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花聚頂,五氣朝元(道經每日清修)

2016092908:30



 

三花聚頂,五氣朝元(道經每日清修) 
感悟:“三花聚頂和五氣朝元”功
實修之法其實就隱藏在《呂祖百字碑》中! 



呂祖百字碑
養氣 忘 言 守,降 心 為 不 為。
動靜 知 宗 祖,無 事 更 尋 誰。
真常 須 應 物,應 物 要 不 迷。
不迷 性 自 住,性 住 氣 自 回。
氣回 丹 自 結,壺 中 配 坎 離。
陰陽 生 反 複,普 化 一 聲 雷。
白雲 朝 頂 上,甘 露 灑 須 彌。
自飲 長 生 酒,逍 遙 誰 得 知。
坐聽 無 弦 曲,明 通 造 化 機。

都來 二 十 句,端 的 上 天 梯。

File:性命圭旨 順逆三關圖.png

一、何謂三花聚頂,五氣朝元?
 
1、三花聚頂
 
精為玉花,氣為金花,神為九花。
道家重修煉,以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
最後聚之於頂,可以萬劫不侵。

明張鼎思《琅邪代醉編》卷三十:
“三花聚頂,五氣朝元,道家修養之法也。三花落則死矣。
三花未落,乘興來過,言有生之年,未死之日,猶有再會之期也。”
《西遊記》第十九回:“三花聚頂得歸根,五氣朝元通透徹。”

五氣朝元
 
道教修煉之法。
謂煉內丹者不視、不聽、不言、不聞、不動,
而五臟之精氣生尅制化,朝歸於黃庭(臍內空處),叫五氣朝元。
 
三花聚頂
 
蕭廷芝《金丹大成集》說:“問三花聚頂。
答曰:神氣精混而為一也。玄關一竅,乃神氣精之穴也。”
這裡的“頂”有特指意義,它表示“天宮內院”。
所謂“天宮”指腦部,“內院”就是以印堂穴與百會穴垂
直線為中心點的腦部內空間。
“三花聚頂”是一種內丹功的上乘狀態,
這種狀態的出現必須經過循序漸進的煉養過程。
古代道教內丹家由於害怕洩漏天機,
又擔心大道失傳,便以含蓄的符號象徵方式來表達。
於是,有關“三花”的名稱便有許多轉換的形式。
從本質上看,“三花”的內在意義乃是“三陽”。
所謂“三陽”也就是陰中之陽,陽中之陽,陰陽中之陽。
“三陽”之說來自五行與天干的轉換。
在中國古代,以“水”代表北方,于天干為壬癸,在人體則與腎臟相對應;
〝火〞代表南方,于天干為丙丁,在人體則與心臟相對應;
〝金〞代表西方,于天干為庚辛,在人體則與肺臟相對應。
腎主精,心主神、肺主氣。
在北方為陰方,所對應的天干壬癸,一陰一陽,壬為陽,癸為陰,
所謂“陰中之陽”指的就是代表北方兩個天干之中的“壬”;
在南方為陽方,所對應的天干丙丁,也是一陰一陽,丙為陽而丁為陰,
所謂“陽中之陽”指的是代表南方兩個丙丁中的丙;
在西方為陰方,所對應的肺臟吐故納新,交接內外表裡,
故有陰陽轉換之性,所謂“陰陽中之陽”
指的是代表西方和肺臟的天干庚辛中的“庚”。
內丹學講究“煉精化氣”就是去腎水中的癸,而升壬;
“煉氣化神”就是去肺金中的辛,而升庚;
“煉神返虛”,也就是去心火中的丁,而升丙。
其壬、庚、丙,象徵精氣神中的“三陽”,
經過進火而昇華,最後聚于泥丸宮,這就叫做“三花聚頂”。
頂者,鼎也。
革故鼎新,脫胎換骨,則成聖明境界,
到了這樣的境界,則骨體榮華煥發,光芒四射。
此時,精氣神已從分的狀態而回歸於“合”的狀態,
恍若金花片片自現於空中,
這是內功的美好結果,所以,“花”也就是“華”。

“三花聚頂”的景象 
靜坐到達精化為氣的階段。
奇經八脈的通暢情況,猶如以往所說,已一步步獲得了實證。
從此漸漸到達忘去身體的感覺,
周身如嬰兒似的柔和輕軟,非常安適妥貼,若存若亡。
此時,唯一還有感覺的便是頭腦的反應。
再漸漸的靜定下去,眼前的目光便有返照的現象。
這時靈魂到達一個新的冷靜地程度,所以有清涼的感覺。
道家丹經所謂的“醍醐灌頂”,便是形容這種境界。
不過,到此程度,最怕的是學理不明,觀念不清,
內心如果存有絲毫的幻想,或
潛意識中存有強烈的宗教意識,可能便會心神出竅;
如果再配合其他的幻覺;便有許多類似神秘性的景象出現了。
對此種種境象,必須要一一掃除,不落筌蹄才為究竟。
人花 — 煉精化氣,人本由精化而生,故精為輪回種子,
修道者心必空於下焦,戒去淫欲,精不妄瀉,則精滿不思淫,鉛花生矣;
地花 — 煉氣化神,人之生存賴以氣,心必空於下焦,
無驚無恐,無忿無怨,則氣平順,道暢通,中氣足而不思食,銀花生矣;
天花 —煉神還虛,精氣雖足,無神者,則其體無光,
其人無命,故神為主宰,今心空其上焦,不執不著,
神滿不思眠,常清常醒,則脫殼還虛,歸入虛空境界,則金花生矣。

 


2、五氣朝元
 
內丹學術語。
“五氣”指的是心、肝、腎、肺、脾這五臟之氣。
凡俗之人,五臟之氣散居五行所屬之位,未能形成統一的聚合能量。
道教內丹家為了超越此等局限,遂探索煉氣法門,
經過長時間的實踐與體驗,內丹家提出了“五氣朝元”說。
早在漢代的《周易參同契》已經有關於“五氣”的朦朧意識,
該書言“土王四季,羅絡始終,青赤白黑,各居一方,皆稟中宮,戊己之功”。
這雖然沒有出現“五氣”的概念,但卻以五種顏色作為象徵,以表明五行的關係。
在道教中,五色就是五行的代表,也是五臟的符號象徵。
從這個角度來看,《周易參同契》包含著五臟之氣的認識,這是可以得到證實的。
不過,在這部書中並沒有明確的“五氣朝元”說法;
直接使用這個概念的是《鐘呂傳道集》,該書有《論朝元》一節,
提出了五臟之氣隨著陰陽的轉換而有不同朝元方式的觀點,
以為日月運行之間,當一陽始生的時候,五臟之氣乃朝於“中元”,
所謂“中元”實際上就是以兩乳之間為基準而切入的中丹田;
當一陰始生的時候,五臟之液朝於“下元”,
所謂“下元”就是以肚臍以下一寸三分為基準的下丹田。
內丹家以神光察照,以水之壬氣、火之丙氣、金之庚氣為帥導,
三陽(壬、丙、庚)上朝於天宮(腦門)內院,
於是心神也返於天宮,五氣也就朝於上元。
關於“五氣朝元”的問題,唐末五代以來,道門內丹家作了許多解釋,
從宋代的張伯端,到金元時期的邱處機、蕭廷芝等都有論述,
《性命圭旨》總結了前人的諸多論述,比較系統地闡述了“五氣朝元”的理論,
該書還繪製了“五氣朝元圖”,便於人們明瞭其要領。
該書從生命發源的問題入手,首先指出了凡俗之人五常(五行)異地而五方異氣的情形,進而說明了修行之人合煉五氣使之朝元的可能與方法門徑。
在《性命圭旨》的作者看來,人的五臟本來有青、赤、黃、白、黑五帝鎮守,
五帝則以天干、五行、數位及其相互關係來表現其功能。
青帝受甲乙木德之三氣,赤帝受丙丁火德之二氣,
白帝受庚辛金德之四氣,黑帝受壬癸水德之一氣,黃帝受戊己土德之五氣。
修煉之人,就是要促使分散氣氣匯通聚合,
所謂“攢五簇四會三合二而歸一”就是通過會聚而使朝元的過程。
金德之四氣與水德之一氣匯通而成五,
木德之三氣與火德之二氣匯通亦成五,
中央自有五氣,“三五”相聚,四大安和,
五氣則朝元而聚於頂,體現了內丹修煉的一種高級境界。
 
“五氣朝元”的景象
 
由於“三花聚頂”景象的呈現,或者在同一時間,
或在稍息之後,忽然感覺呼吸之氣自然地完全停止,
周身綿軟,不藉後天的呼吸而溫暖怡適,
平時所謂的內呼吸(丹田的呼吸這時也自然的停止了。
只是過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偶然的需要極其輕微的呼吸一次。
此時有如在風和日麗的景象中,微風不動,水波不興,
身心內外,天地人物,無一而非安于“中和”的本位,
更不知道有我身的存在或無我身的存在,
這些平時的感覺和思想,統統都自然地去得無影無蹤了。
一、心藏神,後天為識神,先天為禮,空於哀,則神定,南方赤帝之火氣朝元。
二、肝藏魂,後天為遊魂,先天為仁,空於喜,則魂定,東方青木之木氣朝元。
三、脾藏意,後天為妄意,先天為信,空於欲,則意定,中央黃帝之土氣朝元。
四、肺藏魄,後天為鬼魄,先天為義,空於怒,則魄定,西方白帝之金氣朝元。
五、腎藏精,後天為濁精,先天為智,空於樂,則精定,北方墨帝之水氣朝元。
以上為三花聚頂、五氣朝元之理。
人之修道,必由五行歸五老,三花而化三清,始能歸原無極本體,而達圓通究竟。
 
 



二、南懷瑾:三花聚頂和五氣朝元
 
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
 
道家所謂“煉精化氣”的氣是什麼東西?
中國醫學所謂的“氣血”的氣和“中風”的風,
是否都同道家所講的這個“氣”字一樣?
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問題。漢代以後的中國醫學,
大都把氣流的風和人體呼吸的氣混而為一,這也是有問題的。
不過這些問題都是個別的專論,現在從本題範圍會討論它,一時也講不完。
前文曾經提到,暫且借用現代科學術語的“生命能”,作為解釋氣的概念。
換言之,也就是要學習靜坐和修證健康長壽術的人們,
不要把人體口鼻呼吸的氣,以及大氣中的空氣,就當作道家或密宗所謂的氣。
否則,統統落在生理的感受範圍,
錯把神經和肌肉的反應當作是“真氣”的流行,那是一個嚴重的誤解。
退而言之,如果只把肺部的呼吸和生理反應的作用,
當作煉氣的成果,那麼綜羅道家、密宗、
瑜伽術等的各種大同小異的煉氣方法,至少有幾十種甚至一百種之多。
雖然無可否認的,人體生理上的口鼻呼吸,
以及部份其他器官和皮膚呼吸的作用,是修煉的基本動作和工具,
但不能誤認為這就是靜坐養生或道家丹法的真諦。
照道家養生的修煉方法,真正達到“煉精化氣”的程度,那是什麼景象呢?
這便須要留意道家所流行的兩句術語,所謂“三花聚頂”“五氣朝元”。
“三花”與“五氣”,都是比喻的代名詞。
三花即是“精”“氣”“神”。“
五氣”,便是心、肝、脾、肺、腎或另用五行的代號,
即是金、木、水、火、土等;
至於印度的瑜伽術中,
卻以上行氣、下行氣、中行氣、左行氣、右行氣等叫做五氣。
名詞不同,實際上都是共通的。
聚頂的頂,當然是指頭頂的“宮會穴”,也就是道家所謂的“泥洹宮”,
密宗所謂的“頂輪”和“梵穴輪”的連帶關係。
不過朝元的“元”,卻有不同的說法:
有些根據醫學經脈穴道的觀念,
便說這個“元”是指“關元穴”的部位,
也就是一般所謂的“下丹田”,
有些人卻認為這個“元”是指“會陰穴”,
也就是密宗和瑜伽術所謂的“海底”。
誰是誰非,從來就無確證,
除非真是修煉到家的神仙肯出來當場指證,
或許可息此一爭端。
不過,從學理和中國文字學的詮解,以及經驗的求證。
我們認為這個“元”字與本源的源字通用。
換言之,所謂“元”,便是指原來的本位現象而已,
所謂“五氣朝元”,也就是說人體內部的腑髒之氣,
各歸原來的本位,充滿、和諧、均衡而沒有窒塞。
我們簡略地從學理上解釋過這兩句話的意義以後,
再從實證的現象來作說明。
“三花聚頂”的景象:靜坐到達精化為氣的階段。
奇經八脈的通暢情況,猶如以往所說,已一步步獲得了實證。
從此漸漸到達忘去身體的感覺,周身如嬰兒似的柔和輕軟,
非常安適妥貼,若存若亡。
此時,唯一還有感覺的便是頭腦的反應。
再漸漸的靜定下去,眼前的目光便有返照的現象。
到此忽然會進入幾同完全忘我的境界,只有頭頂“泥洹宮”“百會穴”部分,
感覺如天窗的開啟,如陽光的透射,豁然開朗而呈現無比的清涼之感。
猶如乘虛而下的一股清虛之氣,下降而遍灑及於全身。
道家丹經所謂的“醍醐灌頂”,便是形容這種境界。
不過,到此程度,最怕的是學理不明,觀念不清,
內心如果存有絲毫的幻想,
或潛意識中存有強烈的宗教意識,可能便會心神出竅;
如果再配合其他的幻覺;便有許多類似神秘性的景象出現了。
對此種種境象,必須要一一掃除,不落筌蹄才為究竟。
“五氣朝元”的景象:由於以上所講“三花聚頂”景象的呈現,
或者在同一時間,或在稍息之後,忽然感覺呼吸之氣自然地完全停止,
周身綿軟,不藉後天的呼吸而溫暖怡適,
平時所謂的內呼吸(丹田的呼吸這時也自然的停止了。
只是過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偶然的需要極其輕微的呼吸一次。
此時有如在風和日麗的景象中,微風不動,水波不興,
身心內外,天地人物,無一而非安于“中和”的本位,
更不知道有我身的存在或無我身的存在,
這些平時的感覺和思想,統統都自然地去得無影無蹤了。
靜坐或修道的實際工夫,
如果真能做到如上所講“三花聚頂”“五氣朝元”的情況。
那麼,煉精化氣的基礎工作,可以說是告一段落。
不過,這種基礎,可不能偶一而止的,必須要“持盈保泰”,
恒常如此,而且可以自由作主的要如此便如此才算數。
倘使在靜坐的過程中,偶然有過一次類似經驗、
瞎貓撞到死老鼠、一見永不再見,那就不足為是。
但從此要進到“煉氣化神”的境界,
就必須和“道”的觀念結合,並非只屬於靜坐工夫的範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