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天下絕無不熱烈勇敢地追求成功,而能取得成功的人 (1)

2016012720:30



19世紀英國著名作家布沃爾說過:「信仰的力量是無窮的。
當信仰被運用到人類的身上的時候,一個人就會變得充滿鬥志。
人們希望某一天實現自己的理想,雖然在某一時刻是不可能的,
但是堅定的追求可能在臨死之前讓他們實現這個目標。」
我們無法阻止一個有堅定目標的人實現他的理想;
他不會被任何困難擊倒,即使有行走障礙,他都會一往無前。


  


  我們內心的態度比任何其他的因素都重要

    奧里森·馬登非常欣賞這樣一種理論:
人與人之間只有很小的差異,但這種很小的差異卻往往造成了巨大的差異!
很小的差異就是所具備的心態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巨大的差異就是成功與失敗。


    從某種角度來說,我們都是射手,都想在生活中一射而中。
然而,我們必須面對這樣一個事實:
在這個世界上,成功卓越者少,失敗平庸者多。
成功卓越者活得充實、自在、瀟灑;失敗平庸者過得空虛、艱難、猥瑣。


    在生活中,失敗平庸者多,主要是心態上的問題。
當遇到困難時,這些平庸者總是挑選那些容易的倒退之路。
「我不行了,我還是退縮吧。」結果只會陷入失敗的深淵。
而成功者遇到困難,仍然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
用「我要!我能!」「一定有辦法」等積極的意念支撐自己,
於是便能想盡辦法,不斷前進,直至成功。
事實是,心態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人生的成敗。


    我們怎樣對待生活,生活就怎樣對待我們。
我們在一項任務剛開始時的心態,
就決定了最後有多大的成就,這比任何其他的因素都重要。


    有些人總喜歡說,他們現在的情況是別人造成的,環境決定了他們的人生位置。
這些人常說他們的想法無法改變。然而,我們的情況並不是由周圍環境造成的。
說到底,如何看待人生,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

納粹德國某集中營的一位倖存者維克托·弗蘭克爾說過:
「在任何特定的環境中,人們還有一種最後的自由,就是選擇自己的態度。」
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人能夠改變你,
只要你能改變自己,也沒有任何人能夠打敗你,也只有你自己。


    因此,無論你自身條件如何惡劣,
只要你擁有積極的人生觀和樂觀的心態,你就可能達到成功的彼岸。
反之,無論你自身條件如何優秀、機會如何千載難逢,
你自身卻沒有樂觀積極的心態,則你的失敗是必然的。
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就是依靠自身良好的心態,取得了成功的事業。


    8歲的富蘭克林·羅斯福是一個脆弱而膽小的男孩,臉上總顯露著一種驚懼的表情。他呼吸就像喘氣一樣,如果被喊起來背誦,他立即會雙腿發抖、嘴唇顫動不已,
回答得含糊且不連貫,然後頹廢地坐下。
如果他有好看的面孔,也許就會好一點,但他卻是暴牙。

    像他這樣的小孩,自我感覺一定很敏銳,
逃避任何活動,不喜歡交朋友,成為一個只知自憐的人!

    但羅斯福卻不是這樣,他雖然有些缺陷,
但他始終保持著一種積極、奮發、樂觀、進取的心態,
正是這種心態,激發了他的奮發精神。

    他的缺陷促使他更努力地去奮鬥,他並未因為同伴對他的嘲笑便降低了勇氣,
他喘氣的習慣變成一種堅定的嘶聲。
他用堅強的意志,咬緊自己的牙床使嘴唇不顫動而克服他的懼怕。
他不因自己的缺陷而氣餒,甚至加以利用,變其為資本,最終爬到了成功的巔峰。
在他的晚年,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他曾有嚴重的缺陷。
美國人民都愛他,他成為美國第一個最得人心的總統,這種情況是以前未曾有過的。

    他的成功是何等神奇、偉大,然而其先天所加在他身上的缺陷又是何等的嚴重,
但他卻能毫不灰心地幹下去,直到成功的日子到來。

    我們不能預知生活的各種情況,但我們要能夠適應它。
正確的心理態度和良好的習慣能夠幫助我們成為生活中一名出色的射手。


    是的,在我們面對生活中各種困難時,我們不要逃避,要去勇敢的面對,
因為只有去面對,才能找到解決的方法,也才能走出困難。
在走出一個個困難之後,
你會突然發現你成為了生活的主人,原來生活是如此的美好。


   

 
真正成功的人生在於努力地去實現自我

    奧裡森·馬登講述過這樣一個故事:

    在富蘭克林·羅斯福當政期間,我為他太太的一位朋友動過一次手術。
羅斯福夫人邀請我到華盛頓的白宮去。
我在那裡過了一夜,據說隔壁就是林肯總統曾經睡過的地方。
我感到非常榮幸。豈止榮幸?簡直受寵若驚。那天夜裡我一直沒睡。
我用白宮的文具紙張,寫信給我的母親、給我的朋友,甚至還給我的一些冤家。

    小時候,我曾經在紐約附近下車頭的一些髒亂街道上玩耍過。

    「奧里森,」我在心裡對自己說,「你來到這裡了。」

    早晨,我下樓用早餐,羅斯福總統夫人是那裡的女主人;
她是一位可愛的美人,她的眼中露著特別迷人的神色。
我吃著盤中的炒蛋,接著又來了滿滿一托盤的鮭魚。
我幾乎什麼都吃,但對鮭魚一向討厭。我畏懼地對著那些鮭魚發呆。

    羅斯福夫人向我微微笑了一下。
「富蘭克林喜歡吃鮭魚。」她說,指的是總統先生。

    我考慮了一下。「我算個什麼人呢?」
我心裡想,「竟敢拒吃鮭魚?總統既然覺得很好吃,我就不能覺得很好吃嗎?」

    於是,我切了鮭魚,將它們與炒蛋一道吃了下去。
結果,那天午後我一直感到不舒服,直到晚上,仍然感到要嘔吐。

    我說這個故事有什麼意義?

    很簡單。

    我看歪了我自己的心像。(——奧裡森·馬登認為,
所謂自我心像是指人對「我是誰」的認識。
它由人的基本信條所組成,如我的外貌如何、
我的能力如何、我的性格是怎麼樣的等等。
無數的信條組成了一個內在系統,
這個系統就是決定一個人行為的「自動導航系統」。
成功機制能把一個人引向成功;失敗機制則讓人走向失敗。)


    我並不想吃鮭魚,也不必去吃。
為了表示敬意,學總統的樣子,我勉強去吃了。
我背叛了我的自我心像。
那是一次小小的背叛,它的惡果很小,沒有多久就消失了。

    不過,這件事確也指出走向成功之道最常碰到的陷阱之一。

    別人眼中的成功——你不想把它視作你的慾望完成的一種成功,
在你的自我心像中,這並不是成功。

    那是一種失敗。

    一種出生不久的嬰兒依附母親的消極被動,深深地陷於今日的美國文化之中,
這是一種被人稱作「跟他人看齊」的複雜情結。
這種情緒的根本理由是:如果你的鄰居或友人買了一部新車,你也必須買它一部;
如果他買了一棟新屋,你也必須買它一棟——
諸如此類的愚蠢競爭,究竟到哪裡為止,我就不得而知了。

    馬登指出:此種「成功」,實在是一種失敗;它剝奪了一個人自我完整的概念。
它使他放棄了自我心像的立場,令自己陷入心靈所不需要的那種荒謬競爭之中。


    記著這句話:你的最可靠的指針,
是接受你自己的意見,盡你所能辦到的去好好生活。


    一個窮人可比一個國王活得更成功——只要他的自我心像比國王更堅強。

    如果你以譏諷的眼光去讀這句話,想想你自己,「他並不真的相信那一點。」
想想那些因為沒有與自己好好相處、
而以另一些不幸方式自殺的大政治家、百萬富豪、電影明星以及其他名流。

因為一個窮人可比國王活得更成功。

    你,不論貧富老少,都可以嘗到成功的滋味——
只要能澄清你的思想、心像和意願的力量——一種成功的感覺。


    「走自己的路,讓人們去說吧!」我們對但丁的這句名言並不陌生。
可是,我們在生活中是否信奉它,實踐它呢?


    電影舞星佛萊德·艾斯泰爾1933年到米高梅電影公司首次試鏡後,
在場導演給他的紙上評語是「毫無演技,前額微禿,略懂跳舞」。
後來艾斯泰爾將這張紙裱起來,掛在比佛利山莊的豪宅中。

    美國職業足球教練文斯·倫巴迪當年曾被批評「對足球只懂皮毛,缺乏鬥志」。

    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被人貶為「讓青年墮落的腐敗者」。

    彼得·丹尼爾小學四年級時常遭級任老師菲利浦太太的責罵:
「彼得,你功課不好,腦袋不行,將來別想有什麼出息!」
彼得在26歲前仍是大字不識幾個,有次一位朋友念了一篇
《思考才能致富》的文章給他聽,給了他相當大的啟示。
現在他買下了當初他常打架鬧事的街道,
並且出版了一本書:《菲利浦太太,你錯了!》。

    貝多芬學拉小提琴時,技術並不高明,他寧可拉他自己作的曲子,
也不肯做技巧上的改善,他的老師說他絕不是個當作曲家的料。

    歌劇演員卡羅素美妙的歌聲享譽全球。
但當初他的父母希望他能當工程師;
而他的老師則說他那副嗓子是不能唱歌的。

    發表《進化論》的達爾文當年決定放棄行醫時,遭到父親的斥責:
「你放著正經事不幹,整天只管打獵、捉狗捉耗子的。」
另外,達爾文在自傳上透露:
「小時候,所有的老師和長輩都認為我資質平庸,我與聰明是沾不上邊的。」

    羅丹的父親曾怨歎自己有個白癡兒子,在眾人眼中,
他曾是個前途無「亮」的學生,藝術學院考了三次還考不進去。
他的叔叔曾絕望地說:孺子不可教也。

    《戰爭與和平》的作者托爾斯泰讀大學時因成績太差而被勸退學。
老師認為他:「既沒讀書的頭腦,又缺乏學習的興趣。」

    如果這些人不是「走自己的路」,
而是被別人的評論所左右,怎麼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


    所以說,真正成功的人生,不在於成就的大小,
而在於你是否努力地去實現自我,
喊出屬於自己的聲音,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


  


奮發自強的心是我們人生的最好支柱

    奧里森·馬登一貫主張年輕人應該追求自強自立,他非常喜歡尼采的這樣一句名言:「不依賴別人是少數強者的特權。」他說:
與其把希望寄托在別人的身上,不如努力學習,
勤奮工作,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實現夢想。」


    自立是指只靠自己的能力行動和生活。
不論碰到什麼問題,要自己動腦筋思考,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難;
自強是依靠自己的努力,立足於社會。
自強自立是現代社會人所必備的素質,
不能自強自立的人,必然被激烈競爭的社會所淘汰。


    從理論上講,每個人都是可以自立的,
然而真能充分發展自己獨立能力的人卻很少。
依賴他人,追隨他人,按照他人的想法去做事,自然要比自己動腦筋輕鬆得多。
但是若事事有人替我們想,替我們做,
必定有害於我們的事業的成功,也不利於我們的成長。

    要使我們的力量和才能獲得發展,不能依靠他人,而主要靠自己。
一個能夠拋棄依賴心理,放棄外援,
主要依靠自己努力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勝利。
自立是開啟成功之門的鑰匙。


    一個人在依賴他人時,無法感覺到自己是一個「完全的人」,
只有當他可以絕對自立自強時,
他才可以感覺到自己是一個無缺憾的人,才能感覺到一種光榮和滿足。
而這種光榮與滿足,是別的東西所不能給予的。


    奧里森·馬登指出:奮發自強使我們內心蓄貯著的龐大力量,
這種力量可以扶攜我們度過很多難關,
可以帶領我們向前邁步,義無反顧地只想做得更好。


    當我們覺得際遇不如人,孤立無援的時候,奮發自強的心便是我們的最好支柱,
因為這顆心能令我們無論在什麼環境下都誓不低頭,發揮最大潛力;
有了這顆心,我們便堅如磐石,受得起人生中的大風大浪!

    做一個自強自立的人,無疑就是說做一個敢於堅持自己的權益和見解的人。
在正確的事物面前不受任何主觀因素的影響。
要知道,只要敢於堅持自己的理想信念,
才能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得以生存,乃至於達到我們人生所需的最高境界。


    每個人都有渴望成功和維護自己權益不受別人的支配的能力。
在此,一個人要想擺脫困境不受別人支配,就要敢於堅持自己的權益和見解,
同時在我們認為已佔上風之時切忌把自信變為自大。
這就好比銳利的刀刃雖然好割切,但容易缺損;
鋒芒的言辭雖然善辯論,但容易喪氣。
因此,作為一個有能力的優秀人才,必須具有良好的修養道德;
反之,我們就是個驕傲自大自負的人。


    從古至今,絕大多數的富翁對於財富的處理,一般是全部留給子孫。
但是在美國的富翁中,近年來卻有一種新的風尚在流行,
就是不要留太多的財產給子孫後代,以免他們樂不思蜀,成了扶不起的阿斗。
這種風尚的實踐者有大名鼎鼎的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
投資家華倫·巴菲特等舉世聞名的大富翁。

現代富翁之所以有這樣的觀念,可能緣自羅斯·柴德留下的教訓。
羅斯·柴德把所有的財產都留給了兒子拉斐爾。
但拉斐爾在繼承遺產兩年後被人發現死於紐約一處人行道上,
死因是吸食海洛因過度,年僅23歲。

    美國卡耐基基金會就曾做過一項調查,在繼承15萬美元以上財產的子女中,
有20%的人放棄了工作,整天沉溺於吃喝玩樂,直到傾家蕩產;
有的則一生孤獨,出現精神問題,或是做出違法亂紀的事來。

    的確,人生於天地之間,自立自強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課題。
人生最可依賴的是什麼?是知識、是智慧、是汗水。
父母都不可能依靠一生一世,何況他人?
因此,這個世界上最可靠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奧里森·馬登成功智慧思想全書
下週三同一時間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