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經精義

2022072408:30

王羲之《黃庭經》
이미지를 클릭하면 원본을 보실 수 있습니다.이미지를 클릭하면 원본을 보실 수 있습니다.

이미지를 클릭하면 원본을 보실 수 있습니다.이미지를 클릭하면 원본을 보실 수 있습니다.

이미지를 클릭하면 원본을 보실 수 있습니다.
이미지를 클릭하면 원본을 보실 수 있습니다.이미지를 클릭하면 원본을 보실 수 있습니다.
原圖取自:https://blog.daum.net/solpee/15384804

《黃庭經》,王羲之書,小楷,一百行。

原本為黃素絹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傳。

此帖其法極嚴,其氣亦逸,有秀美開朗之意態。

關于黃庭經,有一段傳說:
山陰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書法,

因知其愛鵝成癖,所以特地準備了一籠又肥又大的白鵝,

作為寫經的報酬。

王羲之見鵝欣然為道士寫了半天的經文,高興地“籠鵝而歸”。

原文載于南朝《論書表》,

文中敘說王羲之所書為《道》、《德》之經,

後因傳之再三,就變成了《黃庭經》了。

  因此,《黃庭經》又俗稱《換鵝帖》,無款,

末署“永和十二年(356)五月”,
現在留傳的只是後世的摹刻本了。

  《黃庭經》有諸多名家臨本傳世,

如智永、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趙孟頫等,

他們均從中探究王書的路數,得到美的啟示。

然而也有人認為小楷《黃庭經》筆法不類王羲之,

因此亦有真偽之辨。

  《黃庭經》是道教上清派的主要經典,

也被內丹家奉為內丹修煉的主要經典。

分為《黃庭內景玉經》、《黃庭外景玉經》、《黃庭中景玉經》。

其中《黃庭中景玉經》出現較晚,通常不列在《黃庭經》內。

  書中認為人體各處都有神仙,首次提出了三丹田的理論。

介紹了許多存思觀想的方法。

  《黃庭經》是道教上清派的重要經典,屬于洞玄部。

現傳《黃庭經》有《黃庭內景玉經》、《黃庭外景玉經》、

《黃庭中景玉經》三種,因中經出現較晚,可以暫置不論,

關于內外經的作者、成書年代及其相互關系,向來有多種說法。

今人王明先生在《黃帝經考》中曾作詳細考證,認為魏晉之際,

民間已有私藏七言韻語體《黃庭》草本。

大約在晉武帝太康九年(288年),

女道士魏華存得到這個《黃庭》草本并加以注述;

或有道士口授,華存筆錄而寫成定本《黃帝內景經》。

晉成帝咸和九年(334年),魏華存去世,

《黃庭外景經》約在這前后問世,

它是在《內經》的基礎上撰寫而成的,作者不祥。

這是主張《內經》在《外經》之前出現。

歷史上也有人認為《內經》在《外經》之后出現的,如歐陽修等。

  《內經》與《外經》旨意相通,這點是無疑問的。

歷來校注本經的較多,

今所見最早注本為唐玄宗時隱士白履忠(號梁丘子)注的,

收入《云笈七簽》和《修真十書》,

另有胡、歐陽修、劉處玄、蔣慎修等都注過《黃庭經》,

而清人董德寧《黃庭經發微》較曉暢易懂,

陳攖寧《黃庭經講義》分類詮釋,解難釋晦。

據《云笈七簽》本,《內景經》共36章,

每章以句首二字作為標題,正文計416句,2912字;

《外景經》分上中下三部,計98句,686字。別本與此大略相同。

經名“黃庭”一辭的含義,有不同的解釋。

《正統道藏》染丘子注序:

“黃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

外指事,即天中地中人中;內指事,

即腦中心中脾中,故曰‘黃庭’。

  內者,心也;景者,象也。

外象諭,即日月星辰云霞之象;
內象諭,即血肉筋骨臟腑之象也。

心居身內,存觀一體之象色,故曰內景也。

”王明《黃庭經考·釋題》說:

“按黃庭三宮,上宮腦中,中宮心中,下宮脾中,

黃為中央之色,庭為四方之中,并具中義。

內景者,含氣養精,內視神象:似義取雙關。

”今人陳攖寧認為庭乃階前空地,故黃庭表示中空的意思,

對人體而言就是臍內空處。

總而言之,“黃”是中央之色

(根據五行說:
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己土,西方庚辛金,

北方壬癸水。土色為黃,故黃為中央之色),

“庭”指四方之中,或指階前空地,

“黃庭”即喻指道家內修功夫的中空現象。

  《內景經》又名《太上琴心文》、《東華玉篇》、《大帝金書》。

歷代稱它是魏晉間道士養生之書,

其實它遠在一般藥物養身、術數延命之類書之上,

而是一部繼承漢代“五臟神”之說,

以身體臟腑各有所主的理論為基礎,

結合道教人身百脈關竅各有司神之說,

以七言韻文的形式,注重以“存思”為主的修煉要訣。

因它是早期上清派崇奉的經典,故又稱《上清黃庭內景玉經》。

《內景經》包含著一些醫學理論,

分別論述了人體各主要器官的大致情狀以及主要生理功能,

其中有十四章著重闡述了人體五臟及膽腑的生理作用。

經中認為心是臟腑之王,能知寒熱、和榮衛、通血脈、調陰陽;

心開竊于口舌,能吐納五臟之氣,識別五行之味。

所以人能心安,就可以體和無病身不枯。肝主謀慮,藏血、魂魄之居。

  經中認為肝開竅于目,如日月之明,五行之關鏡。

肝氣上與三焦氣合,下為口中津液,津液過玄膺、明堂入丹田,

真氣流布,百骸受潤,則無疾病。

脾為倉廩之本,納谷物生味道,化糟粕。

它認為脾居中央,橫在胃上,外應臉色;

脾胃相合供應營養,那么血脈通暢,筋骨強健、肌膚豐潤、

營養全軀,就能延年益壽。

故它重視脾的功能,稱脾為下黃庭宮、人體的根本、五臟的要樞。

肺為氣之本,開竅于鼻,布氣于七竅,主耳目聰明。

認為肺氣起自三焦,能調理五臟之元氣,

人若能把津液吞進丹田,那么膚色亮澤,百脈通暢,

齒堅發黑,不會衰老。

腎者精之處,先天之本,元氣之根,主骨。

經中認為腎主五臟六腑、九竊津液之相連,開竅于耳,

腎氣充足,則耳聰目明,筋強骨健、百脈通暢。

又腎藏精,認為人若止精可長壽。

經文認為,膽主決斷,為六腑之精。

人若膽、力互用,能攝虎兵。

又認為膽外名于眉目之間,喜怒皆行此處,憤則發上沖冠。

  《內景經》又吸收《河上公老子章句》及《太平經》中

“五臟神”的觀念,發展為三部八景二十四神之說,

認為人體各部位都有神靈居住。

三部八景二十四神,

是指將人身分為上元宮、中元宮、下元宮三部分,

每部分的元宮都有八景神鎮守,

即上部八景神鎮在人身上元宮中,

中部八景神鎮在人身中元宮中,

下碚八景神鎮在下元宮中。

經中認為人們若能存思三部八景二十四神,

則三田五臟的真氣調和,不會有疾病,

甚至能乘雲升仙。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神的名字並非隨意起的,

而是根據人身各器官的功能、

所處方位以及顏色、狀態等,加以提煉概括成的。

如對面部七神的介紹:

“發神蒼華字太元”;

“腦神精根字泥丸”;

“眼神明上字英玄”;

“鼻神玉壟字靈堅”;

“耳神空閑字幽田”;

“舌神通命字正倫”;

“齒神鍔峰字羅千”。

  這些神名都是對相應器官進行形象的概括,各具特色。

經中認為,人體正是靠這些神的主宰,

才是以維持生理活動正常地進行,才能“形與神具”。

這些神有別于超自然力量的神,

而是主宰人體生理活動的“功能神”。

這也反映出古時人們對人體器官功能的一些正確認識,

但他們卻將人體器官功能的主宰歸結于神,是明顯錯誤的。

  《內景經》還對《存思法》進行詳細闡述。

早期道教《太平經》中就有存思五臟神萬病都可消除的說法,

《內景經》繼承這一思想並加以進一步發揮。

認為“存思百念視節度”,即要求存思身中百神,

呼吸上下如一而除雜念。並認為“可用存思登虛空”,

這是把存思之法當作學仙之道。

可以說,存思是道教上清派典型的修煉方法,

也是《內景經》的核心內容。

所謂存思之法,《內景經》中包含兩個方面內容,

一是指存思身內諸神,另外指存思身外之物。

  道教認為人體多神,而以五臟神為主,

故重視存思五臟神的色、形、氣、服飾、姓名等。

《內景經》對于存思心、肝、脾、肺、腎等五臟神,

都分別加以論述,其中對存思心神的論述最多。

如經中述道:

“心典一體五藏(臟)王,動靜念之道德行,

清潔善氣自明光,坐起吾俱共棟梁,

晝日曜景暮閉藏,通利華精調陰陽。

”這是認為心有神靈,且是五臟之王,

倘若經常存思心神,那麼陰陽和順,臟腑調勻,均無疾病。

存思肝神:

“肝氣郁勃清且長,羅列六府生三光,……五色云氣紛青蔥,

閉目內眄自相望。”

  肝屬東方木位,主青,故肝氣旺盛清而且長時,

如東方之木主春,肝為生氣之本,

閉目冥想生氣遍照體內五臟之腑,與臟腑相應,

上為五色云,如日月星辰光亮明徹,

久久即可自己內視臟腑。

“內視”是存思法中一種重要思想,

就是指修煉者閉目存思,潛神入定后,

內觀形體,神氣充溢而使體內朗然洞徹的景象。

關於存思脾神:

“脾長一尺掩太倉,中部老君治明堂,

……黃衣紫帶龍虎章,長精益命賴君王,

三呼我名神自通。

”脾居中宮,存思脾神,即可增長精氣,延長壽命,

心虛洞鑒,神靈自通。

關於存思肺神:“肺部之宮似華蓋,下有童子坐玉闕。

……素錦衣裳黃云帶,喘息呼吸體不快,急存白云和六氣,

神仙久視無災害,同之不己形不滯。

”肺為金宮,在五臟之上,狀似華蓋。

  童子、白云都是指肺神。

當喘息不定呼吸不暢、身體不快時,

就趕緊存思肺神,便能調和六氣而無災害,

常用此道,可保形體不枯衰。

關於存思腎神:

“腎部之宮玄闕園,中有童子冥上玄,

……蒼錦云衣舞龍幡,……百病千災急當存,

兩部水王對門生,使人長生升九天。

”腎為水宮。玄闕園,喻指腎之外形。

童子、水王都是指腎神。

當人正生病時,就應立即存思腎神,

這樣便能逢兇化吉,免除疾病而能升天成仙。

  《內景經》提出“三丹田”之說。

關于三丹田之名,在此經之前的早期道教籍中尚未出現。

《太平經》、《大洞真經》提到泥丸、心、臍等與之相關的名稱,

只有到了《內景經》才明確提出“三丹田”的概念。

丹田有上、中、下之分,故合作“三田”。

每一丹田中各居著一位神,故有“三神”。

又因丹田之室,方圓一寸,故稱寸田,

下面分別簡介三丹田。

  關于上丹田:眉間內入三寸為上丹田宮,也叫泥丸宮。

“泥丸百節皆有神,……一面之神宗泥丸,

泥丸九真皆有房,方圓一寸處此中,

同服紫衣飛羅裳,但思一部壽無窮,

非各別住俱腦中,列位次坐向外方”,

講的是泥丸宮在一身之首,是百神之主,

泥丸百節都有神,它們都受腦主持而排定坐次,

泥丸九真都穿紫衣羅裳,人們只要意守上丹田,

存思九真神,就可以延壽不老。

  關於中丹田:就是指心,又叫絳宮。

經中述道:

“六腑五臟神體精,皆在心內運天經,晝夜存之自長生”

講的是,六腑五臟息息相關,共同維持人體正常運轉,

它們各有所轄,有不同的運作方式,但都受心主宰,

故心存則五臟六腑聽令而正常運行。

人們若意守中丹田,存思不舍,自會長生。

  關於下丹田:又叫氣海、精門、名關元、命門等,

在臍下三寸處。

經中講述下丹田的重要性:“或精或胎別執方,核孩合延生華芒。

”道經認為下丹田是人命的根基、陰陽的門戶、五氣的本元;

是男子藏精、女子藏胎之處,內有真神赤子居住,

故稱下丹田為“命門”、“生門”或“生宮”。

“核孩”,指宮中的陰陽神名,也叫“伯桃”,字“合延”。

人們若意守下丹田,存思陰陽之神,則陰陽之氣不衰,生命不枯。

  與三丹田相對應,《內景經》還提出三黃庭之說。

上黃庭宮在腦中,與上丹田相應;

中黃庭宮也與中丹田一致,都在心中;

只是下黃庭宮在脾中,與下丹田不一致。

總而言之,《內景經》就是以三丹田和三黃庭為樞紐,

注重存思三部八景二十四真神,強調積累精氣作為長生要訣,

即“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氣以為真”。

  《內景經》除了主要講存思身內之神以外,

還講到存思身外之物,即存思日月星辰。

大致過程是:

調整體內元氣,使與所攝取的日月星辰的外氣相結合。

經中數處講到此法,

“出日入月呼吸存”,“高奔日月吾上道,郁儀結璘善相保,

乃見玉清虛無老,可以回顏填血腦。

”存思日月星辰,便有相應的仙人相保,

就可以返還章顏,讓精氣充沛血脈腦際。

  無論是存思身內諸神,還是存思身外日月星辰,

《內景經》強調修煉存思之法必須精誠苦修,

“至道不煩決存真”,“能存玄真萬事畢,一身精神不可失”,

“晝夜七日思勿眠,子能行此可長存,積功成煉非自然,

是由精誠亦由專”,

這些都強調修煉要專心一臻致、矢志不移,

也只有如此,才能得以登仙入道。

以上大致介紹了《內景經》的主要內容,

《外景經》的內容與《內景經》密切相關,大體一致,

仍以七言韻文的形式,敘寫修煉存思法的要訣,但文風略有不同。

《外景經》去掉《內景經》中諸多臟腑色像神名,

語言要簡明平易些,語詞清顯,意義通暢。

《外景經》原不分章,務成子注本分為上、中、下三部,

至于與《內景經》內容相同的就不再介紹,

下面就與《內景經》不同而較重要的幾個方面的內容加以介紹。

  一是關於吐納行氣的方法。

《外景經》在《內景經》的基礎上,繼續強調這方面的內容,

如“象龜引氣至靈根”,“呼吸廬間入丹田”,

講的是人應當效法長壽之龜,引氣到丹田,以保持體內元氣。

又如:“人盡食谷與五味,獨食太和陰陽氣”,

“呼吸廬間以自償,子保完堅身受慶”,

講的是常人都吃五谷,品五味,

而修煉黃庭經者的形狀只食太和陰陽氣,

以充實體內元氣,經常這樣做,就會使元氣充足,

神氣合一身體健康無損。

  二是關於咽津和寶精、固精的問題。

道教常稱津液為玉液、玉漿、醴泉、靈液等,

認為此液由煉氣而產生,

是五臟之精華,甜美清香。

若人們勤加修煉,漱津咽液,那么就以去病防病,強健身體。

《外景經》很重視津液的作用,

如“玉池清水灌靈根,審能修之可長存”,

  “玉池清水上生肥,靈根堅固老不衰”,

  “津液醴泉通六腑,隨鼻上下開兩耳,

    窺視天地存童子,調和精華治發齒,

   顏色光澤不復白”,可見經常叩齒咽津,

   可使齒堅發亮,童顏常駐,其妙無窮。

歷來道經甚重視寶精、固精的問題,

《太平經》主張“人欲壽,當愛氣尊神重精”,

《內景經》也強調說:“急守精室勿妄泄,閉而寶之可長活。

”《外景經》也強調固精、寶精的意義,

如“長生要慎房中急,棄捐淫俗專子精……閉子精門可長活”,

“急固子精以自持,……精神還歸老復壯”。

  三是恬淡無欲的思想。

《外景經》反復強調這種思想,並在數處加以闡述:

“物有自然道不煩,重拱無為身體安,虛無之居在幃間,

寂寞廓然口不言”,“扶養性命守虛無,恬淡自樂何思虛”

,“近存子身還自守,清靜無為神留止”,

“恬淡無欲養華莖,服食玄氣可遂生”等等,

這些都強調修煉者要恬淡無欲,清靜無為、虛靜自守。

這些思想是對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哲學思想加以繼承,

並有所發展,運用於存思修煉中。

  《黃庭經》中的存思法,是古代道教推行的主要修煉方法之一,

由於注重意念,靜思默想,簡便易行,很適合士大夫的口胃,

故東晉以來,在社會止廣為流傳。

《黃庭經》所述的一些內修養生之術,

與《周易參同契》的煉丹之道相結合,

在唐宋時期流變為內丹道,

成為中唐以后道教煉丹養生方術的主流,

所以《黃庭經》與《周易參同契》都對後代道教產生重要影響。

不過,中唐以後道教傳播《黃庭經》與晉南北朝大不相同,

晉南北朝重默誦,中唐以後則不斷有人為之作注,

加以詮釋。

注家略可分為兩類,
一類注重臟腑的性狀、功能及調護方法,

以生理結構和醫藥知識為主。

如晚唐胡《黃庭內景經五臟六腑補瀉圖》;

絕大多數注家屬於另一類,
以內修術或內丹道來解釋《黃庭經》

,如歐陽修、白履忠等。

此外,有不少文士也甚喜歡該經,

如晉代的王羲之給道士書寫《內景經》,

而且仿其句式作辭贊,

陸游更有詩句贊道:“白頭始悟頤生妙,盡在《黃庭》兩卷中。

”《黃庭經》在歷史上先後被禁過兩次,

第一次是在北周武帝 關禁佛道時受劫難。

從內容上講,

《黃庭經》已完全排除了早期道書中反映民眾愿望和要求的政治思想,

主要講長生久視之道,按理不會觸犯統治階級利益,

也不會帶來消極的社會影響,

故它完全是公元六世紀那場大辯論後佛道兩教受禁的犧牲品。

《黃庭經》在元代又一次被禁。

  現傳《黃庭經》有內景、外景、中景三種。

一般認為中景經出世較晚,

故通常所說《黃庭經》未包括《中景經》

在內據《內景經》卷上梁丘子注說,

黃為中央之色,庭為四方之中,外指天中地中人中,

內指腦中心中脾中,故稱「黃庭」。

心居身內,存觀一體的象色,故稱內景。

所謂黃庭之景,實指道教修煉時產生的景象。

《外景》與《內景》先後出現於兩晉,

據稱由晉代魏華存夫人所傳。

《黃庭經》以七言歌訣形式描述道教的修煉與養生學說,

是道教思想與古醫學結合的修真書。

《黃庭經》為道教茅山宗的主要經典,在道教中十分盛行,

後成為全真道功課之一。

它為現代養生學提供了重要考價值。

收入《正統道藏》洞玄部本文類。

 
上清黃庭內景經

上清章第一

上清紫霞虛皇前,太上大道玉晨君。

閑居蕊珠作七言,散化五形變萬神。

是為黃庭曰內篇,琴心三疊舞胎仙。

九氣映明出霄間,神蓋童子生紫煙。

是曰玉書可精研,詠之萬過升三天。

千災以消百病痊,不憚虎狼之兇殘,亦以卻老年永延。

在虛無自然的大羅天境,分化為元始、靈寶、道德三位天尊,

此一炁亦稱元始祖氣,亦有尊之為混元聖祖,龍鳳至尊..等等。

三清聖境(玉清元始,太清道德,上清靈寶),
所謂一炁化三清,
紫氣彩霞,金碧生輝,虛中有實,
實中有虛,真空妙有,道法自然,

上清高聖太上玉晨君玄皇大道君

(至高無上清淨無為之得道成仙神聖諸神之意)

 宋周邦彥《汴都賦》:
“蕊珠、廣寒、黃帝之宮,榮光休氣,朣朧往來

元本高明《琵琶記·伯喈牛宅結親》:
“人間丞相府,天上蕊珠宮。

意謂禹餘天 上清境之宮闕名。

元始一炁化分陰陽,再化五行,萬物演生,
即為黃庭內景經之文,

然而萬物之靈的人類其身心作用蘊含著陰陽之奧妙。

(琴心三疊),用心彈琴,音律協調悅和,
此喻就在呼吸之間于上中下,
三丹田中緩吸吐納,靜心氣和,
精氣神的充沛諧和下推動喚醒了本性元神(胎仙),
此位居明堂為黃庭之主
(亦謂初結之丹,仍須精進,自見本性,
不靜不動,虛中實,實中虛,身心大定)

呼吸間與九天之正氣相應,
周遊三田,映明出眉間,雙目凝注,生紫煙
(喻與道契合相應之人自然會顯現出詳和之目光)

本書可好好的精研,通達實證後定生三天(三清聖境)。

以內觀覓心,修身養性,自見本性,定能消災減業,
身心靈的提昇,自然能病癒,並增長法身慧命。

 
上有章第二

 上有魂靈下關元,左為少陽右太陰。

  後有密戶前生門。出日入月呼吸存。

  四氣所合列宿分,紫煙上下三素云。

  灌溉五華植靈根,七液洞流沖廬間。

  迥紫抱黃入丹田,幽室 內明照陽明。

  
口為章第三

  口為玉池太和官。漱咽靈液災不干。

    體生光華氣香蘭,卻滅百邪玉煉顏。

    審能修之登廣寒。晝夜不寐乃成真,雷鳴電激神泯泯。

  
黃庭章第四

  黃庭內人服錦衣,紫華飛裙云氣羅。

    丹青綠條翠靈柯.。七蕤玉龠閉兩扉,

    重扇金關密樞機。玄泉幽關高崔巍,

    三田之中精氣微。嬌女窈窕翳霄暉,

    重堂煥煥明八威。天庭地關列斧斤,靈臺盤固永不衰。

  
中池章第五

  中池內神服赤珠,丹錦云袍帶虎符。

    橫津三寸靈所居,隱芝翳郁自相扶。

  
天中章第六

  天中之岳精謹修,云宅既清玉帝游。

    通利道路無終休,眉號華蓋覆明珠。

    九幽日月洞空無,宅中有真常衣丹。

    審能見之無疾患,赤珠靈裙華前茜粲。

    舌下玄膺生死岸,出青入玄二氣煥,子若遇之升天漢。

  
至道章第七

  至道不煩決存真,泥丸百節皆有神。

    發神蒼華字太元,腦神精根字泥丸,

    眼神明上字英玄,鼻神玉壟字靈堅,

    耳神空閑字幽田,舌神通命字正倫,

    齒神峭鋒字羅千。一面之神宗泥丸,

    泥丸九真皆有房。方圓一寸處此中,

    同服紫衣飛羅裳。但思一部壽無窮,

    非各別住俱腦中。列位次坐向外方,所存在心自相。

  
心神章第八

  心神丹元字守靈,肺神皓華字虛成。

    肝神龍煙字含明,翳郁導煙主濁清。

    腎神玄冥字育嬰,脾神常在字魂停。

    膽神龍字威明。六腑五藏神體精,

    皆在心內運天經。晝夜存之目長生。

  
肺部章第九

  肺部之宮似華蓋,下有童子坐玉闕。

    七元之子主調氣,外應中岳鼻齊位。

    素錦衣裳黃云帶,喘息呼吸體不快。

    急存白元和六氣,神仙久視無災害。用之不巳形不滯。

 
心部章第十

  心部之宮蓮含華,下有童子丹元家。

    主適寒熱榮衛和,錦飛裳披玉羅。

    金鈴朱帶坐婆娑,調血理命身不枯,外應口舌吐五華。

    臨絕呼之亦登蘇,久久行之飛太霞。

  
肝部章第十一

  肝部之中翠重里,下有青童神公子。

    主諸關鍵聰明始,錦披裳佩玉鈴。

    和制魂魄津液平,外應眼目日月清。

    百屙所鐘存無英,同用七日自充盈。

    垂絕念神死復生,攝魂還魄永無傾。

 
 腎部章第十二

  腎部之宮玄闕圓,中有童子冥上玄。

    主諸六府九液源,外應兩耳百液津。

    蒼錦云衣舞龍幡,上致明霞日月煙。

    百病千災急當存,兩部水王對生門,使人長生升九天。

  

脾部章第十三

  脾部之宮屬戊已,中有明童黃裳里。

   消谷散氣攝牙齒,是為太倉兩明童。

   坐在金臺城九重,方圓一寸命門中。

   主調百谷五味香,辟卻虛贏無病傷。

   外應尺宅氣色芳,光華所生以表明。

   黃錦玉衣帶虎章,
注念三老子輕翔,長生高仙遠死殃。

 
膽部章第十四

  膽部之宮六府精,中有童子曜威明。

    雷電八震揚玉旌,龍旗橫天擲火鈴。

    主諸氣力攝虎兵,外應眼童鼻柱間。

    腦發相扶亦俱鮮,九色錦衣綠華裙。

    佩金帶玉龍虎文,能存威明乘慶云,役使萬神朝三元。


脾長章第十五

  脾長一尺掩太倉,中部老君治明堂。

    闕字靈元名混康,治人百病消谷糧。

    黃衣紫帶龍虎章,長精益命賴君王。

    三呼我名神自通,三老同坐各有朋。

    或精或胎別執方,桃孩合延生華芒。

    男女迥九有桃康,道父道母對相望。

    師父師母丹玄鄉,可用存思登虛空。

    殊途一會歸要終,關塞三關握固停。

    含漱金醴吞玉英。遂至不饑三蟲亡。

    心意常和致欣昌,五岳之云氣彭亨。

    保灌玉廬以自償,五形完堅無災殃。

  
上睹章第十六

  上睹三元如連珠,落落明景照九隅。

    五靈夜燭煥八區,子存內皇與我游。

    身披鳳衣銜虎符,一至不久升虛無。

    方寸之中念深藏,不方不圓閉牖窗。

    三神還精老方壯,魂魄內守不爭競。

    神生腹中銜玉當,靈注幽闕那得喪。

    琳條萬尋可蔭仗,三魂自寧帝書命

 
靈臺章第十七

  靈臺郁藹望黃野,三寸異室有上下。

    間關營衛高玄受,洞房紫極靈門戶。

    是昔太上告我者,左神公子發神語。

    右有白元並立處,明堂金匱玉房間。

    上清真人當吾前,黃裳子丹氣頻煩。

    借問何在兩眉端,內俠日月列宿陳,七曜九元冠生門。

 
三關章第十八

  三關之中精氣深,九微之內幽且陰。

    口為心關精神機,足為地關生命哭,手為人關把盛衰。

 
若得章第十九

  若得三宮存玄丹,太一流珠安昆侖。

    重重樓閣十二環,自高自下皆真人。

    玉堂絳宇盡玄宮,璇璣玉衡色蘭開。

    瞻望童子坐盤桓,問誰家子在我身。

    此人何去入泥丸,千千百百自相連。

    一一十十似重山,云儀玉華俠耳門。

    赤帝老與己魂,三真扶胥共房津。

    五斗煥明是七元,日月飛行六合間。

    帝鄉天中地戶端,面部魂神皆相存。

 
呼吸章第二十

  呼吸元氣以求仙,仙公公子已在前。

    朱鳥吐縮白石源,結精育胞化生身。

    留胎止精可長生,三氣右回九道明。

    正一含華乃充盈,遙望一心如羅星。

    金室之下可不傾,延我白首反孩嬰。

 
瓊室章第二十一

  瓊室之中八素集,泥丸夫人當中立。

    長谷玄鄉繞效邑,六龍散飛難分別。

    長生至慎房中急,何為死作令神泣。

    忽之禍鄉三靈歿,但當吸氣錄子精。

    寸田尺宅可治生,若當決海百瀆傾。

    葉去樹枯失青青、氣亡液漏非己形。

    專閉御景乃長寧,保我泥丸三奇靈。

    恬淡閉視內自明,物物不干泰而平。

    意矣匪事老復丁,思詠玉書入上清。

  
常念章第二十二

  常念三房相通達,洞得視見無內外。

    存漱五牙不饑渴,神華執巾六丁謁。

    急守精室勿妄泄,閉而寶之可長活。

    起自形中初不闊,三官近在易隱括。

    虛無寂寂空中索,使形如是不當污。

    九室正虛神明舍,存思百念視節慶。

    六府修治勿令故,行自翱翔入天路。

  
治生章第二十三

  治生之道了不煩,但修洞玄與玉篇。

    兼行形中八景神,二十四真出自然。

    高拱無為魂魄安,清凈神見與我言。

    安在紫房幃(左巾右莫)間,立坐室外三五玄。

    燒香接手玉華前,共入太室璇璣門。

    高研恬淡道之園,內視密盼盡睹真。

    真人在己莫問鄰,何處遠索求因緣。

  
隱影章第二十四

  隱形滅形與世殊,含氣養精口如朱。

    帶執性命守虛無,名入上清死錄除,三神之樂由隱居。

    倏(左焱右欠)游遨無遺憂,羽服一整八風驅。

    控駕三素乘晨霞,金輦正立從玉與。

    何不登山誦我書,郁郁窈窕真人墟。

    入山何難故躊躇,人間紛紛(上如下巾)如。

  
五行章第二十五

  五行相推反歸一,三五合氣九九節。

    可用隱地回八術,伏牛幽闕羅品列。

    三明出華生死際,洞房靈象斗日月。

    父曰泥丸母雌一,二光煥照入子室。

    能存玄真萬事畢,一身精神不可失。

  
高奔章第二十六

高奔日月吾上道,鬱儀結璘善相保。

乃見玉清虛無老,可以回顏填血腦。

口銜靈芒攜五皇,腰帶虎籙佩金璫,駕欻接生宴東蒙。

  

  玄元章第二十七

  玄元上一魂魄煉,一之為物叵卒見。

    須得至真始顧盼,至忌死氣諸穢*。

    六神合集虛中宴,結珠固精養神根。

 

    玉(上竹下氏,此字同匙,鑰匙)
金龠常完堅,閉口屈舌食胎津,使我遂煉獲飛仙。

 
 仙人章第二十八

  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氣以為真。

   黃童妙音難可聞,玉書絳簡赤丹文。

   字曰真人巾金巾,負甲持符開七門。

   火兵符圖備靈關,前昂后卑高下陳。

   執劍百丈舞錦幡,十絕盤空扇紛壇。

   火鈴冠霄隊落煙,安在黃闕兩眉間,此非枝葉實是根。

  
紫清章第二十九

  紫清上皇太道君,太玄太和俠侍端。

    化生萬物使我仙,飛升十天駕玉輪。

    晝夜七日思勿眠,子能行此可長存。

    積功成煉非自然,是由精誠亦由專。

    內守堅固真之真,虛中恬淡自致神。

  
百谷章第三十

  百谷之實土地精,五味外美邪魔腥。

    臭亂神明胎氣零,那從反老得還嬰。

    三魂忽忽魄糜傾,何不食氣太和精,故能不死入黃寧。

  
心典章第三十一

  心典一體五藏王,動靜念之道德行。

    清潔喜氣自明光,坐起吾俱共棟梁。

    晝日曜景暮閉藏,通利華精調陰陽。

  
經歷章第三十二

  經歷六合隱卯酉,兩腎之神主延壽。

    轉降適斗藏初九,知雄守雌可無老.知白見黑急坐守。

 
肝氣章第三十三

  肝氣郁勃清且長,羅列六府生三光。

    心精意專內不傾,上合三焦下玉漿。

    玄液云行去臭香,治蕩發齒煉五方。

    取津玄膺入明堂,下溉喉嚨神明通,

    坐侍華蓋游貴京,飄飄三帝席清涼,

    五色云氣紛青蔥,閉目內眄自相望。

    使心諸神還相崇,七玄英華開命門。

    通利天道存玄根,百二十年猶可還。

    過此守道誠獨難,唯待九轉八瓊丹。

    要復精思存七元,日月之華救老殘。

    川氣周流絡無端。

 
肺之章第三十四

  肺之為氣三焦起。視聽幽冥候童子。

    調理五華精發齒,二十六咽玉池里。

    開通百脈血液始,顏色生光金玉澤。

    齒堅發黑不知白,存此真神勿落落。

    當憶此宮有座席,眾神合會轉相索。

 
隱藏章第三十五

  隱藏羽蓋看天舍,朝拜太陽樂相呼。

    明神八威正辟邪,脾神還歸是胃家。

    耽養靈根不復枯,閉塞命門保玉都。

    萬神方胙壽有余,是謂脾建在中宮。

    五藏六府神明主,上合天門入明堂。

    守雌存雄頂三光,外方內圓神在中。

    通利血脈五藏豐,骨青筋赤髓如霜。

    脾救七竅去不祥,日月列布設陰陽。

    兩神相會化玉英,淡然無味天人糧。

    子丹進饌肴正黃,乃曰瑯膏及玉霜。

    太上隱環八素瓊,溉益八液腎受精。

    伏于太陰見我形,揚風三玄出始青。

    恍惚之間至清靈,坐於飆臺見赤生。

    逸域熙真養華榮,內盼沉默煉五形。

    三氣徘徊得神明,隱龍遁芝云瑯英。

    可以充饑使萬靈,上蓋玄玄下虎章。

  
沐浴章第三十六

  沐浴盛潔棄肥薰,入室東向誦玉篇。

    約得萬遍義自鮮,散發無欲以長存。

    五味皆至正氣還,夷心寂悶勿煩冤。

    過數已華體神精,黃華玉女告子情。

    真人既至使六丁,即受隱芝大洞經。

    十讀四拜朝太上。先謁太帝后北向,

    黃庭內經玉書暢。授者曰師受者盟,

    云錦鳳羅金鈕纏。以代割發肌膚全,

    攜手登山歃液丹。金書玉景乃可宣,

    傳得可授告三官。勿令七祖受冥患,

    太上微言致神仙,不死之道此真文。

 

黃庭經【外景經】


上部經第一


老君閒居作七言,解說身形及諸神,上有黃庭下關元,後有幽闕前命門,

呼吸廬間入丹田,玉池清水灌靈根,審能修之可長存,黃庭中人衣朱衣,

關元茂龠闔兩靡,幽闕俠之高巍巍,丹田之中精氣微,玉池清水上生肥,

靈根堅固老不衰,中池有士服赤衣,橫下三寸神所居,中外相距重閉之,

神廬之中當修治,玄府氣管受精府,急固子精以自持,宅中有士常衣繹,

子能見之可不病,橫立長尺約其上,子能守之或無惹,呼吸廬間以自償,

子保完堅身受慶,方寸之中謹蓋藏,精神還歸老復壯,心結幽厥流下競,

養子玉樹令可壯,至道不煩無旁午,靈台通天臨中野,方寸之中間關下,

玉房之中神門戶,既是公子教我者,明堂四達法海源,真人子丹當吾前,

三關之中精氣深,子欲不死修昆侖,繹官重樓十二環,瓊室之中五色集,

赤神之子中池立,下有長城玄穀邑,長生要慎房中急,棄捐淫欲專子精,

寸田尺宅可治生,系子長留心安寧,推志遊神三奇靈,行間無事心太平,

常存玉房神明達,時思太倉不饑渴,役使六丁玉女渴,閉子精門可長活,

正室堂前神所舍,洗心自治無敗汙,曆觀五臟視節度,六府修治潔如素,

虛無自然道之固,物有自然道不煩,垂拱無為身體安,虛無之居在幃間,

寂寞郭然口不言,修和獨立真人官,恬淡無欲遊德園,清淨香潔玉女前,

修德明達神之門。


  
中部經第二


作道優遊深獨居,扶養性命守虛無,恬淡自樂何思慮,羽翼已具正扶疏,

長生久視乃飛去,五行參差同根蒂,三五合氣其本一,誰與共之鬥日月,

抱玉懷珠和子室,子能守一萬事畢,子自有之持無失,即欲不死入金室,

出日大月是吾道,天七地三回相守,升降進退合乃久,玉石落落是吾寶,

子自有之何不守,心曉根基養華彩,服天順地合藏精,七口之五回相合,

昆侖之上不迷誤,九原之山何亭亭,中有真人可使令,蔽以紫官舟城樓,

俠以日月如明珠,萬歲昭昭非有期,外本三陽物自來,內拘三神可長生,

魂欲上天魄入淵,還魂返魄道自然,庶幾結珠固靈根玉,匙金鑰身完堅,

載地懸天周乾坤,象以四時赤如舟,前仰後卑列其門,選以還丹與玄泉,

象龜引氣致靈根,中有真人巾金巾,負甲持符開七門,此非扶葉實是根,

晝夜忌之可長存,仙人造士非異有,積精所致和專仁,人皆食穀與五味,

獨食太和陰陽氣,故能不死天相既,試說五臟各有方,心為國主五臟王,

受意動靜氣得行,道自將我神明光,晝日昭昭夜自守,渴可得漿饑自飽,

經歷六府藏卯酉,通我精華調陰陽,轉陽之陰藏于九,常能行之耳不老,

肝之為氣修而長,羅列五臟主三光,上合三焦下玉漿,我神玖魄在中央,

精液流泉去鼻香,立于玄膺含明堂,雷電霹靂往相聞,右酉左卯是吾室。


下部經第三


伏于志門侯天道,近在子身還自守,清靜無為神留止,精神上下開分理,

精候天道長生草,七竅已通不知老,還坐天門侯陰陽,下於喉嚨神明通,

過華蓋下清且涼,大清靈淵見吾形,期成還年可長生,還過華池動腎精,

立于明堂望丹田,將使諸神開命門,通利天道存靈根,陰陽列布若流星,

肝氣周還終無端,肺之為氣三焦起,上座天門侯故道,津液醴泉通六府,

隨鼻上下開兩耳,窺視天地存童子,調和精華治發齒,顏色光澤不復白,

下于喉嚨何落落,諸神皆會相求索,下大絳宮紫華色,隱藏華蓋觀通廬,

專守心神轉相呼,觀我神明辟諸邪,脾神還歸依大家,致于胃管通虛無,

藏養靈根不復枯,閉塞命門如玉都,壽傳萬歲年有餘,脾中之神主中官,

朝會五臟列三光,上合天門合明堂,通利六府調五行,金木水火土為王,

通利止脈汗為漿,修護七竅去不祥,二神相待化玉英,上稟天氣命益長,

日月列布張陰陽,五臟之主腎最精,伏于太陰成吾形,出入二竅合黃庭,

呼吸虛無見吾形,強我筋骨血脈盛,恍惚不見過青靈,坐於廬下幾小童,

內息思存神明光,出於天門大無閑,恬淡無欲養華莖,服食玄氣可遂生,

還返七門飲太淵,通我懸膺過青靈,坐於膺間見小童,問於仙迂與奇方,

服食芝草紫華英,頭戴白素足丹田,沐浴華池生靈根,三府相得開命門,

五味皆至善氣還,披發行之可長存,大道蕩蕩心勿煩,吾言畢矣勿妄傳。

黃庭經指《太上黃庭內景玉經》和《太上黃庭外景玉經》,
約出於魏晉之際,
收入《正統道藏》洞玄部本文類,大旨在於服氣以養精神。
主張固守精神,則身形可以長存。
《內景經》乃道教上清一脈修習要典,
據傳為上清仙真降授於南嶽魏華存,
後來成為宋元內丹家修煉內丹的重要典籍。
有論者指出《外景經》則與早期天師道關係密切,
較內景早出,為其傳承源流。

黃庭外、內二經,《外景經》一百九十六句,
分為上中下三經或二十四章,
《內景經》四百三十七句,分爲三十六章,
均是規整的七言韻語,各版本異文甚多,
句之多少、有無及次序先後,各有不同。
是書以韻語描述人體五官、五臟、六腑以及
全身八景諸神二十四真形象與作用,
旨在存神內觀,固精練氣,填滿黃庭,久而行之,
則五臟生華、色返孩童,最後臻至長生久視之境。

黄庭》(气海) - 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