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讚偈2014022208:30 讚 佛 偈 阿彌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宛轉五須彌 紺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數億 化菩薩眾亦無邊 四十八願度眾生 九品咸令登彼岸 阿彌陀佛聖誕(農曆十一月十七日) 阿彌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宛轉五須彌 紺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數億 化菩薩眾亦無邊 四十八願度眾生 九品咸令登彼岸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梵語:Amitābha」。 「阿彌陀」意解「無量壽」、「無量光」; 「佛」意解,「智慧、覺者」。 阿彌陀佛光明善好,勝於日月之明,千億萬倍,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是故阿彌陀佛亦號「無量壽佛、無量光佛、亦號無邊光佛、無礙光佛、 無等光佛、亦號智慧光、常照光、清淨光、歡喜光、解脫光、安隱光、 超日月光、不思議光」。 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釋迦牟尼佛讚嘆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 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悲願廣宏,大慈悲心,念佛法門方便簡易, 所以信仰的眾生為數極多。 有諺云︰「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 」。 「南無阿彌陀佛」”的誦號聲,普及信仰者的心中。 阿彌陀佛多為坐像,金剛跏趺於紅珊瑚色的蓮花上, 花上有日輪月輪,手結定印,捧缽,缽內盛滿金露, 腳也有法輪相,身穿三衣。 其左右協侍為「大勢至菩薩」和「觀世音菩薩」, 立於蓮花月輪之上。 任何眾生只要發願,誦佛名號或持佛咒,有如下功德, 佛常住其頂,增福延壽。能超度一切亡者往生西方淨土。 依「阿彌陀佛經」所說,只須念佛念到一心不亂, 可決定往生西方淨土。此乃隬陀之慈悲願力, 如能信願奉行,臨終時必蒙佛接引無疑。 阿彌陀佛成佛前為法藏比丘。 曾發無上正覺之心,取願作佛,悉令如佛。 世間自在王如來應其心願, 為法藏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淨, 廣大圓滿之相,說是法時,經千億歲。 法藏聞佛所說,皆悉睹見, 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精勤求索, 恭慎保持,修習功德。起發無上殊勝四十八大願, 要成就能超越一切諸佛國土的清淨佛國,十方眾生, 以至地獄、餓鬼、畜生,蜎飛蠕動之類,來生其國。 皆得阿惟越致菩薩,永不退轉,得紫磨真金色身,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具五神通,皆當成佛。 欲於何方佛國作佛,從心所願,隨其精進, 求道不休,會當得之。 法藏比丘,思惟五劫,對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 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圓滿成就西方極樂世界。 法藏比丘成佛號「阿彌陀」,成佛以來,於今十劫,現在西方, 距離我們娑婆世界,過十萬億佛國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有無量無數菩薩聲聞之眾,恭敬圍繞。 阿彌陀佛為度眾生發「四十八大願」: 國無惡道願。不墮惡趣願。身悉金色願。 三十二相願。形無差別願。宿命通願。 天眼通願。天耳通願。他心通願。 神足通願。遍供諸佛願。定成正覺願。 光明無量願。觸光安樂願。壽命無量願。 聲聞無數願。諸佛稱嘆願。念必生願。 聞名發心願。臨終接引願。過得生願。 國無女人願。厭女轉男願。蓮華化生願。 天人禮敬願。聞名得福願。修殊勝行願。 國無不善願。住正定聚願。樂如漏盡願。 不貪計身願。那羅延身願。明慧辯願。 善談法要願。一生補處願。教化隨意願。 衣食自至願。應念受供願。莊嚴無盡願。 無量色樹願。樹現佛剎願。徹照十方願。 寶香普熏願。普等三昧願。定中供佛願。 獲陀羅尼願。聞名得忍願。現證不退願。 十方諸佛同讚阿彌陀佛慈悲大願稀有殊勝。 尤其十念必生願,使眾生堅定無比的信念。 佛無虛言,只要深信發願,依教奉行,積累資糧, 一心念佛,求生淨土,臨終即可蒙佛接引, 往生到極樂世界,當生成就! 《佛說阿彌陀經》告訴我們: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 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大恩大德, 為芸芸眾生指引出離生死苦海的光明大道! 只要發無上菩提心,求生極樂世界, 一心繫念阿彌陀佛,蒙佛的慈悲願力, 就能往生到阿彌陀佛極樂國,了脫生死,一生成佛! 《般舟三昧經》中說, 成就阿彌陀佛念佛三昧時,可以見到一切諸佛。 阿彌陀佛色身莊嚴,當觀想成就時,能見一切諸佛。 印順導師認為,修持觀想阿彌陀佛法門,成就念佛三昧, 即可見無量諸佛;因此觀阿彌陀佛,即是觀無量諸佛, 阿彌陀佛因此得名;此為阿彌陀佛的根本義。 相關文章 最美妙的一句話~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接引觀想 農歷十一月十七日,恭迎阿彌陀佛聖誕 阿彌陀佛心咒-召喚宇宙的祝福能量(10之1) 相信自己是【阿彌陀佛】,一定能成佛 我要留言 老歌彌新 ─ 康妮‧法蘭西絲Connie Francis 合一的絕對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