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修習日
一行禪師教導之修行法門:
《安般守意經》、《四念處經》和《勝妙獨處經》
一行禪師在西方弘法,是以《安般守意經》
(Anapanasati Sutta, Majjhima Nikaya 118)為基礎的。
師父出家幾年後,發現《安般守意經》開示了佛陀的教導,
感到非常高興。
此經教導我們如何覺照自己的存在,
覺觀身受心法的微妙變化,
藉此深入體會生命的實相,
不再受困於恐懼、瞋怒和貪愛等痛苦。
師父發現這部經典時,猶如找到金礦一樣,
感到自己是世上最快樂的人;
師父持之以恆修習此經已六十多年,
深深體會到《安般守意經》是禪修教法的精華,
經文開示了一套可靠易行的修行法門,任何人,
甚至是小孩都能藉以感受到禪修的奧妙。
《安般守意經》有四組觀照當下身受心法的方法,
四組方法大同小異,
各有四種練習,引導我們察覺身心的剎那變化。
首先,我們要學習對境覺察,
逐漸培養出禪定,最終邁向解脫。
就以第一組覺觀身體的練習為例,
佛陀首先教導我們觀呼吸。
呼吸是身和心的橋樑,
當我們覺觀到呼吸時,我們的身心就開始融和。
練習數分鐘後,身體和心念會統一起來。
如此繼續保持這種覺觀,
我們便能放鬆身體,讓身體得到休息,
從壓力、緊張中恢復過來,從而治癒一切身心困苦。
梅村以這套教法作基礎,
發展了深度放鬆練習及身體掃描練習,
讓大家覺觀身體的每一個部份,
並以正念去擁抱身體的每一個部份,
使身體釋放緊張,身心都得以復元。
同樣的方法可應用到心所的轉化上去。
我們開始去覺觀心所,無論生起甚麼念頭,
都以正念去擁抱它、平伏它,把它轉化濾淨。
久而久之,心便徹底平靜安住,達至禪定的境界。
只要心專注、不散亂,
便能得解脫,不再受妄念束縛,完全自由自在。
佛陀在《安般守意經》的開示很簡潔,
只有四組練習,要是能明瞭並體會箇中旨趣,
便可發展出其他不同的修練法門。
這些修練法門不是僵化呆板的,
而是能自然而然地融入日常生活當中。
師父和先輩大德寫下了許多偈誦,
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修習正念。
這些琅琅上口又實用的偈誦,都是源於《安般守意經》,
例如
「吸氣,呼氣。
深深的,舒緩的。
平和的,暢快的。
微笑,放鬆。
活在當下,美妙時刻。」
這偈子能幫助我們覺觀出入息,令我們專注。
我們告訴自己:「吸氣,我知道我在吸氣。」
接著說:「呼氣,我知道我在呼氣。」
亦可縮短句子,只說:「吸氣,呼氣。」
如是修習後,
身心自然而然地進入較深沉、較緩慢的呼吸。
深沉、緩慢的呼吸是心能安頓、平伏和鬆弛的反照,
習禪能令我們平靜和心輕自在,
只要繼續修習,收獲自然更大。
「吸氣,微笑。呼氣,放鬆。」
我們可以停下來,覺受心境已經變得清明,
也感受到生命的美妙。
時常修習「吸氣,活在當下;呼氣,此刻美妙。」
我們就可看到生命的實相。
在梅村,我們會唱正念歌曲來幫助我們記憶偈誦,
並將之一一應用到日常生活當中。
現在請大家閉上雙眼,正身端坐,放鬆下來,
感覺舒服就可以了,請大家跟我們一起修習。
參閱: 觀音唱誦 ─ 一行法師一日禪開場(諦聽)
《四念處經》(Satipatthana sutta, Majjhima Nikaya10)
和 《安般守意經》相輔相成,
能夠幫助我們實實在在的活在當下,
對當下的一切了了分明。
《四念處經》引導我們進一步觀修身受心法,
讓我們了解能觀和所觀同屬一體,
繼而明白到唯識學派的教導,
令我們對無我、無常、涅槃三法印有更深刻的理解。
當我們明瞭這些法義,同時時刻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我們便有機會證得究竟的解脫。
《安般守意經》和《四念處經》的禪修練習
尤適合初學者掌握坐禪或行禪的要領,
我們編寫了一本禪修導引手冊,
名為 The Blooming of a Lotus
(意譯為《綻放的蓮花》),
詳載三十四種禪修練習,並附有相關經文的注解。
在我們傳承中,另一本同樣重要的經典是《勝妙獨處經》
(Bhaddekaratta Sutta, Majjhima Nikaya131)。
佛陀在經中教導我們完全活在當下──
生命只在當下。過去已逝,將來未現。
從這部經典我們看到原始佛教和臨濟禪宗乃一脈相承。
抓不住當下,就抓不住生命──
佛陀在其他經典裡也開示過這個教法,
例如在《優婆塞經》(Upasaka Sutra, Madhyama Agama 128)中,
佛陀提到現法樂住 (drstadharmasukhavihari)至少五次。
這教法在我們傳承中佔有重要地位,同時亦是梅村之宗旨。
大乘要義
梅村,我們的修習是身心合一的,
不會將身體排除於心之外。
身體的平靜和轉化會帶動心的平靜和轉化,
而心的平靜和轉化又能帶動身體的平靜和轉化。
我們對《安般守意經》的理解和應用,
其實是依據大乘佛教身心合一的教法。
痛苦與解脫是一體的,他們互即互入,互相依存。
沒有痛苦,便不可能有轉化;
痛苦是轉化的基礎本。
解脫是對痛苦的本質與根源有深刻理解的過程。
梅村弘揚的教法:
痛苦只能轉化,不能消失斷滅,只有把壞的轉化成好的;
美好的結果乃建基在壞因緣上,沒有壞的,則不可能有好的。
過去,人們以為只有終止痛苦,徹底地消除痛苦,才有自由。
然而,縱使此刻生命中痛苦仍在,我們還是可以獲得喜悅和快樂的。
沒有船,一塊細小的卵石立刻就沉到水底;
但若有船隻承載的話,就算是數以噸計的石頭也不會下沉。
快樂是可能的,縱使我們身心仍有痛苦的卵石。
梅村修行的另一特色是以僧團為重心。
僧團就像一隻船,如果我們讓僧團帶領,
就算我們身心有苦,我們也不會意志消沉。
轉化是一個過程,時刻都在進行著。
完全獨立的涅槃是不存在的,
涅槃是能夠看透自然實相的狀態。
縱使阿那耶識中仍存在痛苦,我們的心仍可感到自在,
因此,唯識法是我們習禪的基礎,
可以令我們明白轉苦為樂這個過程。
踐行大乘佛法的同時,梅村更強調融入社會。
在越戰時,師父把佛教「帶上街頭」。
當世上充滿痛苦時,佛陀不能再留守寺廟內,
他必須走到街上幫助受苦的人。
為此,師父創立了一個新的組織──
相即共修團(the Order of Interbeing),
把覺醒訓練(戒律)應用到戰爭生活境況中,
後來更將之廣泛地應用到社會層面上,
特別是社會服務這一範疇。
相即共修團以實踐大乘佛教的菩薩願行為宗旨
(見「十四種覺醒訓練」),
所以成員都努力修習五種覺醒訓練(即守持五戒),
這麼做不但貫徹相即共修團的理念,
同時也為社會大眾建立道德規範。
梅村把五戒重新演繹為五種覺醒訓練,
目的是讓大眾易於接受和明白,
好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出來。
譬如第五種覺醒訓練是指正念消費,其牽涉面廣闊,
包括為保護心靈健康,
我們須小心選擇書本、雜誌和電視節目;
為保持身體健康,我們要避免飲酒和服食毒品。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採納了五種覺醒修習,
寫成宣言向全世界發表。
這份名為「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言」
(UNESCO Manifesto 2000)的文件,
當中只對五種覺醒修習作了輕微的修改;
至2006年2月21日為止,宣言已有75,847,655位
(接近七千六百萬)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士署名支持。
禪根與梅村法印
一行禪師是臨濟禪師第四十二代的傳人,
我們是一行禪師的徒弟,
便是臨濟禪師的第四十三代傳人了。
臨濟禪師的第三十五代傳人了觀(Lieu Quan)禪師,
在越南發展了新的法系,
這樣算來,師父又屬於新法系的第八代傳人,
而我們則是第九代。
越南大多數出家人均屬了觀(Lieu Quan)禪師這個法系。
在梅村,我們的行持有很多禪宗的元素。
我們特別強調日常生活中的修習,
以獲得正念、定力和洞察作為解脫之道。
我們的傳承植根於臨濟禪師的教導,
尤以他倡導的「地行神通」為本。
師父和梅村僧人一直奉行臨濟禪師的教導,
將之視為新的法印,
但它又是佛陀所教導的「安住於當下」的延續。
梅村所有的教導都帶著這個法印的標記,
強調「我已到了,已到家了」。
這個法印告訴我們,就在此時此地,就在當下,
我們已能觸到涅槃、踏足凈土,
無須到遙遠的時空去尋覓。
凈土是每天二十四小時皆可得,問題反倒是:
我們是否有空間給凈土?
我們相信:
「苦難無可避免,但內心是否痛苦則是可以選擇的。」
這種理解對社會大眾的行動很有幫助。
日常生活中,人們會碰上很多困難,但是一旦返回內在的修持,
覺觀呼吸,便能進入清新、幽涼的涅槃境界。
涅槃給人足夠的空間,讓折磨身心的火焰冷卻、熄滅。
一旦我們回歸自己的呼吸,當下一刻便已深入了涅槃。
我們本著菩薩的慈心,為轉化社會而努力,但實際上,
我們並不希望踏足一個沒有痛苦的地方。
痛苦必須存在,它是原材料,
是菩薩施行轉化的對象。沒有痛苦,就沒有淨土。
梅村對淨土作了新的定義:
那裡有了解和慈悲,那裡就有淨土。
本著禪宗這種參透苦樂的洞見,
我們鼓勵大家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刻,進行修持,不要間斷。
無論是坐著、站著、睡著或身處任何活動,凈土都觸手可及。
當我們覺察地修習行禪、坐禪,靜聽佛鐘的起落,
或配合不同活動,
默念合適的偈誦,我們便接觸到凈土。
梅村提出了「手提淨土」的概念,就像我們有手機一樣;
而既然有即沖的咖啡,也就有即達的淨土。
無論到那裡,我們都能找到淨土,就在一瞬間!
我們修習思行合一時,皆以平穩、清明和慈悲為依歸。
這樣,我們的言行都會是正確的言行。
我們有的在興建佛寺,有的在照顧傷病,有的要開創事業,
但不管俗務多繁忙、壓力多沉重,
我們都不會失去穩固、清明與慈悲。
...........(中略)
總結 以上,我們提供了一些方法,
把佛法用於今日世界的日常生活裡。
佛法的應用仍有很多尚待發掘的地方,
在更新佛陀的教導方面,還有很多工夫要下。
今日社會大眾的心理和理解,跟佛陀時代的很是不同。
科學、科技、醫療各方面都迅速發展,
讓我們對大自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要讓佛學和現代生活息息相關、要把佛學具體地應用於生活中,
我們對佛陀的教導要有更深的了解,還要將之不斷更新。
今日所有佛教徒,都要擔起這樣的責任,既要忠於自己的傳統,
也要把傳統的教導,
以巧妙的方式傳遞,使大家可以接受、從中得益。
過去二千六百年,佛教的傳統已發展了很多修習的技巧。
我們僅以有限的能力和卑微的努力,
嘗試更新佛教,把佛法帶到現代世界裡;
我們看到,這是可行的。
我們祈望所有佛教徒都可負起這重任。
我們至今只是觸及皮毛,前面仍有很漫長的路要走。
在梅村,
我們把我們的社區看作一個佛教的「實驗室」,
在這裏我們為各種新「藥」做試驗,
當某一種藥物在實驗室証實有效,
我們便和世界分享。
在這篇文章,
我們分享了梅村的一些實驗和我們覺得有用的技巧。
我們誠邀其他傳統的兄弟姊妹參與,
幫助佛陀在廿一世紀的西方國家裏,再轉法輪。
節錄自“佛教對二十一世紀的回應:西方弘法經驗談”
釋真法印法師代表一行禪師到中國參加世界佛教論壇所發表的講稿。
梅村正念修習中心: http://www.plumvillagehk.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