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想法的果實

2014061108:30



「種下想法,就得到行動。種下行動,就得到習慣。
          種下習慣,就得到人格。種下人格,就得到命運。」─佚名

我不知道以上這段話是誰說的,但我聽過之後就一直牢牢地記著。

這段話的意思是,一旦有一個想法在你心中醞釀,
就會產生一連串的連鎖反應,造成深遠的影響。

阿諾.培頓(Arnold Patent)在他的著作
《擁有一切》(Having it All)中說,
一個普通人腦子裡每天都有大約五萬五千個想法,
其中大多數是舊有的想法。

許多想法從小時候起,就一直存在我們腦子裡。

你的腦袋就像一台可以永遠錄音的答錄機,不斷重複播放相同的想法。

想法是信念的主要成分。

如果想法是顆種子,把它種下,你得到的果實就是信念。

如果小時候你有過不愉快的經驗,比如爸爸答應帶你去露營,
你很想去,但爸爸卻爽約了。

也許爸爸工作太忙了,不得不放棄休假;
也許爸爸生病了,或是根本忘了這回事。

小孩子眼中的世界並不大,所以爸爸的理由也一點都不重要。

你可能會很失望,這時候,你就會產生一些想法來詮釋你所經歷的事。

也許其中一個想法是這樣的:「爸爸不愛我!」
也許從這個想法又衍生出另一個:「沒有人愛我。」

如果這樣,會發生什麼事呢?如果你一再地失望,
這些想法就會變成一種信念,讓你相信自己真的不可愛。

如果這樣的信念在你腦袋裡一再播放,
過了幾年,你可能就會認為這就是事實。

而一個深信自己並不可愛的人的命運會是如何呢?

從這個觀點,我們不難發現,過去的創傷並不會隨時間逝去。

每個自我局限的信念,都來自過去的創傷。

我們每個人都像做出科學怪人的弗蘭肯斯坦博士一樣,
創造出一些怪物般的想法,在我們生活中造成大大小小的災難。

你對自己和這個世界的限制性信念都不是真的。

讓你覺得自己很渺小或差勁的想法也對你沒有任何幫助。

然而有許多人仍然有這樣的信念,不知道它們的來源,
也不知道它們應該只是過客,不應在他們腦中長駐。

找出這些信念在我們心中駐足的所在,將會很有幫助。



作者:克里斯多福.孟
摘自:親密關係/漫步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