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對自主性、關聯性和能力的核心需求沒有被滿足時…那就是我們轉向外在目標的時候。
當我們感覺自己什麼都做不好時,當我們感到孤獨時,當我們缺乏有意義的人際關係時,或者當我們感覺被周圍的人和世界控制時……那就是我們開始追逐膚淺目標的時候——作為一種的防禦策略。
想一想。如果你的所有需求都得到滿足。如果您對自己和生活感覺非常好。如果你們有很好的關係。如果你真的感到快樂和滿足。如果你生活中的一切都已經很棒了。如果一切都已經很完美了。如果您充分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天…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賺更多的錢或出名之類的事情就不會出現在我的腦海中。當你已經充滿了愛和幸福時,為什麼還需要別的東西呢?這將是一個荒謬的想法,不是嗎?
但如果我們的需求沒有被充分滿足,那就是我們開始尋找外在事物來滿足我們的時候。
那時我們開始告訴自己,如果我們能夠變得富有,或者出名,或者成功……那麼我們最終會被認可,然後我們最終會感到有價值,然後我們最終會感到有能力,然後我們最終會感到被欣賞……一旦我們“成功”,我們就會感受到個人自由、能力和關聯感。
新聞快報:
不存在「成功」這樣的事情。正如我之前提到的,總是有更多的錢可以賺,有更多的汽車可以買,有更多的人可以留下深刻的印象,還有更多的名聲可以建立……它永遠不會停止,它永遠不會滿足我們人類的核心需求,它永遠不會讓我們快樂。
讓我們停止在世界上追逐幸福。
是時候開始直接滿足我們的需求了...是時候開始追求內在目標了...做感覺正確的事情...做我們熱衷的事情...學會享受這個過程...學會熱愛這個旅程. ..沉浸在做的事情中,停下來痴迷於結果。
無論如何,我覺得我在重複自己,所以讓我們結束吧...
總結
我們討論了兩種目標或動機:內在的和外在的。
內在目標就是享受旅程。它們不是達到目的的手段,而是自己的目的。它們是為了追求對你個人有意義的事物。它們激發了你作為一個人的個性,滿足了人類對關聯性、能力和自主性的核心需求。
外在目標只是達到目的的手段。它們都是為了達到某種結果而忽略了過程。這是關於到達“那裡”。這些目標是為了提升你的公眾形象、出名、致富或尋求凌駕於他人之上的權力。
研究表明,內在目標可以增強一個人的幸福感、幸福感、自尊感、心理健康以及生活中的整體「成功」。世界上最「成功」的人——比如比爾·蓋茲和華倫·巴菲特——都是有內在動力的。
研究還表明,外在目標與自戀、焦慮、憂鬱、整體心理健康狀況不佳,甚至社會功能較差有關。更糟的是,追求外在目標可能會阻礙人們變得快樂。當人們追逐一個又一個膚淺的目標時,他們永遠沒有真正的時間來滿足他們的核心人類需求。因此,他們阻礙了自己獲得真正的快樂和滿足。
底線:如果你想要快樂、健康和滿足,就忘記成為「成功」、致富、出名或獲得權力地位。
相反,開始滋養你的核心心理需求。掌控你的個人發展,感受自主感。進一步了解您的興趣和熱情,作為掌握自己和感覺自己有能力的一種方式。培養友誼並享受歸屬感和關聯感。
最重要的是,享受旅程並做你喜歡的事情。
哲學旁注…
最近我讀了很多20世紀著名的精神導師奧修的書,我發現他的建議與本文的研究非常相似。
他在這裡談論創造力,但它完全適用。首先,他告訴我們創造力不是來自於具體的行動,而是來自於我們的存在狀態:
“創造力與任何特定的活動無關——繪畫、詩歌、舞蹈、歌唱。它與任何特定的活動無關。”他繼續說道,“創造力是你為所做的活動帶來的品質,它是一種態度,一種內在的方法——你如何看待事物。”
任何一項活動都可以帶來內在的回報(又稱創意)。您將這種品質帶入活動中。
如果你只是為了跑步而跑步,只是因為你喜歡這樣做……那麼你就有創造力……那麼你就會感到內在的回報——然後你會感到快樂和滿足。
他繼續告訴我們,我們不應該關心我們行為的結果。相反,我們應該享受所做的事情——無論我們目前正在做什麼。
「所以,如果你追求名聲,然後你認為自己有創造力——如果你像畢卡索一樣出名,那麼你就有創造力——那麼你就會錯過。那麼事實上,你根本沒有創造力:你是一個政治家,如果名氣發生了,那很好。
如果成名,那很好。如果它沒有發生,那就很好。應該考慮的是,無論你做什麼,你都享受其中。
我們的目標應該是享受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
如果我們在洗碗,那就讓我們享受洗碗的樂趣吧。如果我們騎自行車,讓我們享受騎自行車的樂趣。如果我們在排隊等候,那就享受等待的樂趣吧。如果我們正在讀書,那就讓我們享受閱讀的樂趣。
無論我們做什麼,讓我們為事情本身而做。讓我們在做的時候保持在場。讓我們充分關注它。讓我們全心全意去做吧。讓我們全力以赴吧。讓我們全力以赴吧。
讓我們出於內在原因而不是外在原因來做這件事。
正如我們今天所了解到的……這將使我們健康、快樂、滿足,甚至最終「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