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3種頭腦論述

2022112712:30
相關圖片人类有三个大脑?
——有趣的Triune Brain假说


人類的3種頭腦論述

前言:
大腦支配著人的生命活動,是一切思維活動的物質基礎 。
伴隨著人類的進化,人類的大腦也始終在變化著。
我將在專欄內寫一個《大腦進化論》專題,
介紹人類大腦的進化史和比較各個物種的大腦結構。
希望通過這種方法,來探討人類大腦成為思維源泉的結構基礎。
本文為第一篇,介紹Triune Brain假說。

1.什麼是Triune Brain假說?

三位一體的大腦”(triune brain)假說是Paul MacLean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提出的理論(圖 1)。
此理論根據在進化史上出現的先後順序,將人類大腦分成
“爬行動物腦”(Reptilian brain)、
“古哺乳動物腦”(paleomammalian brain)
和“新哺乳動物腦”(neomammalian brain)三大部分(圖 2)。
每個“腦”通過神經纖維與其他兩者相連,
但各自作為相對獨立的系統分別運行,各司其職。
他認為這三個腦的運行機制就像“三台互聯的生物電腦”,
各自擁有獨立的智慧、主體性、時空感與記憶。

 
 

圖 1. “三位一體的大腦”假說簡圖【1】

 

圖 2. 漫畫“三個大腦”在進化史上出現的順序
及由對應的大腦結構控制主要高級行為的代表物種,
分別為:鱷魚、老鼠、猴子和海豚【2】。

 

“爬行動物腦”是最先出現的腦結構。
它由腦幹(延髓、腦橋、中腦)、小腦和
最古老的基底核(蒼白球與嗅球)組成(圖 3D)。
對於爬行動物來說,腦幹和小腦對物種的行為起著主要的控制作用。
這些腦結構調控維持個體生命的一系列重要生理功能,
包括:心跳、呼吸、睡眠和覺醒等等。
在腦幹和小腦的操控下,人與蛇、蜥蜴有著相同的本能行為模式:
死板、偏執、衝動、貪婪、屈服、多疑妄想等等。

“古哺乳動物腦”,又稱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
是指由古皮層、舊皮層演化成的大腦組織
以及和這些組織有密切聯繫的神經結構和核團的總稱,
與大部分尤其是進化早期的哺乳動物大腦類似。
邊緣系統的重要組成包括:
海馬、海馬旁回及內嗅區、齒狀回、扣帶回、乳頭體以及杏仁核(圖 3C)。
上述結構通過Papez環路相互聯繫,並與其他腦結構
(新皮層、丘腦、腦幹)有廣泛聯繫,
所以邊緣系統的作用是使中腦、間腦和新皮層結構之間發生資訊交換。
邊緣系統參與調解本能和情感行為,
其主要的作用是維持自身生存和物種延續。
其中,杏仁核負責創造情緒並產生與之相關的記憶,
海馬結構能將我們的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

圖 3. 三位一體的大腦的結構示意圖【3】

 

 

新哺乳動物腦”,又稱新皮層(Neocortex),
按細胞與纖維排列情況,自皮層表面到髓質大致可分為六層。
新皮層首次出現於靈長類動物的大腦。
人類大腦中,新皮層佔據了整個腦容量的三分之二,
分為左右兩個半球,就是為人們所熟知的左右腦(圖 3B)。
左側的腦皮層控制著身體的右側,右側的腦皮層控制著身體的左側。
並且,右腦更多地決定了人的空間感、抽象思維、音樂感與藝術性,
而左腦則更多控制著人的線性邏輯,理性思考與言語能力。
特別重要的是其中的額葉前端,它是我們大腦中的“總司令”,
不但控制著我們一系列的高級認知功能,還能抑制一些低級中樞
(比如,“爬行動物腦”)的活動,防止我們做出一些不恰當的行為。

Paul D. MacLean - Wikipedia

2.該假說的現狀及其意義

Paul MacLean是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這個假說,
當時借鑒了的是二十世紀早期的一系列研究結果。
隨著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一系列新的神經解剖學技術興起之後,
這一假設便不再受到大多數比較神經科學家的支持。
因為,新的發現改進了MacLean假說所依據的的很多傳統解剖學思想【4】。
例如,基底神經節(“爬行動物腦”內的結構之一)
在爬行動物和鳥類的前腦中所占的比率比之前預期的要小得多,
並且也存在於比爬行類還要低等的魚類和兩栖類腦中。
還有研究表明,新皮層很久之前便存在於早期的哺乳動物腦中。
並且,儘管鳥類、爬行類等非哺乳動物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新皮層,
但是它們大腦皮層中的一些部分與哺乳動物新皮層是同源的。
這些結構同樣也控制著類似的認知功能,
如感知、學習和記憶、決策、運動控制、抽象思維等等。

從現在的角度看,“三個大腦”假說
是比較神經科學領域中一個過度簡單化的模型【5】。
但是也正是由於其簡單明瞭和形象生動,這個假說一直吸引著公眾們的興趣。
雖然從純科學的角度上說,它有一些不準確的地方,
但它仍然是離真相最接近的幾個近似之一:“新皮層”控制著認知功能,
包括語言理解、學習和記憶、推理和計畫等等;
“邊緣腦”關係著社交、互惠和育兒等從早期哺乳動物就開始具備的行為;
“爬行動物腦”則與保護領土、儀式化和其他類似的爬行動物行為相關。

平心而論,個人還是很喜歡這個假說的。
Paul MacLean高屋建瓴的站在生物進化的角度上
對人類的大腦結構進行了起源上的考證,
並且生動地歸納了人類特定行為與特定腦結構之間的聯繫。
這促進了人們以更廣大的視野來看待大腦的結構和功能,
以及兩者之間的關係。同樣也催生了對大腦功能機制的一些新的思考。
在此之前,很多研究者認為新皮層作為人腦的最高級結構,
掌控著其他的低端腦結構。Paul MacLean修正了這一說法,
指出控制情感的邊緣系統(這個名詞也是由他首次提出的),
雖然生理上位於新皮層之下,
但在很多時候能夠干擾甚至阻止新皮層控制的高級認知功能的實現。

 

参考资料:

1. Paul MacLean's triune brain hypothesis

2. The Reptilian Brain and Beyond

3. John Medina (2008). Brain Rules: 12 Principles for Surviving and Thriving at Work, Home, and School. Pear Press.

4. Triune brain - Wikipedia

5. Smith, CU (2010). "The triune brain in antiquity: Plato, Aristotle, Erasistratus".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the Neurosciences. 19 (1):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