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查系列四》為何我們生於此?
成百上千的人將他們的手放進洞裡
他們全都會說
這洞太深了
卻沒有一個人說
他們的手臂太短了
使心變好
這些日子,人們到處去尋找功德,而且,他們總似乎在巴蓬寺停了下來。
如果他們不在去的路上停下,
他們會在回程中停下,巴蓬寺變成了一個中途暫停站。
有些人那樣匆忙,我甚至沒有機會看到他們,或與他們談話。
他們中大多數的人都在忙碌找功德,
我沒看到有多少人是在尋找一種離惡之道的;
他們是那麼的熱衷於得到功德,卻不知道要到哪兒去存放它,
那就好像試著要去染一件骯髒的衣服,卻不清冼它一般。
僧侶們率直地如此談論,然而,
對大部份的人來說,卻很難將這類教導付諸實踐。
所以會難,原因是他們不懂;如果他們瞭解,那就容易多了。
想像有一個洞,有某樣東西在洞底,
現在,任由一人將他的手放進洞裡但夠不到底部,
他將會說,這洞太深了!成百或上千的人將他們的手放進洞裡,
他們全都會說,這洞太深了,卻沒有一位會說,他們的手臂太短了!
有那麼多人尋找功德,遲早他們必然會開始尋求一種離惡之道。
但並沒有很多人興趣於此。佛陀的教導是那麼簡潔,
但大部份的人卻忽略了它,就好像他們從巴蓬寺經過一樣。
對多數人來說,佛法就是那樣,只不過是一個中途停靠站罷了。(注一)
“諸惡莫作”是諸佛的教誡,佛教的核心;
然而人們卻老是忽視了它,他們並不想要這個。
“從身、語、意行中,棄絕一切大、小惡行……。”這是諸佛的教導。
如果我們要染一塊布,首先必須要去清洗它。
但是,大部份的人卻不那麼做,他們連看都不看,
便直接地接它浸泡到染液裡去了;如果這布是髒的,
染出來之後,反而會變得比先前更糟呢!
想想看吧!染一塊髒的老破布,會更好看嗎。
你瞭解嗎?這是怎樣的佛教教化啊!但大部分的人卻忽略了它。
他們只想去做好事,卻不願停止惡行,那好似說道:“這洞太深了!”
每個人都說洞太深,誰也不說他的手臂太短。
我們應該回歸到我們自身;依著這個教導,你應該退一步回來看看你自己。
有時,他們滿坐汽車去尋找功德,也許他們還會在汽車上爭吵,或是醉酒!
問他們,要往何處去,他們說是尋找功德。
他們想要功德,卻不停止惡行,那樣,他們將永遠找不到功德的。
這就是人們!你們應該看真切些,看好你們自已;
佛陀曾教導過,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擁有憶持力和自我覺醒。
惡行生起於身、語、意行中,
一切善惡、禍福的來源,都與行為、語言和思想相共存。
今天,你可曾帶了你的行為、語言和思想與你同在一起?
抑或將它們留在家裡了?這便是你必須看清楚的地方,就在這兒!
你不需去看得非常遠。
看看你的行為、語言和思想吧,注意去看看你的行為是否有缺失!
人們並沒有真正地看著這些事,就像家庭主婦皺著眉頭洗碗盤一樣。
她是那麼的專心於清洗碗盤,她並沒有覺察到自已內心的骯髒!
你曾見過像這樣的情景嗎?她光是看到碗盤,她看得實在太遠了,不是嗎?
我猜想,你們有些人可能有過這種經驗呢!這就是你應該看的地方。
人們專注於清洗碗盤,
然而他們卻讓他們的心骯髒;這是不好的,他們忘記了他們自己。
因為他們沒有看見自己,人們會犯下各類的惡行。
他們首先必定會四處望望,是否有人在看……“我媽媽會看到我嗎?”
“我丈夫會看到我嗎?”“孩子們會看到我嗎?”“我妻子會看到我嗎?”
假使沒有一個人看到,那麼他們便會立即去做。
這是侮辱了他們自己!他們說沒有一個人在看,
所以他們會在任何人看到之前很快地做完這件事。
而他們自己又是什麼呢?難道他們不是一位“某個人”嗎?
你看吧!由於他們如此這般的看漏了他們自己,
人們便不會發現真正有價值的是什麼,他們並沒有發現到“佛法”。
假如你注意看你自已,你就會看清你自已。
每當你即將去做某件壞事時,假若你能及時看到你自已,你便能停止。
如果你想去做某件值得做的事,就注意看住你的心吧!
若你知道如何去看住你自己,那麼你就會知道對和錯、禍和福、善和惡了。
這些都是我們應該知道的事情。
假如我不談到這些事情,你們便不會知道有關的這些;
你們心中有貪、癡,但卻不知。
如果你們老是看著外面的話,你們將不會知曉任何事情;
這就是人們不注意看他們自已的麻煩。
看住內心,你們會看到善與惡;
見到善良,我們便可以將它帶至心靈且去實踐。
止惡、行善……,這是佛教的核心。
無論是從身、語或意上,都不犯下任何的惡行;
那是正確的修行,諸佛的教誨。而今,“我們的衣服是潔淨的。
然後,我們使這顆心變得美善且善巧。
若這顆心是美善且善巧的話,
我們便不必搭了汽車行遍鄉間到處去尋找功德了;
甚至坐在家中,我們也能得到功德。
然而,大部份的人卻只會在鄉間到處尋找功德,而不去停止他們的惡行。
當他們兩手空空地回到了家時,又恢復到了他們原先的愁眉苦臉。
他們以不高興的面容在洗碗盤;
這就是人們沒有看到的地方,他們離功德好遠啊!
我們可能知道這些事情,但如果我們不懂得我們自已內在的心靈的話,
我們卻不真的知道;佛教並沒有進入我們的內心。
如果我們的心美好且善良,那就是快樂,會有微笑在我們心中。
然而,我們大部分人卻很難找到時間去微笑,不是嗎?
我們只能在事情合我們意時才微笑。
大部分人的幸福寄託在那些能讓他們喜歡的事物上,
他們覺得這世上的每一個人都只說令人愉悅的事。
若是那樣,你什麼時候才會找到幸福呢?
我們必須要應用佛法去找到幸福;
無論是什麼,無論是對還是錯,
都不要盲目地執著它,只要注意它,而後,放下它。
當這顆心寧靜時,那麼,你便可以微笑了。
而一當你變得厭惡某件事物時,心就會變壞,那就沒有一件事是好的了。
清除了不潔,這顆心沒有煩惱,是寧靜、仁慈、美善的。
當這顆心是明亮的,已經戒除了惡,一切都有了自在;
這安詳、寧靜的心,是人類成就的真理典型。
當別人說到能使我們歡喜的事物時,我們會微笑;
如果他們說的是讓我們生氣的事,我們便會皺眉。
我們怎能使別人每天都只說讓我們歡喜的事物呢?那可能嗎?
即使是你們的孩子,他們沒說過使你們生氣的話嗎?
你們曾經讓你們的父母煩擾過嗎?不僅僅是其他的人,
甚至我們自個兒的心也能煩亂我們。
有時,我們自已想到的事情是不愉快的,你們怎麼辦?
你們可能會往前走著,忽然踢到一棵樹幹殘株,“砰”! “唉唷”,
出了什麼毛病,到底誰踢誰了?你們到底要去歸咎誰呢?
正是你們自已的錯啊!即使是我們自已的心也能惹我們生氣呢?
假如你能想想,你將看出那確是真的。
有時,我們做一些連我們自已都不喜歡的事,
一切你們所能說的只是:“該死!”那是沒有誰可以去歸罪的啊!
在佛教中,功德是要放棄惡事的。
當我們捨棄了惡,我們便不再有錯;
當不再有任何錯時,便不再有任何的壓力。
在沒有壓力時,便有了平靜。
這平靜的心是一顆潔淨的心,沒有懷藏嗔念的心,那就是清明了。
你如何能使這顆心清明呢?只需去了知它!
例如,你可能會想:“今天,我的心情真壞,
我看到的每件事都在觸犯我,甚至碗櫃裡的盤、碟……”
你可能感覺像要搗碎它們每一樣一般。
任何你看到的,都似乎是壞的,這雞、這鴨、這貓、狗……你通通都討厭;
你丈夫所說的每一件事都令你不快;甚至查看你自已的內心,你都是不滿足的。
在這樣一個情況下,你怎麼辦呢?這種痛苦是從哪裡來的呢?
這就叫做:“沒有功德”。在泰國,最近有一種諺語說道,
當某人死後,他的功德便結束了。
但事實卻不然,有許多仍然活著的人,他們早就結束了他們的功德呢。
這些人並不懂得功德!不好的心,只會聚集越來越多的壞。
前往這些“做功德”之旅,
就好像建築一棟漂亮的房子卻沒有事先準備好地域一般;
過不了多久,這房子就會倒塌,對不對呢?
這設計並不好,現在你必須再試一次,試一種不同的方法。
你必須洞察你自己,注意看好在你行為、語言及思想上的過錯;
除了在你的行為、語言、思想上修行外,你還要到其他什麼地方去修行呢?
人們迷失了,他們想去真正寧靜的地方,在森林或在巴蓬寺修習佛法;
但,巴蓬寺寧靜了嗎?
不,並不真的寧靜,真正寧靜的地方是在你自己的家裡!
如果你擁有智慧,無論你到那兒,你都會自在。
這整個世界早已像它本然的一樣好,
在這森林裡的所有數木早已像它們本然的一樣美好;
有高的、有矮的,有中空的……,各式各樣都有;
它們單純地就是它們那個樣子。
對於它們的真實自然,由於無知,我們強將我們的看法加到它們身上……
“啊!這棵樹太矮了!這棵樹是中空的!”
這些樹木單純地就是樹木,它們的景況比我們好多了!
那就是為什麼我要把這些上面寫了小詩的木板懸掛在樹這兒(注二),
讓樹來教你了。你從它們那兒學到了什麼沒?
你應該從它們那兒試著學到至少一樁事;
有那麼多的樹,它們都有某種事物要去教導你。
佛法無處不在;在每件事物上,在自然當中,你應該瞭解這一點。
別去責怪這洞太深,
轉過來注意看看你自己的手臂吧!如果你能瞭解,你就會快樂。
假如你做了功德或行了善,將它保存在你的自心中,那是存放它最好的地方。
像今天你們做了功德(供養僧眾)是好的,但那不是最好的方式。
營造建築物是不錯,但卻不是最好的事;
營建你自己的心朝向美善,那才是最好的方式。
依這種方式,不論你來這兒或留在家裡,
你會發現到善良,發現到這最好的就在你心中。
外在的建築物——像這兒的走廊,
就好似這“樹”的“皮”一般,它們並不是“樹心”。
假如你擁有智慧,無論你在哪裡看,哪裡都會有佛法;
假如你缺少智慧,那麼即使是好事也會轉壞。
這壞從何而來?正是從我們的內心,就在那兒!
看看這顆心是如何變化的,每件事物都是變化的!
丈夫和妻子在一起通常相處愉快,他們能夠談的非常高興,
然而,有一天他們的心情變壞時,
這配偶會說每件事物似乎都是令人討厭的。
這心變壞了,情形便會改變,就是這樣子了!
因此,為了棄惡揚善,你不須要去尋看其他任何的地方。
如果你的心變壞了,不要去檢視這個人、那個人;
只要看住你自己的心,並且尋出這些想法從何而來,
為什麼這顆心想這樣的事?瞭解所有的事物都是虛幻易變的;
愛是虛幻易變,恨也是虛幻易變。
你曾愛過你的孩子嗎?當然,你有過;你曾憎惡過他們嗎?
我可以為你回答,有時候你也有過,是嗎?而你能丟棄他們嗎?
不,你不能丟棄他們!為什麼不能呢?孩子們並不像子彈,不是嗎?
子彈是發射向外的,但孩子們卻正好是發射回他們父母的心靈的。
如果這孩子是好的,“好”會回返到父母;
如果他們是壞的,“壞”也會回返到父母。
你可以說,孩子們是你的業,
有好的也有壞的,好和壞兩者正好都在你孩子身上。
但,即使是壞的一位,也都是寶貝;有人或許生來便是小兒麻痹症,
跛腳及殘廢的,卻被珍愛得甚至勝過其他的孩子。
無論什麼時候,只要離家一會兒,你都會留下話:
“照顧這個小的,他並不怎麼健壯。”你愛他甚至超過其他的孩子。
所以,你應該建立好你的心——一半兒愛、一半兒惡,
別只取一面或另一面,經常要記取兩方面。
你的孩子是你的“業”,他們都專屬於他們的所有人。
他們是你的業,因此,你必須對他們負責。
如果他們真的給你帶來痛苦,只要提醒你自己:“那是我的業!”
如果他們使你歡喜高興,只要提醒你自己:“那是我的業!”
有時,在家裡,它帶來很大的挫折,你可能只想逃開;
情況是那麼的糟,有些人甚至還想去吊頸自殺呢。
那就是業!我們必須接受這個事實。
去避免壞的行為,而後,你將能更清楚地看到你自己。
這就是為什麼思維事情是那樣的重要!
通常當他們修習禪坐時,他們用一個“禪修的對象”,
就像“口+補-哆”、“達-磨”、“桑-夠”(注三);
但你也可以使它變得比這些更短。
無論何時,你感到懊惱,無論何時,你的心變壞,只要說:
“SO!(就這樣而已!)”當你感到好多時,只要說:“SO!”
當你感覺你開始要生氣了,只要說:“SO!”
懂嗎?你無須去洞察三藏(經、律、論),只要“SO”。
這意思是:“那是虛幻無常的;善是虛幻無常的,
愛是虛幻無常的,惡是虛幻無常的。
它們怎麼可能永遠不變呢?它們當中,哪裡有任何的常性在呢?”
在“它們必然是無常”這點上,你可以說它們是有常的;
它們一定在這種關係中,它們決不能變成別的方式。
前一分鐘有愛,下一分鐘卻是恨,事情就是如此!
在這方面,它們是常的。
那就是為什麼我要說,每當有愛生起時,只要告訴它:“SO!”
那樣可以節省很多時間;你不須去說:“無常、苦、無我。”
如果你不想要有一個長的禪坐主題,就用這個簡單的字。
若是情愛生起時,在你會真正沉溺下去之前,
只要告訴自己:“SO!這就夠了。”
每件事物都是虛幻無常的;在必然會那樣下,它是常的。
只要去瞭解這麼多,就是了解佛法的核心、真實之法。
現在,如果每一個人都更常說:“SO!”
而且應用它們去如此的練習,執著將會變得愈來愈少。
人們將不會被愛和恨所迷,他們將不會粘著於事物。
他們會信賴這真理,而非其他之事。
只要去瞭解這麼多就夠了,還有其他什麼你必須要去知道的呢?
聽聞了這個教導,你應該試著也去記住它。
你應該記取什麼呢?禪坐!你懂嗎?假若你懂,
那麼佛法會與你相合在一起,這心將會“停止”。
如果有氣憤在心,只要說聲“SO!”那就夠了,它立刻便會停止。
假若你仍然不瞭解,那麼深入地明察這樁事。
若是有了理解,當怒氣在心中生起時,你可以:“SO!
(就這樣而已!)那是無常的!”來停息它。
今天,你們有了一個機會去錄下內在和外在這兩方面的佛法。
內在的,這聲音透過兩耳進入到內心被記錄下來。
如果你做不到這麼多,那便不怎麼好了;你在巴蓬寺的時間會是浪費的了。
錄下它外在的,也錄下它內在的。
答錄機在這兒並不很重要,真正重要的事是存在心中的“答錄機”。
答錄機是易壞之物,但是如果佛法真正到達了這顆心,
那便是永恆的,是在那兒直到永遠的;而且你不必浪費金錢在電池上!
【注釋】
注一 “尋找功德”是一種常用的泰國慣用語,
是指在泰國,前往寺院去禮敬德高望重的法師並做供養的習慣。
注二 在巴蓬寺裡的樹上經常懸掛有一塊塊的木板,
上面寫著一些能發人省思且文字優美的文句。
注三 “口+補-哆”、“達-磨”、“桑-夠”
都是用來方便持念的咒語,是由“佛陀(bud-dho)”
“達磨(dham-mo)”、“僧伽(san-gho)”等聲轉化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