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打坐不能禪定對治方法

2017050212:30



 

● 南懷瑾老師講述:
修行打坐不能得禪定有二十種障礙,不能入三摩地有二十種對治法。



這二十條講起來多可怕啊!我們沒有一樣是對的,
就像一個人全身是病,怎麼醫呢?
他說不要緊,放心,有一個辦法,就是“心一境性”,
一念專一,這二十種病都可以去掉。
念佛真唸到一心不亂,止觀雙修之間真能達到“心一境性”,
這二十種毛病都可以消除了。

我們所有修行方法都只是加行而已,為什麼要拜佛唸經修定?
因為這些是加行,把無始劫來那些壞的習氣,
拿這個加行的法門,把他們磨掉,這是廣義的加行。

狹義的加行就是四加行:煖、頂、忍、世第一法。
煖是靜坐達到密宗所講的拙火發起,氣脈通了,
渾身得煖,得三昧真火之力。
頂是氣脈打通了。
忍是妄念自然切斷了,這個樣子只不過是世第一法。
包括顯教、密宗,一切氣脈工夫,都不過是四加行的修持。
達到了世間第一等,然後才可以修出世法。


本文如下:

今天我們先選與你們相關的開始,剛好有位同學提出來,
過去我曾給“大乘學舍”的同學講過一個題目:
“為什麼你們修行打坐不能得定”。因為這個原因,先選這一段。

“云何世間一切種清淨,當知略有三種:
一 得三摩地、二 三摩地圓滿、三 三摩地自在。
此中最初有二十種得三摩地所對治法,能令不得勝三摩地。何等二十。”


現在我們講這幾句的大意,
就是說我們怎麼樣才能修持到心性、心地方面,一切種子清淨呢?
如何在這個世間,起心動念的每個念頭都在清淨中呢?
彌勒菩薩說,簡單地說有三種。
也就是說,這三個條件做到了,才是“世間一切種清淨”。

哪三個條件呢?第一是“得三摩地”,
就是定,沒有得定以前你想修行清淨,那是吹牛的。
定分很多種,本論中說得很詳細。
但是光得定還不行,
第二要“三摩地圓滿”,這是進一步了,得到定的圓滿。
如何是圓滿?這部經典裡都有。
所以你們在家出家要學佛,不管顯教密宗,
各種法門的修持原理,這一本經典裡都有了(瑜伽師地論)。
第三是“三摩地自在”,定境界達到了圓滿,就會具足了六種神通。
但是三摩地境界自在了沒有?沒有,因為那是最高境界。
也就是說,要進入出世間定,就可以進入出世間定;
要入世間定,就可以入世間定。
換句話說,禪、淨、密,無一法不通,任何的境界都能夠“三摩地自在”。
像你們現在在十一樓打坐,自在不自在啊?
當然不自在,自己坐在這裡,說腿酸了叫它不酸,
辦不到,所以很不自在,因為做不了主。
所以真正的自在,拿現在世間法來講,除非成了佛,才能真自在。

“此中最初有二十種得三摩地所對治法,能令不得勝三摩地。”
這是玄奘法師的翻譯,非常忠實,文章都是倒裝的句子。
這句話是說,不能入三摩地有二十種對治方法。
為什麼你不能入定呢?
心有病,有煩惱,醫治這個煩惱病的方法,叫做對治法。
這二十種方法,如果搞不清楚,或搞反了,就永遠不能得到好的定境界。
念佛也好,打坐也好,都不能入定。
“不得勝”,就是不能得到最好的定境,所以要先認識清楚。
“何等二十”,哪二十種啊?

“一有不樂斷同梵行者為伴過失。”
你看,一個人想修行成道多難啊!
一看條件,第一就是修行同伴或同住的道友最難,尤其是出家眾僧伽。
在修道僧伽團體中有十個肯修行,
如果有一個不修行,這一個就妨礙大家了。
譬如我們這個團體,此時此地,這一秒鐘大家都很清淨,
如果有一個神經病的在這裡大吼大叫的話,
你們還清淨不清淨呢?當然不清淨了。
所以修行第一是道伴難。

與那些不喜歡斷除世間雜念、不樂意修梵行的人為伴,
是“為伴過失”,一種過失。
我要求清淨修行,可是他喜歡看小說,
他看到好看的時候,“啪”一下,“哎呀!那個賈寶玉真妙。”
這時你正好在打坐,坐到無念,或者你正在專心參話頭的時候,
給他一拍,正好你也看過《紅樓夢》,
接著也想到賈寶玉,就這樣妨礙了自己的修持。
這是人事上的過失,不是犯戒律。


“二伴雖有德,然能宣說修定方便師有過失,謂顛倒說修定方便。”
同伴的師兄弟,都有修行的好德性,
結果碰到教人的師父沒有修定的方便方法,
也沒有智慧,這老師指導得不對。

你們在座的諸位,辭親出家,都是為了求道而出家,
結果到現在家是出了,但沒有入到法王家。
為什麼?也許是同伴不合適的過失,也許是師父有顛倒的過失,
所以沒有明師指導是很麻煩的。


“三師雖有德,然於所說修定方便,
其能聽者欲樂羸劣,心散亂故,不能領受過失。”

有好同伴,明師也碰上了,但是老師給你說的修行修定的方法,
你聽不進去,因為福德智慧不足,接受不了。
“欲樂羸劣”就是不樂意,想求道的慾望心沒有。
儘管是出家修行,或在家學佛,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聽到有人講經時,每講必到,每到必困。
有時雖然聽了,但其心羸劣,沒有力量,聽了一輩子的經也沒有用。

永明壽禪師讀《法華經》時,
一群羊都跪著來聽,但它們還是羊。
以前大陸上有位法師一上堂講經,牛就來堂邊一跪,
經講完,它就醒了,走了,但它還是牛。
這些話不是罵人,是要自己反省,你儘管學佛修行,
但依然在散亂昏沉中,
這樣不但沒有成就智慧,也沒有成就功德,沒得用。

所以你有了好的同伴,也有明師指導修定的方法,
你又真能接受,真能依此而修才有用,
如果是羸劣之心則無用,道心要如男女談戀愛一樣,
硬要有把對方追到的決心,要這個樣子才能修行。
也就是你要我修我也修,不要我修我也要修,
這個心堅定了,可以談修行了。
如果每天心都在散亂中,當然不能得定。
就算得了定也不過是世間成就,沒有超出世間,這個大家要知道。


四其能聽者雖有樂欲,屬耳而聽,
然暗鈍故,覺慧劣故,不能領受過失。”

第四種毛病是雖有同伴、有明師、也有道心,天天想修道,
恨不得明天就大徹大悟,後天就在虛空放光動地。
雖有這個祈求,但是“屬耳而聽”,只是耳朵聽而已,
沒有融會於心,右耳聽進來,左耳出去了,沒有真聽進去。
問你這句話出於哪本經上,記得嗎?“哎呦!我忘了,老師對不起。”

為什麼只是耳聽,而心裡不能領受呢?
因為你的智慧暗鈍,不明利,覺性的智慧、智能不夠,也是福德不夠。
拜佛不肯拜,唸經也不肯念,認為這是小法,自認為是修大法的。
所以上殿、過堂都不願學,一點小善也不肯做,看不起小法,說自己是讀書人。
小善都不能做,何況大善呢?這就是心暗鈍,“覺慧劣故”。
因此耳朵聽進去了,心不能領受。
如果是利根智慧的,聽到善知識說法或看到經中一句話,
汗毛就豎立起來了,所以一看經就開悟了,那是利根。

學佛那麼久,佛學院也上過了,自己要反省,為什麼自己智慧會暗鈍呢?
由於福德不足之故。為什麼福德不足呢?
因為一點善行都沒有,起心動念處處都犯過。
這是彌勒菩薩罵你們的,不是我罵的,不要把帳記到我頭上,
光說老師會罵人,我從來沒有罵過人啊!


“五雖有智德,然是愛行,多求利養恭敬過失。”看吧!
一些研究世間法心理行為的同學,你們聽了佛經有什麼好處啊?
你們將來當了領導,當了主管,
管理大眾時,就可以發現,有些人也有智慧聰明。
“智德”是講智慧之德,智慧很高,但智慧高的人慾望就大。
“愛行”就是喜歡追求利養恭敬,看看哪裡有好吃的、好穿的,多賺兩個錢吧!
貪圖名聞利養,很可怕,與貪圖恭敬一樣可怕。
又要人家看得起我,心想“格老子,你看不起我,我還看不起你呢”。
你們有沒有這個心理啊?(同學答:有。)那就有救了。
不要說我們人,你看即使狗、貓這些動物,都有這個心理,
你踢它一腳,它就叫,對你也起了敵意,生氣了。
如果你逗它一下,它對你就友善,因為它要人愛它,就是恭敬它。

所以我們要檢查自己。什麼叫恭敬呢?
就是希望人家重視自己,大家叫這個是“自尊心”。
哪裡需要什麼自尊心?我們需要的是謙虛的心,
連“我”都空了,看得起我或看不起我都一樣,
還要人家看得起才修行嗎?
如果看不起你,你就自尊心受傷害,不修行了,
那你就是混蛋,還學什麼佛?這就是犯了貪求恭敬的毛病。
有些人說自己不貪求利養,也不貪求恭敬,
但有位居士來,對你恭敬頂禮,你表面上說不要客氣,
心裡還是舒服得很,像冰淇淋吃到肚子裡,蠻涼快的呀!
有這麼一點心理念頭就完了。
所以有些人智慧不錯,講也會講,想也會想,
也有一點所得,“然是愛行,多求利養恭敬”,
因此絶對不能得定,因為有這個過失。


“六多分憂愁,難養難滿,不知喜足過失。”
有些天生內向的人,多愁善感,不能說他不對,如果問他:
“你在大乘學舍有吃、有住、一切方便,哪樣不好?”
他說:“好是好,不曉得下學期還辦不辦。”
他明天在床上爬不爬得起來還不知道,
他還愁到明年去了,這就是“多分憂愁”。
嫌大乘學舍的素菜營養不夠,明天加了營養,
又說維他命C好像少一點,很難養。“難滿”,
認為功課太多,好像電視沒辦法看,反正永遠不滿足。

你們經典都會看,對不對?但是你們眼睛沒有我的眼睛深入,
你們帶了八隻眼睛也看不進去,懂了嗎?
所以我們看到這些經典是冷汗直流,
自己都不好意思,感覺自己每一條毛病都犯了。
你們自己看看,沒有一個字不是打我們的。
我們是怎麼學佛的啊?沒有一樣德行夠的,對不對?
“多分憂愁,難養難滿”,頭陀行要滿足,是知足常樂,
“不知喜足”是不滿於現實,不安於現實,由於這個過失,因此不能得定。


“七即由如是增上力故,多諸事務過失。”
由於上面的這些心理行為不對,心中愈想愈不對,
本來這裡還馬馬虎虎可以住,後來越看越不對,
都不合我的意思,這個環境不好,還是到山上找個茅棚吧!
再不然找個圖書館吧!想像另一個地方都比這裡好,
“此山看到那山高,到了那山又心焦”,
人是永遠不會滿足的。
所以“增上力故”,自己錯誤的觀念愈困愈厲害,
因此修行的時間少,想世間事情的時間多。
本來自己一個人住茅棚,衣服自己洗,
自己煮飯自己吃,已經夠累了。
到了這裡有洗衣機,不必自己洗了,但是這洗衣機好像不太好,
好像有新牌子的,打電話問問看,問不到,再問別人,
如此這般,增加了很多事務,事務越來越多,心裡不能平靜,所以不能定。


“八雖無此失,然有懈怠懶惰故,棄捨加行過失。”
雖然沒有上面七條過失,但是人有一個天生的毛病,就是懈怠懶惰。
懈怠與懶惰不大相同,懶惰是身懶惰,貪吃貪睡,懶得動,
叫他做點事都不幹的,做起來有氣無力。
懈怠是馬虎,做事情馬馬虎虎的。
說每天念個經吧、打個坐吧,唸經也馬馬虎虎,心裡頭很急,
想趕快唸過去,然後想自己空閒時間多一點,實際上這是懈怠的心理。
你說人生留了很多空閒時間幹什麼?
就是坐在那裡呆想,呆想的果報是智慧越來越暗鈍,
他生來世的果報變成呆頭鵝、豬啊!
你不要認為豬吃飽了坐在那裡沒有思想,
它也有思想,也有境界,是昏沉睡覺的境界。

因“懈怠懶惰”捨棄了加行,何謂加行?加行就是加工廠的加工。
我們所有修行方法都只是加行而已,為什麼要拜佛唸經修定?
因為這些是加行,把無始劫來那些壞的習氣,
拿這個加行的法門,把他們磨掉,這是廣義的加行。

狹義的加行就是四加行:煖、頂、忍、世第一法。
煖是靜坐達到密宗所講的拙火發起,氣脈通了,渾身得煖,得三昧真火之力。
頂是氣脈打通了。忍是妄念自然切斷了,這個樣子只不過是世第一法。
包括顯教、密宗,一切氣脈工夫,都不過是四加行的修持。
達到了世間第一等,然後才可以修出世法。

所以不可以“懈怠懶惰”,應該精勤地修四加行。
四加行是大原則,
念佛也可以念到四加行成就,修止觀、數息,都是一樣。
可是一般人修持不會幹的,因為懶惰。
自己原諒自己就是懈怠,原諒以後又很後悔,覺得自己沒有出息。
但過了幾分鐘,又找出許多理由來支持自己的沒出息,覺得是很對的。
人就是那麼搞,所以修行永遠不能成就。


“九雖無此失,然有為他種種障礙生起過失。”
假定沒有上面這些過錯,但是有時候為了外界的事而障礙自己。
所以我說“好貓管七家”,
家裡的好貓,捉了家裡的老鼠,也跑去捉別人家裡的老鼠。
別人的事與他雖不相干,他也亂在心裡,熱心得讓人討厭。
世界上這種人多得是,“為他”這個“他”,不只是為別人的事,
是為外面不相干的事瞎忙,忙得一塌糊塗,障礙了自己,生起了一切過失。


“十雖無此失,然有於寒熱等苦,不能堪忍過失。”
修行菩薩道,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
到了太冷的地方,沒有電爐、暖氣、不好打坐;
太熱的地方,沒有冷氣也不能打坐。
這裡風水不好,那裡濕氣太重,又怕冷,又怕熱,
沒有頭陀行的堅忍不拔的心理不能修定。
如果說要環境好才來修定,把釋迦牟尼佛那個座位讓給你好不好?
你真到了那裡,恐怕也坐不住,你定不了的。
電燈開亮一點,嫌燈光太強;關暗時,嫌不夠亮。
反正人都有種種毛病,就是不能堪忍之過失。


“十一雖無此失,然有慢恚過故,不能領受教誨過失。”
雖然沒有這種錯誤,但有我慢,憍慢。
恚是脾氣特別大,不是瞋心;瞋心是真動氣就殺人,那是真瞋心。
你們哪裡有瞋心?比你們脾氣大的就把你們嚇住了,
你只是恚心,氣大,毛病大,看不慣氣就來了。
實際上是肝病,肝火旺。
因為有慢心、恚心,不能接受別人好的教誨,故而不能得定。


“十二雖無此失,然有於教,顛倒思維過失。”
思想不清明,對教理搞不清楚,解釋不對,顛倒思維。
同樣地看佛經、學佛學,認為他講的不對,
自己有新的思想叫做新潮派,
跟著時代潮流走,就被沖得迷失了自己了。
所以我一生從不跟著時代潮流走,
結果現在我的舊東西反而變成最吃香了。
何以能如此呢?因為我不肯跟著潮流走,潮流滾來滾去,
我站在這裡不動,
他又滾回來了。所以信而好古,老老實實去修行。


“十三雖無此失,然於所受教有忘念過失。”
聽了就忘掉了,這有什麼用啊?這是“忘念過失”,有則要改。
你說腦袋是父母給我的,本來就不太好呀!
老實說吧,沒有什麼腦袋好不好的,是肯用心與不肯用心之故。
你把我這句話仔細研究,聰明的人一聽就會,就記住了,
我笨,我多念一百遍,也成功了。所以“勤能補拙”這四個字要記住。


“十四雖無此失,然有在家出家雜住過失。”
像我們這個樓上一樣,在家、出家住在一起,
有時候想想,自己的頭髮剃了實在可惜,看別人留了頭髮蠻漂亮的。
這是“在家出家雜住”的過失,實際上還不是形相上的,
而是心的原故,這個過失最嚴重。


“十五雖無此失,然有受用五失相應臥具過失,
五失相應臥具應知,如聲聞地當說。”

這是說,嫌打坐墊子不好,棉花不夠厚,枕頭睡得不舒服,
被子不好,這衣服穿來打坐不方便等這些毛病,是與臥具有關的五種過失。
這裡先不講,將來講到聲聞地中有關出家人、真正修行的人時,我再講。


“十六雖無此失,然於遠離處,不守護諸根故,有不正尋思過失。”
雖然沒有這些過失,但應該與世間隔離,應該遠遠地放下世間那些事情,
結果沒有真正放下。
“不守護諸根”,六根沒有守戒,喜歡看電視,眼睛貪圖世間色相;
耳根沒有守護,喜歡聽音樂,喜歡聽笑話,
心裡一面念佛,一面想黃色的雜念,這時你頭上的光就變黑了。
明眼人看得清清楚楚,這都是不守護根門,
尤其意根之根門,因為妄想煩惱太多。


“十七雖無此失,然由食不平等故,有身沉重,無所堪能過失。”
貪吃、而且亂吃,或肚子餓了的時候又不吃,熬出胃病來了,也是犯戒的。
看到素菜新鮮好吃,香菇多,多夾兩口吃,
結果腸胃吃壞了,妨礙了修定,所以飲食調節第一難。
吃壞了,飲食不平等,“身沉重”,打起坐來不舒服,
這裡發酸,那裡發脹發麻,因為腸胃裡不乾淨,種種毛病就來了。
再不然上打嗝下放屁,腸胃不通的打嗝與氣脈打通的聲音是不同的。


“十八雖無此失,然性多睡眠,有多睡眠隨煩惱現行過失。”
貪睡,愛昏沉,睡多了容易起隨煩惱。
隨煩惱:忿,恨,覆,惱,嫉,慳,誑,諂,
害,憍,無慚,無愧,掉舉,散亂,
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不正知。
譬如睡多了容易漏丹,容易做夢,種種毛病都來了。
多睡傷氣,氣不容易通;
坐久了容易傷肉,不是指打坐,是椅子上坐久了;
走路走久了不休息,容易傷筋。
我們這個四大的身體太難弄了,要四大調和了才能得定。
你以為學佛成道這個學問是簡單的嗎?
光是跑到廟子三皈依,你就皈依了嗎?
哪有那麼簡單!要研究學理才知道,這些學問《瑜伽師地論》裡都有了。


“十九雖無此失,然不先修行奢摩他品故(奢摩他:定),
於內心寂止遠離中,有不欣樂過失。”

雖沒有這些過失,但先不好好打坐修定,沒有得止,
內心的心念都不能止,不能繫心一緣,所以內心不能清淨寂滅,
內心不能得止,對於打坐修定不喜歡,看書還喜歡。
為什麼?因為你的業習果報,是由於無始以來散亂心重,愛看書是散亂心重。
有些人看書看不進去,一看就昏頭,那是昏沉習氣重。
如果看書也不討厭,也不喜歡,不過看書時不是昏沉就是呆呆的,
一天沒事做,坐在那裡發呆,那是多生累劫無記業重,所以墮在無記果報裡。
問他在想什麼?他說沒有想,落在無記業裡。
要注意的是,無記業久了,他生來世的果報變豬差不多。


“二十雖無此失,然不先修行毗鉢舍那品故(毗鉢舍那:觀),
於增上慧法毗鉢舍那如實觀中,有不欣樂過失。”

因為開始對於修止觀的方法不清楚,所以慧始終發不起來,
修止觀修成了也不算三摩地,三摩地是得正定。
像你們白骨觀也觀不起來是不是?修觀修好了,慧力才發得起來。
白骨觀都觀不起來,你們習氣多暗鈍啊!
就要多念佛,多唸咒子,多求懺悔,知道嗎?
不要灰心,勤能補拙,我一年觀不起來,
二十年一定把它觀起來,大丈夫學佛就要下這個決心。
這二十條是過失,因為犯了這些過失,所以修行不能得定。


“如是二十法,是奢摩他毗鉢舍那品,證得心一境性之所對治。”
這二十條講起來多可怕啊!我們沒有一樣是對的,
就像一個人全身是病,怎麼醫呢?
他說不要緊,放心,有一個辦法,就是“心一境性”,
一念專一,這二十種病都可以去掉。
念佛真唸到一心不亂,止觀雙修之間真能達到
“心一境性”,這二十種毛病都可以消除了。

整理自《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