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

2013040508:30





 
 明朝憨山德清禪師(西元1546~1623年)
教導的修行方法是「念起即捨」,
每當念頭生起,便立即捨去。

這不是抗拒或排斥念頭,只是不去理會它。

因此,如果禪修功夫沒有任何進展,
很可能是因為你無法放下你的念頭。

即使非常用心在方法上,雜念仍會出現,
這是很正常的,尤其是初學者;
與其受它干擾,不如把它轉化為精進用功的動力。

面對妄念,第一個問題是,你愈排斥它,
卻來得愈多,因為要趕走妄念本身即是妄念。

這就像是一群蒼蠅環繞著一盤糖果飛舞,
你把牠們趕走了,但在你不留意時,牠們又回來了。

處裡此類問題的最好方法是,不去理會它,
妄念終究會離開,就像蒼蠅一樣。

第二個問題,是你根本沒有覺察到妄念。

等你覺照到時,你已經隨著成串的妄念遠離了方法。

這就像是騎馬打盹,馬兒離開了道路去吃草;
當你醒來時,你已經離開行徑了。

這類妄念最容易在精神和身體疲乏時發生。

當你發覺妄念時,別懊惱,焦慮只會增加更多的妄念。

不必懊悔自己沉溺於妄念中,放下它;
放鬆心情,回到方法。

練習放下的方法是,先放下過去和未來,活在當下。

要做到,不像說得那麼容易,
因為妄念通常與過去和未來有關。
即使你可以放下過去和未來,
在某一個時候,你也必須放下現在。

放下現在有兩個層面:
外在的,也就是環境;內在的,即是身和心。

首先我們必須棄絕外在的環境,
因為外境和感官接觸會產生印象,引發念頭。

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外境的現象,念頭是不會生起的。

溫度、汽車、鳥、風、路人、明亮或黑暗,
以及人們呼吸的聲音,都會影響你而生起妄念。

一般而言,沒有外境的所緣是無法禪坐的,
那最好就是放下所有來自外界的覺受。

在你能做到只專注於自己的心和身體之前,
你會聽到來自於外界的噪音,但是聽到就放下。

在放下環境之後,要放下自己,從身體開始。

很久以前,有一位修行人,每次打坐都會睡著。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他把自己打坐的坐墊置於崖邊的石頭上。

他知道如果打瞌睡便會掉落溝壑中。

像這樣的人會修行得很好,因為他抱著死的決心來修行。

因此,如果你經常為身體上的各種不適感到困擾
——熱或冷、腿痛、癢等等,
時時處處關愛著身體,那你永遠無法進入好的禪坐境界。

或許有些人認為放下身體比放下環境更容易,
不過對身體完全不在意是非常難的。

當你癢時,忍的時間愈長,愈是癢。

因此你會去想,如果抓一下,那麼癢就會消失。

但是一旦你屈服並開始抓癢時,
身體其他的部位也會癢起來。

如果你忽略它,那癢終會消失。

同樣的,對治身體的痛時,
你不能全身緊繃,那會讓你全身疼痛。

只要放鬆,把疼痛孤立起來,想著:
「那只是我的膝蓋在痛,和我身體的其他部位無關。」
更好的辦法是以包容與己無關的態度來觀身體的痛。

觀痛或許會使痛加強,但它終究會消失。

這樣做之後,你能夠回到方法,而且更能專注。

如果你能一心專注於方法上,
漸漸地你將會忘記身體的存在。

當不再感受到環境和身體時,
仍有一個念頭存在,就是「我」的念頭。

最後,連這個也要放下,那就是把心也放下。

本文摘自《心在哪裡?:聖嚴法師西方禪修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