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生活的一天

2014110318:30
 

 


 
 
 

佛門生活

晨鐘暮鼓警醒世間名利客,
經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人,

晨鐘暮鼓,是延續了千年的佛門傳統,
早晚功課,是天下叢林共同遵守的修行準則。



在滾滾紅塵之中,寺院是一方凈土,
佛門一天的生活有著超越世俗的清凈
、清涼、祥和與安寧,在這高墻之內,
到底蘊藏著什麼樣的神聖與神秘──

佛門的一天


 

打板


當晨曦初露時,
以早覺板揭開寺院一天生活的序幕。
清脆的板響聲,會時刻提醒你:

置心一處,無事不辦。
生死事大,當勤精進。

在寺院中,齋食、開浴、普請、上堂等集會時,
敲擊木板,發出聲響,以告示眾人,稱為打板。


晨鐘暮鼓 

 



鐘接板響,清晨,先敲鐘,後敲鼓。

 

鐘聲敲醒了山野、田間、城市、村莊;
喊醒了士、農、工、商;
喚醒了世人的迷夢;驚醒了沉迷的眾生。

 

叩鐘行者如是發願:
願此鐘聲超法界  鐵圍幽暗悉遙聞
聞塵清凈證法身 一切眾生成正覺

聽聞者心裡如是響應:
聞鐘聲  煩惱輕  智慧長  菩提增 
離地獄  出火坑  願成佛   度眾生

三遍叩鐘後,鼓接鐘聲。


早課


 

【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
誦經唸佛,梵音嘹亮,洗除了人間多少塵垢,
灌溉人心中的慧苗,清涼的法音宣流,
陶冶性情涵養身心。

在佛前,輕輕合起掌來,將煩惱無明,
將慚愧感恩,化為音樂,吐自口中,聽在心里。

 

早課首先是《大佛頂首楞嚴神咒》,簡稱《楞嚴咒》。

梵語首楞嚴,
譯為一切事究竟堅固。

在念《楞嚴咒》之前,
還要先誦與此密切關連的阿難讚佛發願偈十八句。

依《朝暮課誦》順序︰《楞嚴咒》後為《大悲咒》、
《十小咒》和《心經》,《心經》末了,
唱頌整個般若部的總題,‘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三稱,
接唱‘上來現前清凈眾,諷誦楞嚴秘密咒’
等十二句回向偈,結上起下,
功德回向十界,祝願國泰民安。

連唱唸佛讚偈八句,頌揚彌陀因地發願,果圓度生。

讚偈接唸佛號繞行,歸位後稱三菩薩,
在三菩薩後,接念普賢菩薩十大願王,
而後以三皈依為普結回向,早三皈依後舉念
“南無護法韋馱
尊天菩薩”三稱,
最後唱頌韋陀讚,早課完畢。


過堂


過堂就是僧眾上齋堂用食之意,
寺院中吃飯是重要的功課,

在一飲一酌間要能不貪不瞋,
平心靜氣接受供養, 藉假修真。

 

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
禪凈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

雙手合起,便抖落一身塵勞,
用最虔誠清凈的心,邀約十方諸佛與法界眾生,
同願同食,菩薩道上,
願與諸佛菩薩心心相印,也與一切眾生聲息相通。

 

當云板響起,大眾搭衣魚貫進入五觀堂,
依序就坐,向上問訊後維那起腔,
大眾齊唱“供養偈”,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面對充饑養身的食物時,僧人再度提醒自己,
不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要追隨先聖先賢。

早齋唱“粥有十利,饒益行人,果報無邊,究竟常樂。”

午齋則唱“三德六味,供佛及僧------若飯食時,
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接著維那師呼僧跋後,大眾便開始用齋。
叢林過堂多使用碗盤,少數寺院使用缽,
碗盤皆有一定位置,不得恣意擺放,
添東加菜由行堂服務,也不得出聲、恣動。
在飯食中須心存五觀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五、為成道業,方受此食。
並攝心用功,或持佛名號或參“吃飯的是誰”。

末了,大眾唱結齋偈“....
所謂佈施者,必獲其利益------
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
感念信施護持,回向眾生皆得圓滿。

 

整個過堂是一個安靜的用食過程,
住持和尚如有事便會在此時向大眾宣佈,稱為“表堂”。

每月初一、十五或特殊節日便加菜勞眾,
或有居士齋僧佈施也加菜。

中國佛寺通常在大殿外右側會設個小小的施食臺,
體恤饑困的眾生。
它是根據佛經中“曠野鬼神眾”及
“羅剎鬼子母”的典故而來,大眾過堂時,
都由一僧人負責出食,將七粒米或指甲許的麵條
,透過觀想及大眾的加持,施食給眾生,
願他們同得飽滿並去除慳貪。

簡樸的叢林用齋,象徵的是高遠的智慧與寬廣的情懷。


出坡勞作


禪剎中普請大眾令從事作務勞役。

如佛誕日摘花、曬藏、平時的灑掃、搬柴、摘菜等,
皆是普請的事項。俗稱出坡。

普請之法,蓋上下均力也,凡有需大眾合力而辦者。

庫司先稟住持,次令行者傳語首座維那,
分付堂司行者報眾挂普請牌。

或聞木魚或聞鼓聲,則自趨普請處宣力,
除守寮直堂老病外,並宜齊赴,
當思古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誡。

 

千餘年前,百丈禪師創立叢林清規,
千餘年後在出坡作務中,
出家修行人體悟到行也禪、坐也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就穿越時空回顧到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年代。


出坡勞作,培修福德;提起正念 ,照顧腳下。

 

灑掃庭院,修復殿堂,著書立說,弘揚佛法。

出家修行僧眾,不是如不了解佛教的人所想像的,
是社會的寄生蟲。

相反,他們不僅創造了一定的物質財富,
更是給人類及一切眾生帶來了巨大的精神財富。

在遠山郊區的寺院,佛教的僧團如果擁有自己的天地,
便會每天自己勞作,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空掃地!
掃地、掃地------】,
即使是打掃那一塊塊的水泥地,
也化為一片菩提心田。

掃地亦是修行,寺院的清晨,
每天都可以看到清凈安詳的師父們在打掃庭院。

在北京廣化寺,我常常會被這種情景所感動,
感嘆在喧囂的都市生活中,還有這麼一方人間的凈土。

 

關於僧眾在日常雜務中修行的事例,
佛典中亦有類似的記載:

 

周梨盤陀伽尊者為十六羅漢中第十六尊。

係佛世時舍衙城一婆羅門之子,
後與兄摩訶盤特同為佛陀弟子。

稟性魯鈍愚笨,凡學習之教法,誦過即忘,
故時人稱之為愚路。

其後,佛陀教示簡短之‘拂塵除垢’一語,
令其于拂拭諸比丘之鞋履時反覆念誦,
遂漸消除業障,某日忽然開悟而證得阿羅漢果。

證悟之後,具大神通,能示現各種形像,
嘗現大神力為六群比丘尼說法。

其一千六百阿羅漢眷屬共住于持軸山,
護持正法,饒益有情。

 

有禪詩云:
我有明珠一顆  久被塵勞封鎖 
 今朝塵盡光生  照破山河萬朵。

 

神秀大師云: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莫使惹塵埃


晚課

 

晚課首先是《佛說阿彌陀經》,
其主要思想是廣陳極樂依、正莊嚴令人起信,
特勸發願求生和持名立行。

經後附誦《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凈土陀羅尼》
(即《往生咒》)三遍。

接誦《禮佛大懺悔文》。

懺表消除已往的宿業,悔意不造未來的新愆。

在叢林裡多是跪誦而不禮拜。

《懺悔文》後為《蒙山施食》。

加讚偈唸佛,稱三菩薩,晚課在三菩薩後,
也同樣用引磬跪白“十方三世佛”等《大慈菩薩發願偈》
或宋遵式所作“一心皈命”等《小凈土文》。

接著是《警策大眾偈》和《普賢警眾偈》。

前者是《出曜經》中敘述佛陀因見三條大魚被驚濤浸灌,
流入淺水,各自爭脫厄難的情景而說的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偈。

後者“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是警策行人應當奮勇前進,不可稍有鬆懈。

此二偈合在一起,很早就為叢林念誦儀中採用。

而後三皈依。在晚三皈後,三稱“南無伽藍聖眾菩薩”,

接誦大悲咒。最後以祝伽藍結束,禮佛三拜而退。


弘法布教


主動的招呼,誠意和善的態度,親切的笑容接待,
以全方位的生命來服務眾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弘法生涯中,紹隆佛種是修道人的責任;
續佛慧命是修道人的事業;
舍俗修道的僧眾為此而永不停息。

 

僧眾其餘的時間,除了自修之外,還要接待信眾,
幫助信眾樹立正信、正見,用佛法的甘露和智慧,
解脫眾生心中的困惑與煩惱。

對於一個出家的修道人而言,
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奉獻給了眾生,
就如同早課中念誦的
“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出家的修道人,捨棄了世間的小愛,
成就了出世的大愛;放下了世間有條件的慈悲,
而成就了出世的無緣大悲。


在自我尋求解脫的同時,引領大眾共同走向解脫的道路。

 

弘法為家務,利生為事業。

家的修道者,以自己的整個身心,
實踐自己的信仰,求證人生的真相、宇宙的真理。


簡單的生活,其實來自人類深邃的智慧。

一席床坐、一套被具走過四季。


這裡,容納不下貪婪的佔有、瞋怨的怒氣、癡妄的煩惱,
以及人際的紛爭。
不結界的關房,等著你用真誠的鎖打開宇宙之門。


暮鼓晨鐘


禪林之中,晚上先敲鼓,後敲鐘,
與清晨的晨鐘暮鼓相對,鐘聲後接板響,稱為安板。

又是一日的結束,提醒大眾: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有過在寺院中生活經曆的人,都會深有感觸:
佛門的一天,是清凈的一天,在這裡,
你可以靜下心來,感悟真實的生活,
體悟真實的人生,尋回真實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