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卡索和他的藝術④
在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悲慘歲月之後,
畢卡索曾反覆表示他已經與古典世界重新進行對話,
他時而注意龐貝繪畫(他是1917年訪問義大利時瞭解到的),
時而注意粗糙笨重而又意味深長的遠古時期的雕塑,
時而又注意米開朗基羅之後和拉斐爾之後的矯飾主義文明的纖巧細膩。
他曾歪曲人的形象並譏笑有關比例的古典準則,
他也曾拒絕對美要有先入為主的理想。
但這都無關緊要,因為他畢竟一直在重新採用具有明顯的再現物象價值的畫法,
況且這些畫法又是運用到從古典角度考慮形體的和諧平衡的構圖結構之中的。
畢卡索在從事這種“雕塑式”的描繪物象的繪畫同時,
用更長時間進行立體主義的創作。
在這方面,色彩重又在明亮部分的光彩奪目中閃爍出光輝,
而明亮部分在色彩總體中又摻有莊嚴肅穆的色調。
此外,在這些年間,人們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花更多的時間在談論
“重新建立新秩序”的問題;同時也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表示需要
重新整理戰前瘋狂創新的經驗成果,需要為立體主義危機找出新的出路。
《鏡子前的少女》_(1932年).油畫.162x130cm.
這件作品吸取了古典的帶幻想的寧靜和立體主義的空間.
它是畢卡索的曲線立體主義和古典唯心主義總體經驗的集大成者.
色彩圖案和線條韻律非常有力.但壓倒這一切的乃是作品的詩意.
少女沉迷在對鏡中自己形象的凝思之中.
不僅看到一個相反的影像.而且看到的是一個神話和一個預言.
《格爾尼卡》_(1937年).油畫.351x782cm. 這是畢卡索三十年代的主要繪畫,
也是二十世紀的主要繪畫之一,這件作品是有感於西班牙內戰而作的,
特別是德國的轟炸機在西班牙法西斯主義分子的幫兇下,
轟炸了格尼卡的巴斯克城。在西班牙內戰時期,
畢卡索積極站在忠誠于共和政府的一邊。
1937年的5月和6月,畢卡索為巴黎世界博覽會的西班牙館畫了這幅偉大的油畫
《格爾尼卡》。這是一幅以黑、白、灰畫成的巨作,一幅恐怖和劫難的慘像。
它是憑藉藝術家的整個生活經驗來表現的。
儘管他所運用的母題,像嘶叫的馬或痛苦的人體,
是從他二十年代的超現實主義的變形那裡來的,
但他的結構,還是以立體主義的框格為基礎的。
這是立體主義在創作中曾經採用過是最強有力的表現主義者的東西。
為了《格爾尼卡》,大概搞了有一百幅草圖和有關的素描或彩繪稿。
這件作品對藝術家本人的影響,在隨後幾十年中的無數作品可以看到。
在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悲慘歲月之後,
畢卡索曾反覆表示他已經與古典世界重新進行對話,
他時而注意龐貝繪畫(他是1917年訪問義大利時瞭解到的),
時而注意粗糙笨重而又意味深長的遠古時期的雕塑,
時而又注意米開朗基羅之後和拉斐爾之後的矯飾主義文明的纖巧細膩。
他曾歪曲人的形象並譏笑有關比例的古典準則,
他也曾拒絕對美要有先入為主的理想。
但這都無關緊要,因為他畢竟一直在重新採用具有明顯的再現物象價值的畫法,
況且這些畫法又是運用到從古典角度考慮形體的和諧平衡的構圖結構之中的。
畢卡索在從事這種“雕塑式”的描繪物象的繪畫同時,
用更長時間進行立體主義的創作。
在這方面,色彩重又在明亮部分的光彩奪目中閃爍出光輝,
而明亮部分在色彩總體中又摻有莊嚴肅穆的色調。
此外,在這些年間,人們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花更多的時間在談論
“重新建立新秩序”的問題;同時也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表示需要
重新整理戰前瘋狂創新的經驗成果,需要為立體主義危機找出新的出路。
《鏡子前的少女》_(1932年).油畫.162x130cm.
這件作品吸取了古典的帶幻想的寧靜和立體主義的空間.
它是畢卡索的曲線立體主義和古典唯心主義總體經驗的集大成者.
色彩圖案和線條韻律非常有力.但壓倒這一切的乃是作品的詩意.
少女沉迷在對鏡中自己形象的凝思之中.
不僅看到一個相反的影像.而且看到的是一個神話和一個預言.
《格爾尼卡》_(1937年).油畫.351x782cm. 這是畢卡索三十年代的主要繪畫,
也是二十世紀的主要繪畫之一,這件作品是有感於西班牙內戰而作的,
特別是德國的轟炸機在西班牙法西斯主義分子的幫兇下,
轟炸了格尼卡的巴斯克城。在西班牙內戰時期,
畢卡索積極站在忠誠于共和政府的一邊。
1937年的5月和6月,畢卡索為巴黎世界博覽會的西班牙館畫了這幅偉大的油畫
《格爾尼卡》。這是一幅以黑、白、灰畫成的巨作,一幅恐怖和劫難的慘像。
它是憑藉藝術家的整個生活經驗來表現的。
儘管他所運用的母題,像嘶叫的馬或痛苦的人體,
是從他二十年代的超現實主義的變形那裡來的,
但他的結構,還是以立體主義的框格為基礎的。
這是立體主義在創作中曾經採用過是最強有力的表現主義者的東西。
為了《格爾尼卡》,大概搞了有一百幅草圖和有關的素描或彩繪稿。
這件作品對藝術家本人的影響,在隨後幾十年中的無數作品可以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