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min Skibba 為從學校到體育的應用權衡了一首讚美詩。
沉浸式體驗:
什麼是虛擬現實、它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它可以做什麼
Jeremy Bailenson WW Norton:2018。
你戴上頭戴式顯示器,戴上手套,將耳朵調整到環繞聲—
突然之間,你正面臨著一塊伸出深淵的木板。
這裡的深處是虛擬的,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強迫自己跳下去。
這只是心理學家 Jeremy Bailenson 開發的一個程式,
用於展示虛擬現實 (VR) 的功能。
作為該領域的領先研究人員,
Bailenson 打造了讓人感覺真實的新世界,
探索它們的有益用途。
在Experience On Demand 中,
他瀏覽了他和其他人正在開發的無數應用程式。
在 1990 年代科幻電影作家和視頻遊戲設計師大肆宣傳之後,
這項技術現在似乎終於可以廣泛使用了。
最終,正如 Bailenson 所詳述的那樣,
它可以改變工作、學校、醫院等。
Bailenson 在快速、高分辨率的 VR 系統作為訓練工具非常出色,
因為它們非常有效地重建了與特定環境的交互:
用戶的運動和感知系統或多或少地與周圍環境交互,
就像它們與真實事物交互一樣。
心理學家將其稱為“存在”。
正如 Bailenson 所說,這是“VR 的基本特徵”。
該系統會追踪你的一舉一動,提供真實變化的感官視角。
當你走向它們時,小東西就會隱約出現;
當你轉動你的頭時,視圖就會轉動。
道具或搖晃的地板確實可以讓體驗變得非常真實。
正如 Bailenson 詳細介紹的那樣,這些應用程序數量眾多。
VR 是在危險或具有挑戰性的工作中培訓工人的有效方式。
例如,美式足球中的四分衛除了有氧運動和舉重外,
還需要進行日常策略練習,為每一次可能的防守做好準備。
Bailenson 為加州斯坦福大學的團隊制定了培訓計劃;
他現在已將其擴展為 STRIVR,這是一家提供沉浸式培訓的公司。
該公司提供聲稱可以在一系列公司和運動隊中提高績效和提高生產力的工具。
VR 還適用於社會、道德和環境教育。
Bailenson 討論瞭如何使用它來解決年齡歧視和減少浪費的例子。
這個想法是它可以為用戶提供任何類型的身體。
例如,在 Bailenson 的一項研究中,
被賦予一個“長者”化身並在虛擬鏡子中
看到自己的參與者在一種偏見測量中
表現出對年齡歧視刻板印象的 20% 的改善。
這是一個單詞聯想任務,
提出了諸如“當你想到某個老人時,
首先想到的五個詞是什麼?”;
經歷過長老分身的人,用了更多正面的話語。
然而,這種策略在種族方面適得其反。
嘗試使用黑色頭像的白人隨後在隱性偏見測試中得分更差。
在這種情況下,與其增強同理心,
程序也可用於物理和心理治療。
根據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心理學家 Hunter Hoffman
及其同事的一項研究(YS Schmitt等人,Burns 37),
使用 VR 時,燒傷患者的疼痛減少了 44%,
因為沈浸式環境非常有效地分散注意力。, 61–68; 2011 )。
VR 還被用來幫助患有創傷後應激障礙的人逐漸接受他們的創傷經歷。
存在不可避免的風險和缺點。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神經物理學家 Mayank Mehta
研究了該技術對實驗室老鼠大腦的影響。
他的團隊發現,
老鼠對看到虛擬糖水分配器的反應就好像它是真的一樣,
朝著它跑得更快,
甚至在(實際上)接近它時會流口水和舔—這是上癮的跡象
(ZM Aghajan Nature Neurosci . 18, 121–128; 2015 )。
在德國漢堡大學 Frank Steinicke 和 Gerd Bruder 2014 年的一項研究中,
一名參與者在一天內多次沉浸在虛擬環境中後,
開始模糊真實和虛擬物體之間的區別
(F. Steinicke 和 G. Bruder過程 第二屆 ACM 症狀。
關於空間用戶交互66-69;2014 年)。
Bailenson 提到逃避現實,過度使用 VR 是主要風險。
由於“模擬器病”和眼睛疲勞會在 20 分鐘後出現,
因此尚未在人類中進行過研究。
這仍然是一個投機性的問題,在電影和小說中得到了更多的探索。
此外,有人擔心暴力節目,例如 VR 版本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
可能會鼓勵現實世界中的反社會或攻擊性行為。
但拜倫森對這種擔憂置若罔聞。
他也沒有呼籲對 VR 公司進行透明度或監督,
或製定確保消費者安全的法規。
他似乎相信開發人員和用戶將知道如何負責任地使用該技術。
事實上,拜倫森自己也承認,“看好”VR。
他意識到自己可能“喝了矽谷酷愛”。
這種無情的積極性意味著這本書可能缺乏細微差別,
就好像 VR 可以解決世界上的問題一樣。
例如,拜倫森希望通過使用該技術來
鼓勵人們改變他們的行為來應對氣候變化,
例如縮短淋浴時間和減少長途飛行。
他還希望看到它在學校中用於虛擬實地考察—
儘管設備的成本會導致訪問不平等。
社交媒體巨魔帶來了另一個問題。
2014 年收購 VR 公司 Oculus 的 Facebook 等平台
有朝一日可能會融入虛擬交互,
引發越來越現實的刺激和濫用的令人不寒而栗的幽靈。
拜倫森經常像科學家一樣寫作。
他的散文可能很冗長,充斥著諸如“邊界條件”之類的行話。
他近乎浮誇,稱 VR 是一場“運動”或“革命”。
儘管如此,他的熱情還是很有感染力的,
他向比同行科學家更廣泛的觀眾解釋了複雜的問題,
為我們可能融入 VR 的未來提供了一個真實的願景。
自然 553 , 402-403 (2018)
doi: https://doi.org/10.1038/d41586-018-00894-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