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的修法

2014081906:30

摘自~索達吉堪布的開示

  


一、觀修菩提心的必要性

  

  在所有的修行當中,菩提心的地位舉足輕重。
如果沒有修成菩提心,一切顯宗和密宗的修法功德不大,
甚至很可能修偏了,所以首先一定要瞭解菩提心。

  

  
但光是瞭解還不夠,現在很多人對佛法只瞭解就滿足了,
其實學佛法、信佛法、修佛法是不相同的。

我們相信佛法,叫信佛法;
字面上知道一點理論,這叫學佛法;
不但是相信、知道,
而且實際行動中真的去做,這叫修佛法。
這幾個概念是完全不同的。

  

  
有些人根本不信佛教;有些稍微信一點;
有些信一點,也學一點,但從來沒有修過,
實際上最關鍵的是什麼呢?
就是要修佛法,
將自己所瞭解的知識再三串習,再三修持。

  


很多人字面上知道菩提心,但你們修了沒有呢?
沒有修的話,佛法的力量體現不出來。

所以,信佛法不行,學佛法也不行,一定要修佛法,
否則自己臨死時可能一點也用不上。

有些人理論上講得天花亂墜,自相續卻與佛法背道而馳,
原因是什麼呢?就是沒有修持。

因此,我非常希望大家一定要修菩提心。

  

我們平時所修的法是大乘還是小乘,
完全取決於是否有菩提心。

我以前也提過多次,比如說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這個詞上面不分大乘和小乘,以
出離心來攝持,就成了小乘的念佛法門;
以菩提心來攝持,就是大乘的念佛法門。

在佛面前磕頭、供燈,也不分大乘和小乘,
此善根成為什麼樣的善根,根本決定於自己的心態。

  譬如三個人今天在佛像前供燈、燒香、磕頭,
一個人是為了今生的利益,
求佛保佑家庭平安、生意興隆;
一個人想自己獲得解脫;
一個人是為了天下無邊的一切眾生而發願。

表面上看來,三個都是供三盞燈、點三支香、磕三個頭,
功德似乎一模一樣,可是由於不同的三種發心,
相應就有了世間、小乘和大乘三種功德。

所以,在修行過程中,每個人需要發菩提心。

  藏傳佛教的大成就者喬美仁波切說過:
「密宗的即生成就,
是以菩提心為因,密宗的方便方法為緣。」
可見,藏傳佛教的即生成就,離不開菩提心。
同樣,漢傳佛教的淨土宗和禪宗,也離不開菩提心。

釋迦牟尼佛三藏十二部經典中,
離開菩提心的大乘法門,絕對是找不到的。
不能說「正因為我是禪宗的,
正因為我是淨土宗的,這個法肯定是大乘」,
要知道,之所以說是大乘,必須以菩提心來攝持。

  

  故大家先要知道菩提心的重要性,
知道了以後,自己才會願意去修。

  


二、觀修菩提心的方法

  

  菩提心,
是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獲得無上佛果的一種發心。 
有人認為菩提心非常簡單,行住坐臥、吃飯走路,
以利他心來攝持就成了菩提心;
有人認為菩提心非常困難,
只有等明心見性或證悟空性以後才可以生起。
實際上,這兩個都是墮入一種極端。
我們不能認為菩提心太簡單,
隨便哪個凡夫人都能修得起來;
也不能認為太難了,因為很多高僧大德都明確說過,
即使沒有得到一地菩薩的境界,
也可以產生菩提心,故大家應該對自己有信心。

  


1、菩提心的前行:四無量心  

  你們早上起來之後,先要從四無量心開始修。
所謂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捨。

為什麼稱之為「無量」呢?
因為修這四種心,功德無量,福報也無量,
沒有大的心量,沒辦法修持,所以叫無量心。

  

  本來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中,
最初應該從慈心開始修,
但是按照華智仁波切的竅決,
如果首先沒有修成捨不得心,
那麼慈心與悲心就會偏墮一方,
達不到完全清淨,所以最先要從捨心開始修。

  
所謂的捨無量心,
是指斷除對怨敵的嗔恨、對親友的貪愛而
對一切眾生無有親疏的平等心。
許多人對親人很關心,親人遇到一點麻煩,
就全力以赴地去幫助,而怨敵如果遇到困難,
不但不幫助,反而心裏樂滋滋的,大叫「活該」。

有了這種心態,相續中有沒有真正的菩提心呢?沒有!

  

  儘 管凡 夫人無法根除這種習氣,
但起碼也要儘量去做,
看到任何一個眾生遇到困難時,應當有幫助之心。

對親友不要特別貪執,對怨敵也不要特別憎恨,
這兩個若能完全平等,就叫做捨無量心。

正式觀修的時候,應該將親人觀在左側,怨敵觀在右側。

以普通人的習慣,如果敵人坐在這一邊,
母親坐在那一邊,他會面朝母親而背向敵人,為什麼呢?
因為他對敵人有意見,對母親有貪執。
但在修菩提心時,一定要將這二者同等對待。
因為眾生無始以來都當過自己的父母,
這一點有豐富的教證和理證,噶當派的阿底峽尊者,
在講七種教言的前三種——
知母、念恩、報恩時,對此分析得相當透徹。

任何眾生都當過自己的父母,
剛開始很多人有點想不通,覺得這是不可能的。

其實在這個世間上,不可能的事情非常多,
只要你通過再三辯論、再三思維,逐漸逐漸會接受的。

若能明白眾生都當過自己的父母,
那為何對怨敵有憎恨心呢?這都是未經觀察所造成的。

事實上,眾生與自己的親疏關係不定,
如今被當作親友的這些人,在以往的生生世世中,
有許多都是曾加害過自己的仇人。


從前,國王赤松德贊(文殊菩薩的化身)的女兒蓮明公主,
十七歲就突然離開了人世。

國王見到蓮花生大師時,問道:
「我這個公主也算是一個很有福報的人,
因為她轉生為我的女兒,
並有幸遇見了您等猶如真佛般的大智者,
可是為什麼她的壽命如此之短呢?」


蓮花生大師回答說:
「其實,你這位公主並不是因為福報而投生為你的女兒,
而是她前世跟你有仇怨。
往昔我們修建夏絨卡繡大塔時,
蓮明公主在那時為一只毒蜂,
它叮在你的肩上,你無意之中把它打死了,
正是由於當時的命債,它才轉生為你的女兒。」

同理,我們現在恨之入骨的怨敵,
甚至隨意殺害的旁生,往昔也曾經做過自己的父母。

淨宗十一祖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中講過一個事實:
南京有個養驢的人家,主婦生下一個兒子,
不久即去世,死後墮入畜道為驢,且轉生於原來家中。
多年後的一日,其子令驢背糧食回家,
由於驢已衰老,行走極為緩慢,
遂遭鞭子狠狠抽打,直至皮破出血。
這天晚上,驢托夢給兒子說:
「你不要這樣狠心打我,我就是你的生身母親,
因過去偷你父親 四兩 銀子,今生變驢來還債。
現在債已還清,我也已經脫苦,所以才能托夢於你。」
兒子從夢中驚醒,非常後悔,從此善待此驢,不再使用。

  

還有一則故事說:從前有個屠夫,
買了一頭大肥豬,想把這頭豬牽去宰殺。
說來也奇怪,不但自己牽它不動,
就是請很多人去牽,它也紋絲不動。

大家正在無計可施時,
文殊菩薩示現一個普通人對屠夫說:
「你如此勞心費力也無濟於事,不如讓我來試試。」
屠夫聽了很歡喜,以為這個人力大無比。
豈料此人並不去牽它,只是輕輕呼喚它的名字,
豬就欣然移動身軀,隨之而去。
這時,那個屠夫卻放下屠刀,泫然而泣,
因他聽到的名字不是別人,正是他已去世的父親。

 漢傳佛教也好,藏傳佛教也好,
都承認一切眾生當過父母,包
括自己的怨敵和所殺害的眾生。
我們沒有宿命通,並不能現見這一點,
但是通過學習,應該對親人不生貪心,
對怨敵不生嗔心,
這兩個基本上平起平坐時,捨無量心就修出來了。

  

  其實,我們執著的範圍是可以擴大的。
打個比方說,兩隊進行比賽時,
如果是家庭與家庭之間,我會希望我這一家要贏;
如果是村子與村子之間,我就想我們村要贏;
如果是杭州與北京比賽,那麼我所執就在杭州上了;
如果中國與美國比賽,執著的範圍會進一步擴大……。
因此,執著是虛幻無實的,如果真正去觀察,
敵人也是我的,父母也是我的,道理上完全可以打平。

到了這樣的境界時,看見敵人不會有害心,
看見親人不會有貪著,貪嗔的對境都是平等的。

  當然,開始修會有一定的困難,但若修了
一兩 個月,明顯的效果就可以出來了。

  

  然後修悲無量心。
悲無量心是願三界輪回的所有眾生,全部都離開痛苦。

我剛才也講了,一切眾生都當過父母,知道這一點叫「知母」;
其次要憶念恩德,他們當父母時,賜予我身體和生命,
給予我財產及學習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機會,
所以父母的恩德非常大,我一定要「念恩」;
了知上述道理後,最後的結論是什麼呢?就是要「報恩」。

報答恩德,對我們佛教徒來講非常重要。
有些人認為出家就是不孝,這種說法是不對的。
從佛傳中也可以看出,釋迦牟尼佛對父母非常感恩,
與世人不同的是,佛的報恩方式更勝一籌。
佛陀當年證道之後,曾回迦毗邏衛國為父親宣說佛法,
並上三十三天為母說法。
淨飯王圓寂時,阿難以佛的堂弟身份,請求為伯父扶棺;
羅侯羅以淨飯王的長孫身份,要求為祖父扶棺。
佛陀對兩人的請求予以婉拒,說:
「你們的孝行非常可嘉,然而為給末法時代的眾生示範,
今日必須由我親為父王扶棺,
以免一般人以為出家不問父母之事。」
結果佛陀親扶靈柩,步行直到火葬之處。
 

在漢傳佛教中,
順治皇帝的國師玉琳國師,就曾接母親到寺中侍養。

他將別人供養自己的錢分作五份:
一份供佛,一份印法本,
一份奉養母親,一份自己受用,一份與眾結緣。

黃檗禪師說過:
「一子出家,九族生天,若不生天,諸佛妄言。」
這樣的行孝,一般人以為不孝,殊不知這才是真正的大孝。
 

修悲無量心時,不用觀旁邊的怨敵和父母,
只需以母親為所緣境,唯一對她觀修,
然後慢慢推至沒有關係的眾生、自己的怨敵,
範圍擴大到一個國家、兩個國家……
最後對一切眾生普遍觀修。
這樣,悲心自然可以生得起來。

悲心和慈心的修法,也可通過呼吸修持自他交換。
即觀想眾生的痛苦、惡業、不愉快,
以氣體的形狀吸入自己身體,
自己代受三界眾生的一切痛苦,這是悲無量心;
觀想自己的快樂、善業、福報等,以氣體的形狀呼出,
融入一切眾生,讓他們獲得快樂,這是慈無量心。

其實這個很簡單,
如果短暫的時間中一直這樣修,功德是非常大的。
有了慈心,邪魔外道也不能摧毀,堪為世間的應供處;
有了悲心,一切佛法的根本就具足了。
因此,你們修菩提心實在困難的話,
可通過這種方式來先修慈悲心。

  


2、菩提心的正行

  

  四無量心若修得好,修菩提心就不會太難。
前面的修法若沒有成功,
即使你遇到一個眾生或者緣所有眾生的總相,
暫時生起一點菩提心,但遇到關係不好的人或其他旁生時,
以菩提心來對待是很困難的。

有些人雖然發了菩提心,可是實際行動中,
自己的母親生病了,馬上把她送到醫院,錢全部拿出來付醫藥費;
而素不相識的人生病了,一分錢都捨不得花;
怨恨的敵人生病了,那就更不用說了。
這就是因為舍無量心沒有修好,如果修好了,
縱然你沒有得到一地菩薩的果位,徹頭徹尾是個凡夫人,
但在你的修行境界中,父母跟其他眾生也不會有任何差別。

所以,大家不要認為自己境界很高。
有些人稍微學一點佛,就整天講神通、開天眼,
「我看到這個,我看到那個」,經常都是說這些,沒有必要!
我們的境界真的很低,看見一個可憐的眾生時,
只是會想「他多可憐啊」,根本不會像對待母親那樣去幫助,
因此我們離大乘還差得非常遠。

  

  當然,也不要把佛教看成是神話,
覺得「像我這樣的人永遠也修不成,永遠也沒有機會」,
不要這樣歧視自己,只要肯下功夫,每個人都有殊勝的因緣。

修菩提心之前,打好四無量心的基礎很重要,
修的時候還要具備兩個條件:願
眾生離開痛苦、願眾生獲得佛果。
光是看眾生很可憐,想要幫助他,
是不是菩提心也不好說,因為菩提心必須要「緣佛果」。
什麼叫緣佛果呢?就是願眾生獲得佛的果位,遠離三界的所有痛苦,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自己心甘情願做任何事情。

佛陀在《教王經》中,將菩提心的學處講得非常清楚,經云:
「對自他一切善根進行隨喜,
之後回向發願,是願菩提心的學處;
盡心盡力地行持六度萬行,是行菩提心的學處。」
因此,大家不要認為自己境界很高,
我們不要說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也修得不好。
但即便如此,還是要修,哪怕修十分鐘,功德也是不可思議。
有些人每天早上起來時,什麼都不觀想,光閉著眼是沒有用的。

現在初學者最需要的是修自他交換和知母念恩等教言,
若能反反復複修持,菩提心肯定會生起來的!
 

希望你們以後每天至少要修一修菩提心。
其實這沒什麼不會修的,通過呼吸來修慈無量心和悲無量心,
七八十歲的老菩薩都能做到,
而這種功德,是任何一種功德都比不上的。

現在的佛教界中,有些人對神通很感興趣,
一提到菩提心就不太重視。這種做法不太好。

以前的大天比丘有八大共同成就,
天眼等統統具足,正因為具足這些,
最後他造的業也非常可怕。
所以,大家不要希求外相上的東西,應該在心地上下一番功夫。
 

如果有了菩提心,罪業再大也可以消除;
如果沒有菩提心,怎麼樣懺悔也收效甚微。
喬美仁波切有個比喻說,鐵丸子雖然很小很小,
但放在水裏會沉下去,同樣,若沒有菩提心攝持,
罪業儘管微不足道,卻可以讓你墮落惡趣。
空心的鐵管雖然很大很大,但放在水裏會浮起來,
同樣,儘管你造的業非常可怕,
可是若有菩提心,那麼不會墮下去。
這是非常好的一個比喻。

  

  你們大城市裏的人,不管是吃肉也好、殺生也好,
從小到現在可能造了很多惡業,
現在沒有懺悔的話,未來的命運如何非常難說。
因果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簡單,無論你信不信,
只要播下了種子,果肯定會出現的,只不過自己不發現而已。
如果你因不發現就隨便造業,這是非常愚癡的行為。
大家得到了這麼好的人身,遇到了這麼殊勝的佛法,
應以菩提心來攝持修行,倘若錯失良機,的的確確非常可惜!
 

我經常發自內心地想:
「今生幸好遇到了法王如意寶這樣真正指示解脫道路的上師,
同時又遇到了這麼好的正法,否則在茫茫人海中,
假如遇到一些邪知識和邪法,自心很可能隨外境而轉,
結果陷得越來越深,最後不可救藥。」

你們遇到佛法也很不容易,千萬不要浪費人身,
一定要學習佛法、行持善法。
尤其在行持善法時,切忌追求表面形象,
理應切實地觀想佛陀、修菩提心。
哪怕只修五分鐘的菩提心,
形象上的功德也不及其萬分之一。

菩提心的功德誰都了知,
但如果沒有觀想、沒有行持,對自己也不會有絲毫利益。

做任何事情剛開始都會有困難,
比如修一間房子,挖地基、搞設計,很多方面非常麻煩,
但是打好基礎之後,進展就會比較順利。

同樣,任何修行在起步時,心態還沒有調整過來,
要進入另一個世界,很多人覺得困難重重,
但只要真正去修,就不會有那麼大困難。

我們學哪個教派都一樣,凡是釋迦牟尼佛的法教,
都要先發菩提心,中間積累資糧,最後成就佛果。
宗派方面是不分的,不要認為「我是這個上師的弟子,
我是學那個教派的,可能不需要修菩提心」。
自己欺騙自己是沒有用的,別人欺騙你也沒辦法,
但若自己欺騙自己,這個世界上誰會救你呢?
  


菩提心有兩種: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

  

  其一、勝義菩提心。
勝義菩提心就是證悟空性的智慧,
現在還不講,基礎都沒有,證悟什麼呢?
首先要修出離心和世俗菩提心,從最低限度開始做起。
  

其二、世俗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有兩種:
一是願菩提心,一是行菩提心。
為了度化一切眾生而願獲得佛的果位,
這樣的念頭叫做願菩提心;
不但心裏有這樣的願望,
而且去實踐六度萬行,這就叫做行菩提心。
 

你們現在有殊勝的緣分,還是要多學一點,
認認真真去修菩提心,
不然會像遇到如意寶卻沒有使用一樣,非常遺憾。
但願大家能生起真實無偽的世俗菩提心,
繼續努力之後,一旦生起了遠離一切戲論的勝義菩提心,
那個時候,度化眾生的事業自然而然會興盛的。


(轉自學佛網:http://big5.xuefo.net/show1_729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