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攝心念佛法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淨空法師:攝心除妄的十念法
《無量壽經起信論》云:須知持名一法,最為簡要。
行者初發心時,貴有定課。每日或千聲,或萬聲,或十萬聲。
從少至多,由散入定。隨其念力,俱可往生。
「持」是保持,不能間斷;「名」是阿彌陀佛的名號,
這個方法「最為簡要」,最簡單、最容易、最穩當、最可靠,
而且成就最高,不可思議!
「行者」是念佛人。「初發心時,貴有定課」,
一般人都是中下根性,不是上根利智,中下根性最重要的是老實,
所以要定課,每天定一千聲,或者一萬聲,或者十萬聲,
最好是「從少至多,由散入定」。
開始不要定太多,每天早課念一部《彌陀經》,
念一千聲佛號;晚課亦如是。
貴在堅持,天天不斷。
念兩、三年,功夫得力了,再增加念佛的數量,絕不好高騖遠。
除定課外,還有散課。
散課就是想起來就念,無論在何時何處,皆宜念佛。
人多的地方,自己心中默念,不要出聲,就不干擾別人。
攝心很難,攝心是真正的功夫。
印光大師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
他教我們的方法就是現代人可行的方法。
他教導我們「十念法」,念四字、六字聖號皆行,念得清楚。
四字「阿、彌、陀、佛」,一個字一個字念,
口中念得字字清楚,耳中聽得清楚,心中記得清楚。
十念法不用念珠,用念珠會分心、分神,心力很難集中。
完全用心記,只記十個數,從第一句到第十句,
很清楚地知道這一句是十句裡的第幾句。
十句念完了,再從一到十、一到十…,就這樣念下去,容易攝心,雜念不起。
若起雜念,你就記不清楚,記不清楚就不算,
要再從一念起,一定要記得清清楚楚才算數。
初學十句真難,念到六、七句就亂了。
老法師告訴我們,可以分為兩段,第一句到第五句。
有人問我,念到第五句再從第一句到第五句,行不行?不行。
從第一句到第五句,
第二個五句是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要這樣記法。
乃至於用「三三四」的分法都可以,第一、第二、第三;
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這樣記才能攝心。
胡小林居士用這個方法,念了四個月,很有受用!
他說以前念佛的雜念太多,這四個月訓練之後,雜念少了,
歡喜無量,念幾個小時不知道疲倦,
念三、四個小時好像幾分鐘一樣,有這種感覺。
念佛能消一切罪業,無量劫以來的罪業,只要你真正會念佛就能消除。
用印光大師的方法消得最快,最有效果,自己能感受到。
為什麼?念佛的時候沒有雜念,就是消業障;
還有雜念,這是業障沒消除,讓你警覺到自己有業障。
所以「淨念相繼」,第一是不懷疑,第二是沒有妄念夾雜在其中。
要念到一個妄念都沒有,心地很清淨,念佛就真有功夫,這就是消罪業的相。
日常生活當中,
這個功夫要時時刻刻提得起,你遇到稱心如意的事情,
生歡喜心、生貪念心,那也是煩惱,要馬上念佛把它伏住。
遇到不如意的事情,生怨恨、生悶氣時,
也要把念佛功夫提起來,氣就消掉了,怨恨就化解了。
這就是古人所講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念起不怕,佛號提起來就是覺,佛號忘掉就迷了。
迷了,你就隨順煩惱,就很苦了;
覺了,不隨順煩惱,
馬上把煩惱降伏住,這叫功夫,這叫會念,這叫真念佛。
因此,真念佛不在乎一天念多少聲,
印祖這個伏煩惱的念佛方法,非常有效果!
印光大師法語—攝心念佛法
復高邵麟居士書(四)
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
心不至誠, 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攝耳諦聽。
無論出聲默念,皆須 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
(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 有口念之相。)
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 妄念自息矣。
如或猶湧妄波,即用十念記數,
則全心力量,施於一聲 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
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淨土者, 尚未談及。
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故耳。
(印光)以心難制 伏,方識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
願與天下後世鈍根者 共之,令萬修萬人去耳。
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 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
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 二十三十。
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
或分 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
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 從七至十,作三氣念。
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 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
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 用功大異。
晨朝十念,僅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
此以一句佛 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
此則念一句 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
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 數萬,皆如是記。
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
從朝 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
彼則身勞而神動,此 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
作事既了,仍復 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
大勢至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 鈍根,捨此十念記數之法,
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難大難。
又須 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
但當仰信佛 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
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 親獲實益,為可哀也。
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 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
此十念記數,行住坐臥皆無不宜。臥時 只宜默念,不可出聲。
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
印光法師文鈔上冊
與徐福賢女士書
念佛必須攝心,念從心起,聲從口出,皆須字字句句,分明了了。
又須攝耳諦聽,字字句句,納於心中。
耳根一攝,諸根無由外馳,庶 可速至一心不亂。
大勢至所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 第一者,即此是也。
文殊所謂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者,亦即此是 也。
切不可謂持名一法淺近,捨之而修觀像觀想實相等法。
夫四種念 佛,唯持名最為契機。持至一心不亂,實相妙理,全體顯露。
西方妙 境,徹底圓彰。即持名而親證實相,不作觀而徹見西方。
持名一法, 乃入道之玄門,成佛之捷徑。
今人教理觀法,皆不了明。
若修觀想實 相,或至著魔。
弄巧成拙,求升反墜。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 矣。
印光法師文鈔上冊
復徐彥如軼如二居士書
所言俗務糾纏,無法擺脫者。
正當糾纏時,但能不隨所轉,則即 糾纏便是擺脫。
如鏡照像,像來不拒,像去不留。
若不知此義,縱令 屏除俗務,一無事事。
仍然皆散妄心,糾纏堅固,不能洒脫。
學道之 人,必須素位而行,盡己之分。
如是則終日俗務糾纏,終日逍遙物外。
所謂一心無住,萬境俱閒,六塵不惡,還同正覺者,此之謂也。
至于 念佛一事,最要在了生死。既為了生死,則生死之苦,自生厭心。
西 方之樂,自生欣心。如此則信願二法,當念圓具。
再加以志誠懇切, 如子憶母而念。
則佛力法力,自心信願功德力,三法圓彰。
猶如杲日 當空,縱有濃霜層冰,不久即化。
初心念佛,未到親證三昧之時,誰 能無有妄念。
所貴心常覺照,不隨妄轉。
喻如兩軍對壘,必須堅守己 之城郭,不令賊兵稍有侵犯。
候其賊一發作,即迎敵去打。必使正覺 之兵,四面合圍。
俾彼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彼自懼獲滅種,即相率 歸降矣。
其最要一著,在主帥不昏不惰,常時惺惺而已。
若一昏惰, 不但不能滅賊,反為賊滅。
所以念佛之人,不知攝心,愈念愈生妄想。
若能攝心,則妄念當漸漸輕微,以至於無耳。
故云,學道猶如守禁城, 晝防六賊夜惺惺。
將軍主帥能行令,不動干戈定太平。
印光法師文鈔上冊
復又真師覺三居書 (民國二十年)
念佛之人,當恭敬至誠,字字句句,心裏念得清清楚楚,口裏念 得清清楚楚。
果能如是,縱不能完全了無妄念,然亦不至過甚。
多有 只圖快圖多,隨口滑讀,故無效也。
若能攝心,方可謂為真念佛人。
大勢至菩薩,以如子憶母為喻。
子心中只念其母,其餘之境,皆非己 心中事,故能感應道交。
又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即 三昧也)斯為第一。
所言心、口、耳、悉令清楚者,即都攝六根之法 則也。
(心,即意根。口,即舌根。)心口念而耳聽,
眼鼻決不至向外 馳求,身亦不至倨傲放肆。
今人念佛,多多都是不肯認真,故無效耳。
又不念佛時,妄想雖多,無由而知。非不念時無妄想也。
譬如屋中虛 空,縱極好的眼,也看不見有灰塵。
若窗縫中照來一綫之太陽光,則 見光中之灰塵,飛上飛下,了無止息。
而光未到處,仍然不見有灰塵。
是知念佛時,覺得有妄想,還是念佛的好處。
不念佛時,完全在妄想 窠裏,故不知也。
又念佛一法,要緊在有真信、切願。
有真信、切願, 縱未到一心不亂,亦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
若無信、願,縱能心無 妄念,亦只是人天福報。
以與佛不相應故,固當注重於信願求生西方 也。
真有信、願,妄當自已。
儻平日有過頭妄想,欲得神通、得名譽、 得緣法、得道等。
如是完全以妄想為自己本心,越精進勇猛,此種妄 想,越多越大。
若不覺照,永息此妄,則後來還會著魔發狂,
豈但妄 想而已乎,固宜汲汲息此過頭妄想也。
做功課,當依功課章程。念佛 歸位,有加釋迦、藥師、二佛者,亦無礙。
論理,未念之前禮佛,則 係釋迦佛也。
世人多以人情為事,人無不求消災延壽者,故加念藥師 佛。
實則阿彌陀佛,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威神功德,
悉皆齊等,非 念阿彌陀佛,不能消災延壽也。
印光法師文鈔續編上冊
復朱德大居士書 (民國二十一年)
念佛法門,注重信願,有信願,未得一心,亦可往生。
得一心, 若無信願,亦不得往生。
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願,已是失其 要。
而復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則完全與真信切願相 反矣。
此種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實則,由此而益加信願,以致一心, 則是好想念。
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則成壞想念矣, 不可不知。
欲得攝心歸一,第一要為生死心切,第二要懇切至誠,
第 三要著實從心中念,勿只滑口讀過。
若再不能歸一,當依文鈔十念記 數之法,自可易於歸一也。
印光法師文鈔續編上冊
復楊煒章居士書
今日為寫法名,以一函徧復作開示。
信發後,看汝信,知汝不知 淨土宗旨。
當依一函徧復所說,生真信,發切願,志誠懇切,念佛名 號。
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念佛時,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 楚楚,
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聽得清清楚楚。
意、舌、耳、三根,一一攝於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
鼻也不會 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為都攝六根。
都攝六根而念,雖 不能全無妄念,校彼不攝者,則心中清淨多矣,故名淨念。
淨念若能 常常相繼,無有閒斷,自可心歸一處。
淺之則得一心,深之則得三昧。
三摩地,亦三昧之別名,此云正定,亦云正受。
正定者,心安住於佛 號中,不復外馳之謂。
正受者,心所納受,唯佛號功德之境緣,一切 境緣皆不可得也。
能真都攝六根而念,決定業障消除,善根增長。
不 須觀心,而心自清淨明瞭,又何致心火上炎之病乎。
汝以極重之業力 凡夫,妄用觀心之法,故致如此。
觀心之法,乃教家修觀之法,念佛 之人,不甚合機。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乃普被上、中、下,若聖若 凡,一切機之無上妙法也。
須知都攝,注重在聽。即心中默念,也要 聽。
以心中起念,即有聲相。自己耳,聽自己心中之聲,仍是明明了 了。
果能字字句句,聽得清楚,則六根通歸於一。
校彼修別種觀法, 為最穩當,最省力,最契理契機也。
既發心念佛,必須戒殺喫素,煙 酒同斷。清心寡欲,娶妻原為生子。
世人每以行房事,為家常茶飯, 而望生好子,則難乎其難。
汝以妄為幾殆,當斷欲一二年,為生子故,
待婦天癸淨後,又須吉日良夜一行,必定受孕。
從此永斷,所生之子, 定規賢善強健。
又須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內 而家庭,外而同人,均當以此奉勸,則是真佛弟子。
否則尚為名教罪 人,况欲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何可得乎。
印光法師文鈔續編上冊
復修淨師書
念佛法門,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行、住、坐、臥, 一切時,一切處,均好念。
若衣冠整齊,手臉潔淨,出聲念,默念, 均可。
若睡倒,及衣冠不整齊,尚未洗漱,及到不潔淨處,
或抽大小 解時,皆須默念,不宜出聲。
雖睡不可赤體,須穿衫袴。心中常存敬畏,不可放縱。
欲攝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 別種念想。
第二要字字句句,心裡念得清清楚楚,
口裏念得清清楚楚, 則妄想自漸漸消滅矣。
即默念,也要聽。以心一起念,即有聲。
自己 的耳,聽自己心裡的聲,仍然明明了了。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注重在聽。
六根,即眼、耳、 鼻、舌、身、意。
心,即意根。口,即舌根。
聽,即耳根。心念、口 念、耳聽,此三根一攝,
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聞別的氣味,
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攝六根。
都攝六根而念,自無汙雜妄念, 故名淨念。
淨念,必須要常常相繼不斷,故名淨念相繼。
能淨念相繼, 久而久之,則得念佛三昧。
此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得三昧之第一 妙法。
故云,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別名。
如此念 之,決有淨念常存,妄念全無之一日。
光老矣,目力、精神、均不給, 已經拒絕一切信札。
愍汝之誠,為汝說其攝心,及請經書之辦法。
然 經書已久,恐無存者,即借不到,亦有利益。
若借得到,當依之而行, 則往生便可決得矣。
印光法師文鈔續編上冊
復李吉人居士書
念佛必須攝心,使雜念無由而起。若欲攝心,則當諦聽。
若能字 字句句聽得清楚,自然心不至於大散。
雖不作觀,亦同作觀。若心不 能攝,觀境不清,理性不明。
妄欲得生上品,任己意以作觀,則着魔 發狂者多多矣。
往生上品,豈作觀方能哉。
念至一心,並有大菩提心, 又復自行化他,廣行六度,誰不能登上品。
而以作觀為上品之因,亦 一往之說也。
攝心念,為上中下共修之道。
其得益則隨人而分大小。
作觀,則不知所以然者,斷斷不可盲修,以其或致著魔也。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下冊
復丁福保居士書(七)
光現在打七,祈勿來書。縱有商量,且待明年三月。
若於三月前 來書,概不奉復。祈慈諒。
念佛一法,當依淨土經論為準。
末世眾生,業重障深,依觀經修 觀,尚難成就。
是以蓮宗諸祖,多皆專主持名。以持名易故,相續即 生。
至於攝心方法,種種不一。隨其人之根器用之,自得其益。
若夫 最為切要之法,總不過大勢至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八字。
大心念佛三 昧法門,雖各有見處,不堪普徧教人。
以下根不能修,而上根雖能修, 固不須用此方法也。
至於書額,佛之一字,寫得潦草古怪。
足見其人 之平日,實未能於佛分上至誠懇切矣。凡此惡套,須力戒之。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上冊
大佛頂首楞嚴經楷書以供眾讀誦序
唯淨土特別法門,仗彌陀慈悲誓願,
與自己信願憶念之力,於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俾上上根人,速證無生,即下下根人, 亦預聖流。
其為利益,何可名言。
此義乃華嚴末後歸宗之一著,切不 可以光之人微,而謂為謬妄也。
吾人果能具真信切願,如子憶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而念。
即是以勢至反念念自性,觀音反聞聞自性,
兩重工夫,融於一心,念如來萬德洪名。
久而久之,則即眾生業識心, 成如來秘密藏,
所謂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 也。
有緣遇者,幸勿忽諸。
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況我末法人, 何敢不遵循。
印光法師文鈔續編下冊
復吳希道居士書
人生世間,第一要親近良師善友。有良師善友,便可歸於正道。
否則,燕朋相聚,便日淪於下流,而疾病亦因之常不瘉也。
淨土法門, 其大無外。無知識人,每每小看。
汝已持名,而心不歸一,以業障深故。
念時,要心存敬畏,念起於心,聲出於口,音入於耳。
要使句句 聽清楚,從朝至暮,無用心事,則常念。
大聲、小聲、心中默念、都 要聽。
以心一起念,便有聲相。
自己之耳,聽自己心裏之聲,乃極明 了事。
早晚立一功課,或念彌陀經一徧,往生呪三徧,即念讚佛偈,
念佛,或一千、八百、五百,隨各人工夫立。
若忙極,即用晨朝十念 法念。
除早晚功課外,行、住、坐、臥、都要念。
只求心歸於一,不 必定求瑞相。
以心若歸一,自與心浮散時不同。
若不以心歸一為事, 常想見瑞相,或起魔事,不可不知。
至誠懇切聽,決不至起魔事。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乃念佛最妙之法。
印光法師文鈔續編上冊
與張靜江居士書(民國二十四年)
聞居士久已念佛,不知曾注意於信、願、求生西方否。
佛法法門 無量,無論大、小、權、實,一切法門,
均須以戒、定、慧,斷貪、 瞋、癡,令其淨盡無餘,方可了生脫死。
此則難如登天,非吾輩具縛 凡夫所能希冀。
若以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則無論功夫淺深,
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此如坐火輪船過海,
但肯上船, 即可到於彼岸,乃屬船力,非自己本事。
信、願、念佛、求生西方, 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
然一生西方,則生死已了,煩惱 不生,
已與在此地久用功夫,斷煩惱淨盡了生死者相同。
故念佛決定 要求生西方,切不可求來生人天福報。
彼離信願以教人念佛求開悟之 開示,切不可依。
念佛之要,在於都攝六根。
當念佛時,攝耳諦聽, 即是攝六根之下手處。
能志心諦聽,與不聽而散念,其功德大相懸殊。
此法無論上中下根人皆可用,
皆可得益,有利無弊,宜令一切人皆依 此修。
本欲詳說,以為時無幾,恐誤歸期,
故略取要義書之。餘詳文 鈔、嘉言錄,閱之自可悉知。
印光法師文鈔續編上冊
復幻修大師書(民國二十三年)
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即信),發切願,(即願),專持佛號。
(即行,信願行三,為念佛宗旨)。
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
都攝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專注於佛名號,即攝意根。
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耳須聽得清清楚楚,即攝耳根。
此三 根攝於佛號,則眼決不會亂視。
念佛時眼宜垂簾,即放下眼皮,不可 睜大。
眼既攝矣,鼻也不會亂嗅,則鼻亦攝矣。
身須恭敬,則身亦攝 矣。六根既攝而不散,
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淨念。
六根不攝, 雖則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紛飛,難得實益。
若能常都攝六根而念,是 名淨念相繼。
能常常淨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 矣。
印光法師文鈔續編上冊
阜寧合興鎮淨念蓮社緣起序(民國二十四年 )
須知念佛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
念佛之要,在於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
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無論行住坐臥,
常念佛號,或聲 或默,皆須聽己念佛之聲。
儻能如是,則業消智朗,障盡福崇,凡所 作為,皆悉順遂。
士農工商之職業,不但了無妨礙,且能啟發心靈, 精於本業。
以心不散亂,作事有主,如理亂絲,神凝則易,心躁則難。
所以古之建大功,立大業,
功勳徧四海,言行垂千秋者,皆由學佛得力而來也。
印光法師文鈔續編下冊
彌陀聖典序 (民國二十年)
三持名,謂一心稱念阿彌陀佛聖號。
此三種念佛,法雖不同,皆 需具有真信切願,
方可與佛感應道交,方可決定現生出此娑婆,生彼 極樂。
此四種念佛,唯實相念佛,諦理最深,然頗不易修。
以唯仗自 己戒定慧,及參究照察之力,別無他力補助。
若非宿根成熟,則悟尚不易,何況實證。
唯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速。
儻能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
必於現生親證念佛三昧,臨終決定往生上品。
縱根機陋劣, 未證三昧,但以信願持佛名號,如子憶母,
常時無閒,迨至臨終,感 應道交,
仗佛慈力,帶業往生,末世眾生,唯此是賴。
否則但種來因, 難得實益。
果能志心持念,念到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無佛,
佛外無心,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心佛兩彰,
而復雙泯時,則實相妙理, 覿體顯露,西方依正,徹底圓彰。
即持名而深達實相,不作觀而親見 西方。
攝機最普,得益最深,最利末法鈍根之士,大暢如來出世之懷。
以故從上知識,多皆注重於持名一門,此念他佛之大致也。
印光法師文鈔續編下冊
復孫藝民居士書 (民國廿八年八月初七)
至於修持法則,文鈔乃為初機入道之要書,不可不看。
念佛人靜坐也須念佛。非外道只靜坐而已。
念佛行住坐臥都可念。行時聲默隨意。
臥時宜心中默念,不宜出聲。
坐時切不可掐珠,掐珠則神不能定, 久則受病。
臥時亦然。無論行住坐臥聲默,都要字字句句,
心中口中 念得清楚,耳中聽得清楚。
默念不開口,心中仍有聲,
自己的耳,聽 自己心裡的聲,與開口朗念無異。
此為念佛最切要之妙法,且不吃力。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耳能聽得明白,則六根都攝無遺矣。
如此而念,名為淨念。淨念能常相繼,則可得念佛三昧矣。
祈努力依行,決定可以出此五濁,登彼九蓮。
凡見一切女人,均作母姊妹女想。
即自妻亦作此想,則淫欲魔無 如汝何矣。
念佛求生西方,以真信切願為前導。以至誠持念為正修。
切不可求開悟,明心見性,看念佛的是誰,此是參禪人的工夫。
即真明心見性,若見思惑未斷,尚無了生死之分。
況未到明心見性地位乎。 此係仗自力了生死者。
念佛乃仗佛力了生死法門。若看念佛的是誰的 人,決定無有真信切願。
未斷惑,則不能仗自力了生死。無真切信願, 則不能仗佛力了生死。
求昇反墜,弄巧成拙,許多癡人,均以此為高 超玄妙,可哀孰甚。
今為汝取法名為慧淨。謂以佛智慧所說淨土法門 而修,
決定可以往生淨土也。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上冊
復張曙蕉居士書(八)
世間多少聰明人,皆被之乎者也所誤,畢世不得實益。
居士慧根 夙植,固為難得。然以多知多見,反為障礙。
既信淨土法門,何不於 此法中死心做去。
而修返聞數息唯識等觀,此各種法,均是大乘法門。
然皆屬自力,未可與仗佛力之法門論其利益也。
今既發心念佛,當以 心佛相應,生前得一心不亂,報盡登極樂上品為志事。
不必求其大徹 大悟,明心見性也。宗門以開悟為事,淨宗以往生為事。
開悟而不往生者,百有九十,往生而不開悟者,萬無有一。
此義認不準,或致因 求悟而反不以往生為事,則其誤大矣。
今修念佛法門,當依大勢至菩薩所示,
如子憶母之誠心,修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實行。
果能死盡偷 心,則一心不亂,念佛三昧,或可即得。
然念佛三昧,乃三昧中王, 且勿視為易易。
縱不即得,當亦相去不遠矣。都攝六根,為念佛最妙 之一法。
念時無論聲默,常須攝耳諦聽。
此乃合返念念自性,與返聞 聞自性之二義而兼修者。
返聞單屬自力,返念兼有佛力,則為益大矣。
心念屬意,口念屬舌,耳聽屬耳,
眼皮下垂,即見鼻端,則眼鼻二根 亦攝。
五根既同歸一句佛號,身根焉有不恭敬嚴肅之理乎。
故知都攝 六根,下手在聽。
能都攝六根,則心識凝靜而不浮散,便名淨念。
以 六根既攝,雜妄等念潛消故也。淨念又能常常相繼無或間斷。
則念佛 三昧,可即得矣。故下曰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此大勢至菩薩,以教化九法界一切眾生者。
實三根普被,有利無弊也。
果肯依之而修,當 必有觀行相似等利益可得也。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上冊
淨土法門說要
修持淨土念佛法門,當以信願行為宗。信者,當篤信佛力。
彌陀 如來在因地中,發四十八願,願願度生,
中有念我名號,不生我國, 誓不成佛。
今者因圓果滿,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
次信佛力慈悲, 攝受眾生,如母憶子。
子若憶母,如母憶時,定蒙接引。
次信淨土法門,如永明禪師四料簡所言。
較諸餘法,其間大小難易得失,迥然不同。
雖有餘師稱贊餘法,不為所動。
乃至諸佛現前勸慰,令修餘法, 亦不退轉,此乃真所謂信也。
願者,願以此生誓往西方。
不取多生修習,於穢土中頭出頭沒,從迷入迷。
復願既生西方,回至娑婆,度脫 一切眾生。
行者,真實依教起行。
大勢至念佛圓通章云,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則知念佛之法,當都攝六根。
都攝六根之前,尤當先攝二三根。
二三根者,何也。即耳口心是也。
將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
心中念 得明明白白。耳裏聽得明明白白。
稍有不分明處,即是不真切而有妄 想。
(祇念不聽,易生妄想。)念佛固要字句分明,不加思索。
其他看 經亦然。切莫一路看一邊分別,則獲益少而情想多。
昔有寫經者至誠 寫經,專心一意,
祇管寫經,別無情見,迨天已黑,仍抄寫不輟。
忽 有人告以天黑,何能寫經。
爾時寫經之人,情念一動,遂不能寫。
夫 明暗之分,眾生之妄見也,眾生之凡情也。
故當專心一意,妄盡情空 之際,祇知寫經,
不知天之既黑,亦不知天黑則無光,而不能寫經。
迨至為人提破,無明動而情想分。
妄念一動,光明黑暗,頓時判別, 遂致不能寫經。
故知用功之道,端在專攝,不事情想。
若無思想,那有邪見。邪見既無,即是正智。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