。
鮮花盛開,樹木長出鮮亮的新葉,
但在這一切的美麗中,他看到了許多不快樂。
一個農夫在田裡打他的牛。
一隻鳥啄了一隻蚯蚓,然後一隻老鷹俯衝下來襲擊了那隻鳥。
他深感不安,問道:“農夫為什麼要打他的牛?
為什麼一個生物必須吃掉另一個生物才能生存?”

佛陀在開悟過程中找到了這些問題的答案。
他發現了三個偉大的真理。
他把這些道理解釋得通俗易懂,讓每個人都能明白。

1. 宇宙中沒有什麼會丟失

佛教教義確立了第一個真理—宇宙中沒有任何東西會丟失。
物質轉化為能量,能量轉化為物質。
一片枯葉變成泥土。一粒種子發芽,長成一株新植物。
舊太陽系解體並變成宇宙射線。
我們由父母生,孩子由我們生。

我們與植物、樹木、其他人、落下的雨水一樣。
我們由我們周圍的事物組成,我們與萬物相同。
如果我們破壞了我們周圍的東西,我們就摧毀了自己。
如果我們欺騙別人,我們就是在欺騙自己。
了解這個真理,佛陀和他的弟子們從不殺生。

2.一切都變了

佛陀的第二個普遍真理是一切都在不斷變化。
人生就像一條河流,奔流不息,千變萬化。
有時它流得很慢,有時又很快。
它在某些地方順暢而溫和,但後來卻突然冒出障礙物和岩石。
一旦我們認為我們是安全的,意想不到的事情就會發生。

曾經,恐龍、猛獁象和劍齒虎在地球上游盪。
他們都滅亡了,但這並不是生命的終結。
其他生命形式如小型哺乳動物出現了,最終也出現了人類。
現在我們甚至可以從太空看到地球,了解這個星球發生的變化。
我們對生活的看法也會改變。
人們曾經認為世界是平的,但現在我們知道它是圓的。

3.因果法則

因果法則被稱為業力。
除非我們應得,
否則什麼都不會發生在我們身上。
我們收到的正是我們所賺取的,無論是好是壞。
由於我們過去所做的事情,我們現在的樣子。
我們的思想和行為決定了我們可以擁有什麼樣的生活。
如果我們做好事,將來會有好事發生在我們身上。
如果我們做了壞事,將來就會有壞事發生在我們身上。
時時刻刻,
我們都會因我們所說、所做和所想而創造新的業力。
如果我們明白這一點,我們就不需要害怕業力。
它成為我們的朋友。它教導我們創造光明的未來。

佛陀說:種下什麼樣的種子
就會結出什麼樣的果子。

行善者必有好果報。
作惡者必有惡果。
細心種善種,必結善果。”—法句經

https://i0.wp.com/soulfultours.com/wp-content/uploads/2017/07/buddhism-teachings-happiness-life-spiritual.jpg?resize=700%2C477&ssl=1

四聖諦

1. 痛苦:每個人都會遭受這些事情的痛苦
出生—我們出生時,我們會哭泣。
疾病—當我們生病時,我們很痛苦。
老年— 年老時,我們會感到疼痛和痛苦,難以走動。
死亡—我們都不想死。
當有人去世時,我們會感到深深的悲傷。

其他讓我們受苦的是:
和討厭的人在一起,
和喜歡的人分開,
得不到想要的,
各種難免的問題和失望。

佛陀並不否認生命中有快樂,
但他指出快樂不會永遠持續下去。
最終每個人都會遇到某種痛苦。他說:

生活中有幸福,友誼中有幸福,
家庭有幸福,身心健康有幸福
……但當失去它們時,就會有痛苦。”
—法句經

2. 苦因
佛陀解釋說,由於無明和貪婪,人們生活在苦海中。
他們不了解業力法則,貪求錯誤的快樂。
他們做的事情對他們的身體和內心的平靜
都是有害的,因此他們無法滿足或享受生活。

例如,一旦孩子嚐到了糖果的味道,他們就會想要更多。
當他們得不到它時,他們會感到沮喪。
即使孩子們得到了他們想要的所有糖果,
他們很快也會厭倦並想要別的東西。
雖然,他們吃太多醣果肚子疼,
但他們還是想要更多。
人們最想要的東西給他們帶來了最大的痛苦。
當然,有些基本的東西是所有人都應該擁有的,
比如足夠的食物、住所和衣服。
每個人都應該擁有一個美好的家、慈愛的父母和好朋友。
他們應該享受生活,珍惜自己的財產,不要變得貪婪。

3. 苦的滅盡
要滅苦,必須斷除貪與無明。
這意味著改變一個人的觀點,以一種更自然、更和平的方式生活。
這就像吹滅蠟燭。苦難之火永遠熄滅。
佛教徒稱所有痛苦都結束的狀態為涅槃。
涅槃是一種永恆的喜悅與和平狀態。
佛說:“欲滅即涅槃。” 這是佛教的終極目標。
每個人都可以藉助佛陀的教導來實現它。
它可以在這一生中體驗到。

4. 苦滅之道:
滅苦之道被稱為八正道。它也被稱為中道。

 

四大菩薩願

1.願救無邊眾生苦;(第一諦的連結)
2. 願滅眾生無量苦惱。(接二諦)
3. 願學無量法門;(鏈接至第四諦)
4. 願證無上佛道。(鏈接到第三個真理)

這些誓言說明了大乘道的基礎。
“無論人類心靈的最高完美程度如何,
我都可以為了所有生命的利益而實現它!”

八正道

當佛陀在鹿野苑第一次說法時,開始“轉法輪”。
他選擇了八輻輪的美麗象徵來代表八正道。
佛陀的教法像一個永不停息的大輪子一樣,
不停地轉動,直到輪子的中心點,唯一固定的點,涅槃。
輪上的八根輻條代表八正道的八個部分。
正如車輪轉動需要每根輻條一樣,
我們也需要遵循路徑的每一步。
1.正見
思考生命的正確方式是通過佛陀的眼睛
—用智慧和慈悲看世界。

2.正念
我們就是我們所想的。
清晰和善良的思想可以塑造良好、堅強的性格。

3.正語
通過說友善和樂於助人的話,
我們受到大家的尊重和信任。

4. 正行
不管我們說什麼,別人都是從我們的行為方式了解我們的。
在我們批評別人之前,我們應該先看看我們自己做了什麼。

5.正命
這意味著選擇一份不會傷害他人的工作。
佛陀說:“不要以傷害他人來謀生。
不要通過讓別人不快樂來尋求快樂。”

6. 正精進
有價值的生活意味著在任何時候都盡力而為,
並對他人懷有善意。
這也意味著不要在傷害自己和他人的事情上浪費精力。

7.正念
這意味著了解我們的思想、言語和行為。

8.正定
一次專注於一個想法或對象。
通過這樣做,我們可以安靜下來,
獲得真正的內心平靜。

修行八正道好比培育花園,但在佛法中,是培育智慧。
頭腦是土壤,思想是種子。
行為是人們照料花園的方式。
我們的缺點是雜草。
拔掉它們就像給花園除草一樣。
收穫的是真實而持久的幸福。

https://i0.wp.com/soulfultours.com/wp-content/uploads/2017/07/buddhist-teachings-importance-faith.jpg?resize=910%2C579&ssl=1

遵循佛教教義

佛教教義和佛陀講了四聖諦和許多其他教義,
但它們的核心都強調同一件事。
一個古老的故事很好地解釋了這一點。
有一次,一位年邁的國王去見一位住在樹頂鳥巢裡的老隱士,
問:“佛法最重要的是什麼?”
隱士回答說:“不作惡,只做善事。淨化你的心。”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國王原以為會聽到很長的解釋。
他抗議道:“可是五歲的孩子都能看得懂!”
“是的,”睿智的聖人回答說:
“但即使是一個 80 歲的人也做不到。”

三寶

佛陀知道人們很難獨自遵循他的教法,
所以他建立了三個皈依處,讓他們可以依靠。
如果一個人想成為佛教徒,皈依和依賴佛、法、僧。
這些被稱為三寶。
僧伽是僧侶和尼姑。他們住在寺院裡,弘揚佛法。
僧伽這個詞的意思是“和諧的社區”。
佛、法、僧共同擁有如寶珠般珍貴的功德,
可以引導人證悟。

避難所是尋求安全和保護的地方,
就像暴風雨中的避難所。
皈依並不意味著逃避生活。
它意味著以更充實、更真實的方式生活。

皈依也好比一個人第一次
到一個遙遠的城市旅行。
他需要一個嚮導來告訴他該走哪條路,
還需要一些旅伴一路幫助他。

佛陀是嚮導。
佛法就是道。
僧伽是一路上的老師或同伴。


皈依三寶有一個特別的儀式。
以虔誠之心,於出家僧尼面前念誦以下偈頌:

皈依佛兩足尊
皈依法離欲尊
皈依僧眾中尊

對於佛教徒來說,皈依是證悟之道的第一步。
即使今生沒有證悟,來世也有更好的機會證悟。
受戒者稱為居士。

五戒—五個知覺

佛教教義有一些基本規則來定義什麼
是好的行為以及應該避免什麼樣的行為。
在佛教中,最重要的戒律是五戒。
這些都是佛陀親自傳下來的。
1. 不殺生 尊重生命
2. 不偷盜 尊重他人財物
3. 不邪淫 尊重本性
4. 不說謊 尊重誠實
5. 不飲酒 尊重清明

https://i0.wp.com/soulfultours.com/wp-content/uploads/2017/07/buddhism-teachings-for-happiness-life-importance.jpg?resize=736%2C604&ssl=1

結 論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這是諸佛的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