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下來,才能看見

2013012619:31

此刻,我為何忙碌?

 

人們一般認為「心」和「物」是分別存在

的兩個事物,心在身體裡,而物在身外。

 

我們的「心」會受到外「物」支配,

隨之悲喜,於是我們感覺到「心」

對比
於無窮無盡的宇宙,是那麼渺小,那麼軟弱。

 

然而,菩薩的教誨推翻了我們的想法。

不是世間的「物」使人悲喜,

是我們
以自己的「心」在外「物」上的投射,

去認識、分辨外在的客觀世界。

 

這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看到的世界是內心的投射?

 

我來舉一個淺顯的子,

這是一位不久前
完成法堂佛事的師兄告訴我的。

 

「造過房子的人可能都有相同的體會。

建法堂到了屋頂要上瓦的時候,

不管
走到哪裡總會看到寺廟、民宅屋頂上的瓦。

到了要鋪地板的時候,走到哪裡
都是看到地板,

總是注意到各處地板的
木紋、顏色和牢固與否。

當我意識到
這個事實,便有了小小的感悟:

我們看待世界的目光,

似乎總是遵從著
內心關注的方向。

我重新發現我們所看到
的世界並非整個宇宙,

只是我們透過自己
的『 心眼』

能夠看到的有限的一部分。」

 

我聽了這些話,仔細想來,的確如此。

我們並未認識整個世界吧?

實際上,

也沒有必要知道整個宇宙
發生的所有事情。

 

我們只認識透過「心」的鏡頭看到的世界吧?

 

在心裡設定「現在需要什麼」,

心的鏡頭便會只投向自己一直追求的東西,

我們便只能夠看到那些。

 

這就像得道高僧不經意間說的一句話,

普通人不會在意,

而苦苦追求真諦的
修行者

一下子便能發現蘊含其中的教誨。

 

那麼,我們的心似乎也不是被動為外在

世界擺布的無力存在。

至少,「心的鏡頭」
投向哪裡

不是自己可以選擇的嗎?

然而,透過「心眼」看到的世界都是局限的,

按照自己的想法調整鏡頭的焦點,

世界便會如我們想看到的那樣。

不過,
以自己的意志來調整鏡頭的方向並不簡單,

絕對需要努力。 我們的心有強大的慣性,

會遵循以往的結論。

比如遇見平時很
討厭的人,

肯定會先看到這人的缺點。

 

如果試著調整視角努力去發現他的優點,

剛開始雖然可能會有排斥感,覺得太刻意,

但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某一時刻,

你會
發現周圍真的全是好人,即使他們並沒有改變。

 

好惡全取決於自己用什麼眼光來看待。

更重要的,不是心的鏡頭的角度,

而是
鏡頭本身的品質。

也就是說,

鏡頭的顏色
取決於面對世界的我保有怎樣的心態。

心情愉快,鏡頭必然也染上一層輕快,

透過它看到的世界必然也會歡樂祥和。

相反的,如果感到孤獨,

心的鏡頭看到的
也是無比孤獨的世界。

因此,世上之事
本身並沒有所謂幸福、

不幸、美好、
糟糕之分,分辨這些的並不是世界,

而是「心」之透鏡。看到秋天的落葉,

有人覺得美麗,有人會感到孤獨。

 

同樣的景象,卻會隨著內心的孤獨

或平和而有不同的心境。

 

現在來談談我的生活。在美國,

我要盡
僧人的本分,又要承擔教授的責任,

或是
學者、老師、宗教人士、修行者,

身兼
數職的生活使我忙得不可開交。

 

工作日要替學生講課,做為學者要參與學術活動,

週末還要開車三小時
到紐約恩師的寺中完成承擔的事情。

放假事情更多,要去拜訪名師、幫人翻譯、到法門做法事,

同時還要抽出
時間修行,再加上寫論文從事研究。

 

事實上,我也曾自問:

「我到底是做什麼的?」也曾懷疑:

「我還是僧人嗎?」、

「僧人可以
這樣忙碌地生活嗎?」。

 

不過我馬上便明白了,並非生活忙碌,

而是我的內心忙碌。

生活永遠不會抱怨
自己有多忙碌。

歸根究柢,如果我的心
休息一下,生活也會慢下來。

 

靜靜地反觀一下繁忙過生活的自己,

我便明白,生活如此忙碌的原因正是我自己。

 

真的想休息的話,直接休息就好了。

接到邀請的話,直接拒絕就好了,

若是沒辦法拒絕,直接把手機關掉就行了。

之所以沒有那麼做,而走進繁忙的生活,

是因為自己很享受這一切。

 

對我來說,與需要我的人見面,

哪怕只能夠給他們一點點幫助,

也是莫大的收穫和幸福。

 

真的想休息嗎?

那麼把「心」完全放在當下吧。

 

要做這做那的急躁想法只是往返於

過去和未來之間的胡思亂想而已。

活在當下,就不要過去,也不管未來,

只有現在。不再胡思亂想,只活在當下,

就不再忙碌,不是嗎?

 

「情人眼裡出西施」,

外在世界的模樣
取決於我們用怎樣的「心眼」觀察。

總之,不能把錯全歸罪於生活。

 

世界上那些好的、壞的、難過的、

煎熬的感覺,都取決於內心在不知不覺中種下的因由。

 

心慢下來,生活便也會慢下來。

由衷感到幸福,生活便會美好起來。

 

「心」不是獨立於外物的,

在抱怨這個世界之前,

先擦亮內心的透鏡吧。

 

 更多精彩內容,

請見《停下來,才能看見》/ 摘錄自本書

 

《停下來,才能看見》

這本書,療癒了150萬人的心!

讓跨越宗教藩籬、《華爾街日報》

盛讚的心靈導師——

慧敏師父用簡單智慧的話語,解開

愛情、未來、關係、心靈的人生問題

 

敢不敢停下來,

給自己再一次看見幸福的機會?

工作、情感、夢想、未來――

與我們緊密相連,卻常常讓我們疲倦徬徨。

何妨停下來,解開、梳順、想像、看見。

幸福,不在他方。

 

慧敏法師畢業於柏克萊大學,並獲

哈佛碩士學位和普林斯頓博士學位,

是第一位在美國大學當教授的韓國僧人。

他和平凡人一樣,曾對生活感到困惑,

對人生感到迷惘,對愛情產生苦惱;

嘗過人生種種滋味後,最後決定出家受戒。

 

他跳脫人世間的各種關係,直視事物

本質,以明瞭而溫暖的文字解答人生中的

重要主題,予人清泉般的智慧與洞察。    

 

慧敏法師 著

第一位在美國大學擔任教授的韓國僧侶。

韓國高中畢業後,他前往美國柏克萊大學

留學,於哈佛攻讀比較宗教學碩士學位時,

決定出家,2000年在海印寺受戒成為曹溪宗

的僧人,並於普林斯頓大學取得宗教學博士,

現於美國麻州的罕布什爾學院擔任宗教學教授。

 

最初,他以「獨自修道沒有用,大家

一起幸福過生活」為出發點,在twitter上

發表文章,而這些文字以驚人的速度被轉發,

獲選「最有影響力的twitter使用者」。

 

《華爾街日報》對他讚揚有佳,許多

基督徒也跨越宗教藩籬追隨他,名列

韓國「新世代的前三百大領導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