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想的要領總輯-南懷瑾大師
9-3※《修行人的本分:達摩四觀》※
現在再告訴你們,好好的聽清楚。
一般人的作意觀想往往用生滅的,分別的,
第六意識去觀,硬要把它觀起來,卻觀不起來。
不管是有分別或無分別,都是先存有意識的作意影像,
這是錯誤的,起觀想作用的作意之“意”,
並不是第六意識之意,而是所謂七識的意根。
我也曾經比方告訴你們,影像如何留住?
就像你回憶小時候所住過的老家一樣一提就有那個影像,
就這麼容易,你看過最喜愛的佛像甚至白骨架,一提就有影像。
這個影像的出現,縱然意識還在思想、講話,仍然依稀存在。
必須先止在那個影像中,才能漸漸進入情況。
若用心止,是止不住的,應自然任運的止住,不可太過刻意。
准提法由性空作意起觀,自前際性空中,
作意起觀生起妙有之用,因此而口密念咒,身密結手印,意識觀想,
一心多用,以證百千法門具足於當念。
但這都是作意觀想,生起妙有之用,最後還歸到圓滿次第:
“虛空即我,我即虛空,虛空與我無二無別,
亦無虛空之量可得,如來如來,如是如是”。
後二句更要注意,那是大三際托空,不空而空,
托空只是名詞,連這句話都要丟開,那才是正止正觀;
了解影像留住與否,就是慧觀,真留住了,
行、住、坐、臥都在其中,即是真止。
譬如你心中有事,無論父母、朋友、兄弟、夫妻之事,
偶然影像現前,真是“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那種影像怎麼會如此的分明呢?
尤其情緒不好,或是女性受到生理周期的影響,
總是特別明顯,這就是業力使然,但此業力之來,
來不知來處,去不知去處,此乃無明,必須與此參透。
現在再告訴你們,好好的聽清楚。
一般人的作意觀想往往用生滅的,分別的,
第六意識去觀,硬要把它觀起來,卻觀不起來。
不管是有分別或無分別,都是先存有意識的作意影像,
這是錯誤的,起觀想作用的作意之“意”,
並不是第六意識之意,而是所謂七識的意根。
我也曾經比方告訴你們,影像如何留住?
就像你回憶小時候所住過的老家一樣一提就有那個影像,
就這麼容易,你看過最喜愛的佛像甚至白骨架,一提就有影像。
這個影像的出現,縱然意識還在思想、講話,仍然依稀存在。
必須先止在那個影像中,才能漸漸進入情況。
若用心止,是止不住的,應自然任運的止住,不可太過刻意。
准提法由性空作意起觀,自前際性空中,
作意起觀生起妙有之用,因此而口密念咒,身密結手印,意識觀想,
一心多用,以證百千法門具足於當念。
但這都是作意觀想,生起妙有之用,最後還歸到圓滿次第:
“虛空即我,我即虛空,虛空與我無二無別,
亦無虛空之量可得,如來如來,如是如是”。
後二句更要注意,那是大三際托空,不空而空,
托空只是名詞,連這句話都要丟開,那才是正止正觀;
了解影像留住與否,就是慧觀,真留住了,
行、住、坐、臥都在其中,即是真止。
譬如你心中有事,無論父母、朋友、兄弟、夫妻之事,
偶然影像現前,真是“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那種影像怎麼會如此的分明呢?
尤其情緒不好,或是女性受到生理周期的影響,
總是特別明顯,這就是業力使然,但此業力之來,
來不知來處,去不知去處,此乃無明,必須與此參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