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想的要領總輯9-2 ─《禅觀研究》

2018101508:30
觀想的要領總輯─南懷瑾大師



9-2《禅觀研究》※
  


觀想為密宗修持法門之一種,其原理與天台宗三觀略同。
所謂觀想,即是將意境上的影像投射在意根上,
然後運用各種觀想方法起觀,逐漸配合身心的變化,
而進入繫心一緣的“止”境,由此而達成生起次第的成就(假觀)。
再次,進而捨去繫心一緣的止境,由此而達成生起次第的行持(空觀)。
最後通達中觀明慧,由此而證成菩提。
觀想方法也有八萬四千種,其起用乃因人之根基而異。
例如不淨觀、白骨觀以及密宗各法門之觀想,及淨土宗念佛法門之觀想等等。
但觀想之法,論其微細程序,應該說是先想後觀。
  概分而言,前者為想相,屬於動態,較為粗略;
後者為觀用,屬於靜態,較為精細。
  例如修持淨土觀想法門,
先當想像阿彌陀佛三十二種莊嚴相、八十種隨形好,
然後依次按贊佛偈起觀想。
  “阿彌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宛轉五須彌  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數億  化菩薩眾亦無邊”
  “四十八願度眾生  九品成令登彼岸”
  
觀想清明,則妄念頓消,剎那淨土即現。
如果初學者觀想不起,則可先學習另一種簡要觀想法。
先觀看某一明體(如水晶球、荷葉上的露珠、佛像額上明珠,或者太陽等),
然後取該明體某一亮光點之映像而作繫心一緣之用,
依此攝想此亮光的影像常在意識裡,
即定住此一亮光點而不變不動,是為止境。
但在止境中一樣可以做事,
因為止是屬於意根,而做事則是分別心的意識之外用而已。
不過,這樣只是方便,並非“奢摩他”的正三昧。
  二六時中,心繫一緣的清明影像現前,是為得止。
例如欠人錢,債主急著催討,不論做何事,時時掛礙在心。
又如談戀愛,單相思時,茶裡飯裡都是她。
再由得止而循序漸進,漸使身心的本能變化而到達定境。
再進達於心風自在,則可由定發起神通。
即也是因觀想功能而生起心力的作用,故能化形轉物。
如於禅定中的道人,為避免人擾,乃化現老虎以嚇訪客。
或於一念之間,呈現自身為光明透體等境界。
  須知觀想成就。還屬於生起次第的作用,仍是假有。
因此不以相似五通等意識境界為滿足,
不貪不著,進而達於圓滿次第之空境。
但須知此空如似無念,還是意識所呈現的清淨現量,
仍然是虛妄的,所以,空也不應執著。
  既不住空,也不住有,繼續參究,進而能體悟真空妙有,
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這就是真正中觀正見的成就。
此時,可以做到提起便用,放下便休的真如境界,念念之間,淨土現前。





 



明天同一時間見~~

 
 
 
觀想的要領總輯─南懷瑾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