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失智的生活習慣
有人問知名的神經學家斯默爾(Gary Small)醫師:
「年齡多大就太遲了?就算改變壞習慣,
也不能保護自己的腦子了?」
斯默爾醫師回答:
「請聽我大聲說明白:永遠不嫌晚,
只要今天開始改善生活型態,
就可以開始修復昨天的損傷。」
預防失智是現在不做,將來會後悔的事。
研究指出,只要能把失智延後五年發病,
2020年就可以減少一半的新增個案。
為了保持大腦的青春,必須改變生活型態,
這些生活型態不僅可以照顧大腦,
多數也能維持體能強健,不僅身體,
連大腦也會變年輕。
1)讓大腦接受新的刺激─
打破舊習、嘗試不熟悉的事可以激發短期記憶,
建立大腦解讀訊息的能力。
例如改變每天從家裡走到車站的路線
或是改變每天下車的車站,嘗試早一站或晚一站下車,
或改變每天坐車的時間,
單是做這項,就能對前額葉產生刺激。
研究也顯示,多做刺激大腦功能的心智活動或創造性活動,
都可降低得失智症的風險。
所以,真的要「活到老,學到老」,
學習新技藝、新語言、規劃旅行、參觀博物館、
閱讀、寫作、猜謎、打麻將、繪畫、花養草、
煮幾道以前沒做過的菜,都能刺激大腦。
但是要戒掉在電視機前當「沙發馬鈴薯」的習慣。
看電視通常不需用到腦,所以愈少這麼做愈好。
澳洲的研究人員在網路上測試
29.500人的長期記憶與短期記憶,
發現記憶力較好的人每天看電視的時間少於一小時。
2)一定要運動─
過去,運動可以降低失智風險多是臨床觀察的結果,
證據力較薄弱:
2011年澳洲墨爾本大學首度用嚴謹的研究證實
運動可以降低失智風險。
研究人員找來自覺記憶力不佳的人(但未達失智症標準),
讓他們每週至少運動2.5小時(以走路為主),維持24週,
18個月後他們得到失智症的比率明顯降低,
其他心智功能如短期記憶、語言也都進步了,
同時,患者、家屬及研究人員也都明顯感受到這些進步。
運動,尤其是有氧運動,對大腦好處多多。
它可以使心跳加速,而且有些動作需要協調四肢,
可以活化小腦,促進思考,提高認知和資訊處理的速度。
同時,運動時腦部血流量增加,
時間久了會刺激腦內血管增加,
降低腦部缺血的風險;
動物實驗也發現運動可以加強神經再生,
包括影響記憶力的海馬迴神經元。
有氧運動很簡單,穿起球鞋出門健走即可。
美國伊利諾大學研究發現,
只要每週健走三次、每次50分鐘就能使思考敏捷。
台大醫學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邱銘章建議,
中年以後就要開始維持每週2~3次的運動習慣,
走路、爬山、游泳、瑜伽、太極拳,什麼運動都好。
3)走入人群─
研究顯示,孤單的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比較高,
而多參與社交活動則可以降低失智風險。
多鼓勵父母走出家門,幫他報名活動或陪他一起去,
不論是同學會、社區活動、當志工、宗教集會、旅遊、
松年大學或長青學苑課程,
都能增加與人互動的機會,身體和大腦不致退化太快。
4)管好「三高」戒肥胖─
控制血壓是預防失智症最重要的方法。
曾應台灣失智症協會之邀來台演講的
澳洲失智症協會理事長楊羅伯(Robert Yeoh)指出,
雖然在失智症中阿茲海默症約佔60%、血管性失智症佔20%,
但高血壓是這兩者共同的危險因子。研究顯示,
控制高血壓可以降低得到失智症的風險。
此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中風、
肥胖(BMI大於30)也都是失智的危險因子。
5)戒菸─癮君子又多了一個戒菸的理由。
持續抽菸會害認知功能退化得比較快,
離失智又進了一步,而戒菸有助降低失智風險。
6)保護頭部─頭骨雖然很硬,腦卻很軟。
無論年紀老少,腦傷對一生影響極大,
嚴重頭部外傷更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之一。
你開車時不繫安全帶或邊講手機嗎?
請戒掉這些腦傷風險的行為,也避免可能重創腦部的運動。
7)曬太陽─台中榮總特約醫師卓良珍建議,
預防失智要多外出走走曬太陽。
因為陽光能促進神經生長因子,
像「長頭髮」一樣,使神經纖維增長。
現在已經有專家研究曬太陽的量是否與失智症的發展有關,
雖暫無定論,但每天接受陽光照射,
至少能形成較好的睡眠模式,比較不容易憂鬱。
8)列每日工作清單─
「無論任何年紀,健全記憶運作關鍵都在於注意力。」
美國紐約西奈山醫學院記憶增強計劃執行主任史威爾醫師說。
他建議,藉由列下工作清單,將每日工作設立嚴格的程序,
無論工作困難與否,都能幫助有效完成工作。
所以可以試試規定自己上午11點30分才讀電子郵件,
或是直到工作完成到某一個程度才回覆一些較不緊急的電話,
或是付完帳單才做別的事。
9)做家事─別小看做家事,
做家事不僅要用腦規劃工作次序,也要安排居家空間。
曬棉被、衣服需要伸展身體,
使用吸塵器也會使用到下半身肌肉。
只要運用肌肉,便會使用到大腦額葉的運動區。
況且,將骯髒油膩的碗盤洗乾淨、將髒亂房間整理清潔,
成就感的刺激,也能為大腦帶來快感。
10)跟人笑笑打招呼─主動和別人打招呼吧。
卓良珍認為,打招呼不但有人際互動,
降低憂鬱症的風險,而且為了主動打招呼,
要記住對方的人名與外型特徵,也能提高腦力。
11)矯正視力─看不清楚不只是視力的問題,
也可能連帶影響腦力。
美國密西根大學分析625位年長者的就醫紀錄,
並進一步調查,
發現視力好的年長者(包括戴隱形眼鏡或普通眼鏡矯正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比率,
比視力差、未接受矯正的人減少了63%;
有青光眼與白內障並接受治療的年長者也比較不容易失智。
研究人員推測,視力問題與失智症可能有相同的原因。
而且,一旦看不清楚,
就變得不想去做各種有益大腦的活動,
包括運動、閱讀及各種社交活動,
大腦受的刺激變少,可能會愈來愈不靈光。
12)每天都要用牙線─
美國20~59歲上千個個案的研究發現,
牙齦炎、牙周病和晚年認知功能障礙有關。
所以,聽從牙醫的建議,
每天都要用牙線,每次刷牙的時間至少超過兩分鐘。
作者:張靜慧、黃惠如
摘自:當爸媽變成小孩:全方位照顧失智長輩
天下雜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