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的印記賦予生命的錢幣價值, 使人能用生命去購買那真正的寶物。 ──泰戈爾
亨利八世說:
事實上生於此世的人,每個人都在等。 大多數人感覺在「等」的時候,便是老了、病了, 在身心病痛的煎熬之下,親朋好友陪著受苦,
每個人可以預約、設計這一程的健康嗎? 每個人都想知道自己何時以及如何離世, 但這是不可能的,只有上天知道。 或許可以探討一下怎麼面對,才是健康的態度。
• 怕死是不健康的 採訪了各個領域的名醫,因為他們看過各種病人的死法。 他們非常忌諱談自己的死亡,希望一直活得好好的,
人應該珍惜生命,但也要不懼死亡, 才是人生全程的健康;對未來的死亡心懷恐懼,是不健康的。 從醫學角度來看,「自然死亡」、「沒有痛苦的死亡」是最健康的,
我有位名醫老師最近在九十壽宴時中風, 音樂家孟德爾頌的姊姊,在從事人生最快樂的事——彈鋼琴時仙逝; 嬰兒時哭著來,離開時笑著走,算是瀟灑走一回!
沒有預期的死亡或安靜的自然死亡, 最需要的就是「已經準備好了」。 要在一定時間內為死亡做好準備, 為的是離開時沒有遺憾、任何時候都能含笑九泉; 為自己的死亡預做準備是現代生命教育重要的一課,
準備項目包括: • 預留遺囑 死不帶去」,卻又不能不處理。
其次是健康遺囑,包括交代後人在自己瀕死前做適切的醫療, 一個人的生死關聯著許多未亡親人的感情,他們的判斷往往不完全理智, 耗盡家產和人力,經常是來自親人情緒化的決定。 此外,器官捐贈和大體捐贈是很有意義的選擇, 也可說是另一種「生命延續」。
作者:江漢聲 摘自:客製化健康時代: 健康樂活、精彩人生 /張老師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