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想的要領總輯9-9 ─《瑜伽師地論講座》

2018102208:30
觀想的要領總輯-南懷瑾大師




9-9 ※《瑜伽師地論講座》※
  



“殷重作意者。謂不慢緩加行方便。
此中由勝解思擇作意故。淨修智見。
由寂靜作意故。生長輕安。”(十一卷)———《瑜伽師地論》332頁,
還是講修定,做功夫,修定的方面。
上次講到“具分修”,止觀雙修。
止觀是定慧的因,定慧是止觀的果。上次講到“二分雙修,無間作意。
  “殷重作意者,謂不慢緩加行方便,此中由勝解思擇作意故,
淨修智見,由寂靜作意故,生長(zhang)輕安。
(由一分具分修作意故。於諸蓋中。心得解脫。
由無間殷重作意故。於諸結中。心得解脫。)”
  “殷重作意”就是我們修行要非常鄭重。。
第一就是上次給你們解釋的,但還沒有詳細解釋的
“有分別影像作意,”與“無分別影像作意,”這是基本的。
上次我們講到影像作意,大家修念佛。。
比如觀佛像,觀阿彌陀佛佛像,應該怎麼觀起來?
你們觀不觀的起來?。。。全體都觀不起來?
我不相信,有很多人觀得起來的。
觀不起來的舉手,我看有多少,搞清楚一點。
(同學舉手)哦,沒有多少嘛,其他是都觀起來了。
因為你們對“影像作意” 沒有搞清楚,經典上都告訴你了。
比如這個佛像你看了沒有?看了。
你不看它的時候,這個影像有沒有?影像有嘛,影像作意。
第一步先要把這個影像留著,
你不管它是泥塑的、木雕的、畫的,假想的,都可以。
  你們為什麼觀不起來佛像呢?
一觀佛像的時候,就想到那個阿彌陀佛是活的,
如我們肉身一樣,站在那裡,最好是抱著我們,
還會講話呢,摸摸你的頭呢,對不對?所以觀不起來。
你想你的爸爸媽媽不是活的身體嗎,你現在隔得遠了,
媽媽不在你身邊,你想媽媽也是那樣活著抱你、
罵你、打你,做不做的到啊?做不到。
現在想爸爸媽媽、兄弟姐妹,
乃至你們在家的想你的情人,是不是只有一個影像啊?
對不對?把這個影像轉過來,世間法的影像擺掉,
就是一個佛像,你不管是泥塑、木雕、畫像都可以,
把這個影像留住,這是意識境界。
當你打起坐來,意識境界這個影像,這不是第六意識的境界,
是獨影意識的境界出現了,懂不懂?你們學過唯識嗎?
獨影意識境界的影像出現了,出現了就是留住這個影像,
也不管它是在外、在內、在上、在下,都不管,影像留的住。
  止住這個影像的時候,等於一個畫家構想一幅畫面,
根本在幻想中,但是他有這個影像。影像留住了,
這個畫家想那個東西,自己都忘了;
一個詩人想一首詩,“雲淡風清晴無天。。。”
頭在搖啊,人都到了那個“雲淡風清”中了,就進人那個幻想境。
把這個影像永遠留住,心念得止,慢慢第六意識止了,
止了以後,止止止止——等到意識清明了,自然身心兩個會配合的。
白骨觀也是這樣,念阿彌陀佛也是這樣,什麼都是這樣。
  懂了沒有?你們試試看,影像作意,行不行?一用心就不行,很自然的。
(師問某)哎,你想過女朋友沒有?
有啊,那個影像一想就來了,對不對?
根本不用力的,對不對?
你想過爸爸媽媽沒有?對啊,那個影像就出來了嘛。
如果爸爸媽今天不舒服,你曉得了,
你那個影像始終留著(一直擔心),對不對?
這是影像作意,懂了沒有?都會了沒有?試試看。
不要瞪起眼睛看我,我沒得影像。
會了,這下到十一樓,修不好要打香板的哦。
  所以觀佛像眉間白毫光也可以,觀這個光。
哪個曉得我的那個“法寶”在哪裡?大球、小球。
知道嗎?小球放在哪裡了?快,兩個手捧上來。
那麼眉間白毫光影像作意,這個一止,妄念有沒有呢?有,不相干。
那麼,禅宗的夾山禅師有兩句話:“龍銜海珠,游魚不顧”啊,懂了吧?
影像作意,止在這裡。那個妄念,思想有沒有?
有,那是游魚,不顧,始終一個(影像作意)。
懂了嗎?大家笑的肩膀直抖,是肩膀抖,還是影像作意發抖啊?
會不會?會了啊,你不會我也當你會好了,不然我很傷心。
  這個影像作意有了,那麼你們跟著就要有問題了,
為什麼不問我問題啊,你們想想看,有沒有什麼問題。
所以你們問問題都不能問,佛經裡這些佛弟子們問了那麼多問題。
所以會問還是不錯的,問都不能問,
怎麼學麼?學問學問,要學要問啊。
你看,老師我請問:這種神經病的,
進入那種精神狀況的境界(與這)有什麼兩樣?
那種精神病境界:“哎呀,我看到鬼了。。
你看,就在前面。。哎喲,我怕死了,哎喲。。。”
同這個有什麼兩樣?是不是一樣?(有答,不一樣。)
怎麼不一樣?(答:。。。神經病是潛意識做祟,下意識產生的幻想。)
那麼影像作意呢?(答:影像作意完全是心念,
不含半點雜念邪念的,而且是由佛像產生的,所以不一樣。)
“雲淡風清晴無天”,“淨無天”,差不多,你沒有講清楚。
簡單明了:一個是做得了主的,我要造作的;
一個是被動的,他不曉得,莫名其妙,
自己不曉得這個就是自己搗鬼了,就是這一點。
等於是:一個是瞪眼上當;
一個是閉起眼睛在做夢,莫名其妙的,被它所動的。
懂了嗎?是這個道理。
我給你講的下個結論:“雲淡風清淨無天”,差不多。
  比如你們現在修光明點,眉間白毫光點,我給你們留個影像作意。
如修密宗的方法,密宗黃教,紅教、白教、花教都一樣,
黑教叫笨教,四川人叫烏教。所以四川人罵人啊:
你這個人烏教,烏教就是很糟糕了,邪門左道。
都用這個(師示水晶球),大的水晶球,還有個小的。
你們現在注意看,你們都看到反光的亮點吧,
看清楚啊,這點反光的亮點閉著眼睛看現在有沒有?
對,影像有,這就是影像作意,就定在這一點明點上也可以。
等於阿彌陀佛眉間白毫光相。
永遠在光明中,乃至比丘在睡眠的時候,依據戒律,這個亮點在心中。
  此亮光非真非假,緣起性空,明點。
心越細明點越小,心粗明點就大。我現在不用手端著,
哎!我就把手當成龍的爪吧,五龍捧珠。
心粗的時候,這個明點觀大點,心細的時候,
觀明點越來越小,然後忘我忘身,這就是影像作意。
現在你們試試看,這點明點有沒有?
不管是在頭頂、在額上、在心中、在身外都隨便,有沒有?
影像有沒有?影像,就是這個影像,不求實際。
容易吧,有了,那就行了。
一用力就不行,你第六意識太作意,就不是影像,懂了嗎?
太放鬆了,沒得影像。影像作意,第一步開始修。
把這一點止住了,“龍銜海珠,游魚不顧”啊,
久久自然心念止,得奢摩他,懂了沒有?
都懂了?好了,這叫做“無分別影像作意”,
這個明點用不著去分別,亮光,
管它是什麼亮光,我曉得是影像,對不對?
  怎麼叫“有分別影像作意”呢?
比如修淨土宗的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那麼你的分別影像就來了:
阿彌陀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西方極樂世界有八葉蓮花,
七寶行樹等等等等,都加上了許多的觀想,然後,心裡還參:
“念佛是誰啊?”“誰是我啊?”“所念的是什麼?”“能念的是什麼?”
然後又有“一念萬年,萬年一念。”“念即不念,不念即念。”等等,
那些都來了,這就叫做“有分別影像作意”,懂嗎?
所以禅宗參話頭,“念佛著是誰?”“誰?”,“我是誰?”,
“吃飯的是誰?”“走路的是誰?”都是“有分別影像作意”。
懂了吧?我這樣解釋你懂不懂?
不是說你們不高明啊,是我明不高啊,講的不清楚啊。
  所以“有分別影像作意”和“無分別影像作意”,包括一切修法。
比如說念咒子,嗡嘛呢叭咪吽。。南無吧啦爺爺。。爸爸。。
都一樣,即你無法注解的就是“無分別影像作意”。有分別影像作意呢?
比如心經“揭(jie)谛揭(jie)谛”,這是現在普通念,
真的照梵文音念是“揭(ga)谛揭(ga)谛,
婆羅揭(ga)谛,婆羅僧揭(ga)谛,菩提(da)娑诃(ha)”.
我們現在念“揭谛揭谛,婆羅揭谛,婆羅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什麼意思你們知道嗎?(有答:。。。)他能解釋的。
“揭谛揭谛”就是“自度自度”,“婆羅僧揭谛”就是“度一切眾生”,
“菩提娑婆诃”,快快的覺悟,
娑诃是快、快、快,
就是很快的成就,快快的覺悟,般若成就到彼岸。
那麼你懂了這個咒語的解釋,這個咒語就變成了“有分別影像作意”。
所以密咒多半不給你解釋,因為人一“有分別影像作意“,
你來了:“揭谛揭谛,婆羅揭谛,婆羅僧揭谛。。。”
哎喲,快快自度。。我不曉得幾時度得起來啊。。
我這樣念不曉得誠不誠懇啊,好象我沒有專一哎。。
糟糕,我再念一遍。。“揭谛揭谛,婆羅揭谛”。。
哎喲,揭(jie)谛好啊還是揭(ga)谛好啊?
(眾笑)然後啊,(jie)谛(ga)谛,(ga)谛(jie)谛,
兩個就在那裡打了半天仗。“有分別影像作意”變成散亂心了。
所以一切咒語不告訴你解釋的原因(是這個)。
咒就是叫你念,念的時候,你沒有辦法解釋了,
一念清淨,“無分別影像作意”可以得止。
  由此法門即可了解百千萬億法門,一概通透,懂了沒有?
那麼有些人說:我上座一念清靜,萬事不管。
你不管啊?你兩腿酸了你就要管,
兩個腿麻了你就要管,這個時候是什麼?有分別。
那麼你說,我假使把這一點亮光明點定住了,光明點定住了,腿麻不麻呢?
照麻不誤,那麼照麻的時候,照酸的時候,
背上照難過的時候,我這個明點在,這算不算修止呢?
算修止。那麻的是什麼呢?那是受陰。
我這個明點在的是想陰,意識清淨,這一念不動。
受陰跟想陰是兩回事,懂了吧?
所以,你身體上的血液還在流動,呼吸還在往來是行陰,
明知自己的想陰在作意的就是識陰,五陰俱全。
慢慢等到得止以後,做觀,止觀雙運以後,
一路下去,得解脫以後,是五陰清淨,那個時候才說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若厄”,知道了嗎?修持之路是如此。
  懂了嗎?只此一回,第二遍我不會再說了。
你們也沒有拿供養,也沒有哄我一下:
老師好,老師早都沒有叫,我隨便就傳了,劃不來。(大家笑)
希望從此一路,好好修去。那麼,
“有分別影像作意”“無分別影像作意”,都懂了啊?
比如修止觀,數息、止息、隨息,你說這個是“有分別影像作意,”
(還是)“無分別影像作意”的法門?(答:有分別。)
對了。“有分別影像作意”易學而難成;
“無分別影像作意”的修法,難學而易成。都了解了。
  “殷重作意”, “殷重”就是很尊重這個事情。
  “謂不慢緩加行方便。”這告訴我們用功的時候,你不要著急。
不要上來就想得定,就想證果,然後就象證到一個蘋果一樣的大,
美國蘋果一樣的好,好大好大的一個果,然後完了——求急。
所以佛說,用功像彈琴一樣,你把琴弦上的太緊了,“嘣”斷了;
太鬆了,彈起來沒有聲音。
佛拿彈琴來比喻,叫弟子們用功不快不慢,不求急進也不怕遲。
你說:哎呀,人家七天開悟!我來個七十年開悟好不好?
開悟了都一樣嘛,管他遲早呢,對不對?
所以不急,這就是烏龜跟兔子賽跑的故事,大家都知道。
要自己稱量自己的心性,不快不慢,修一切“加行”的方法。
加行的東西多了,比如今天身體不舒服,感冒了,
吃藥也是加行,運動出汗也是加行,修各種瑜伽術也是做加行。
就是說,你專門選一個法門修一種止觀的時候,
其他幫助你修定的都是屬於加行,“謂不慢緩加行方便”,方法。
那麼,“加行方便”要怎麼樣修,得止怎麼樣修呢?
  “此中,”這個裡頭包含的,“由勝解思擇作意故,淨修智見。”
比如,你們打坐觀佛像,
並不是叫大家都觀這個明點啊,這是拿一個東西給你做樣子。
比如密宗的修法,觀佛像,我們這個佛像很有福氣,
胖胖的,像個發財的老板一樣,很好,又白又嫩又胖。
或者你找一個銅像,藏像,很莊嚴的,有亮光。
所以真正的修法,你單獨修的時候,
大眾修持的時候,為什麼前面擺個佛像?
假定你們自己有佛堂,回家單獨修,座位,打坐在這裡,
前面一個桌子,擺的距離,看你佛像有多高,
這個佛像剛剛對著眼睛,看清楚了,觀好。
開眼也好,閉眼也好,一定,影像留住,就觀這個影子。
乃至(全部)觀不起來,觀眉間一點,就是佛這裡的亮光。。
我沒得亮光,只好拿他來替代,就這麼一點亮光,眉間的光。
或者你觀佛的鼻間,或者觀胸口的萬字,
先不要下部觀,先做上部觀,這個道理將來再說。
慢慢地你把這個影像作意觀好。
然後,在此中,定住了這個境界,“勝解思擇作意”,
不是說不可以用思想,三藏十二部經教的道理,
在定境界中慢慢開發,有許多不懂的道理,
因為定久了,定久靜極就慧生,智慧開發了,懂了。
所以有許多人,一得定,一輩子沒有讀過書的,忽然會讀書作文。
很多出家人,比如八指頭陀,也沒有讀過書,
他的詩是第一,做的那麼好,是他定中的智慧開發了。
  “勝解”,因為“思擇”,思維修,作意來的。
這個時候,一邊在這個佛像的境界定住了,“淨修智見”,
正思維修,加上八正道,四念處,
都變成觀明點這一點,觀佛像這一點加行了。
乃至禅宗的話頭,禅宗的公案,乃至阿彌陀佛的佛號,
這個時候,你修某一個法的時候,
其他八萬三千九九九個法門都是它的加行。
當你修禅的時候,淨土、密宗一切一切法門都是它的加行。
等於我們這一堂人坐在這裡,
我在中間一坐,其他人都是附屬的,對不對?
你坐在中間,是不是別的人都好象幫忙你的?
陪你坐著,是不是?還是你陪他坐著?主觀立場不同。
所以一切法,皆是一切加行,這懂了吧?
  所以,修這個“淨修智見”故,那麼,“勝解”,
有許多平常經典道理理解不通的,理解通了。
“思擇作意”,正思維當中,就曉得自己怎麼樣修,這條路怎麼樣走。
所以,到這時候,學問越好經典越讀的多,智慧越開發,越快。
但是一個字,一本書都不會,一個字也沒有讀過,
智慧真開發了以後,什麼都懂,一通百通,定慧之力。
(有問:智慧開發是多生累劫以來讀過的,還是沒有讀過的?),
包括一切,一切不管你多生,前生、後生,來生都包括進來了,
這叫一切,三世因果都包括進來了。
來生事若不知,那還叫一切啊,那半切。
  “由寂靜作意故,生長(zhang)輕安。”
你假使觀想明點或者佛像,靜到了極點,這個時候,慢慢。。
當然你們現在沒有輕安,你們現在打坐啊,只有輕安相對的兩個字:
粗重,又粗又重。腿酸、腿麻,那個屁股坐在棉花墊上,
我的媽呀,好象石頭壓在上面一樣,身體也輕不起來,粗重。
那麼,慢慢慢慢忽然有一天,頭頂發生清涼,
或者,頭頂好象和尚剃了光頭,夏天,那個刀刮得光光的,
像那個西瓜皮一樣,發青,
然後拿一點溫水一冼,在風口一吹,那個涼快!
那個時候:“南越王不做矣。”
讓你當皇帝你都不想,就是那一剎那,那個清涼。
得止得定的人,晝夜都在那個境界中。
這還是一點點,這是輕安的粗相。頭頂發起輕安,一直到全身。
如果你說,我覺得很涼哎,裡頭如薄荷一樣,那是有病。
輕安的涼快是形容舒服清涼,你愣是覺得身體內部有股涼氣,傷風了。
懂了嗎?此中有差別,這就要智慧。傷風了,趕快要吃藥。
那麼清涼一來以後,頭頂先發起清涼的輕安容易退。
用功不對,或者上午這一堂坐的很好,得輕安,頭頂發清涼。
中午一看,豆腐,青菜,菠菜,好哎,油炸的,多吃了兩口,
飯也多吃了兩口,飲食吃壞了,
輕安變成了粗重,乃至頭發脹發悶,然後腸胃也鼓起來了。
下午打兩堂座,上面“呃——”,下面“噗——”
就來了,消化不良,輕安都變成粗重了。
所以飲食、衣服。。或者剛剛發輕安,清涼以後,身體也發暧:
哎,好,你看人家都感冒,都穿那麼多,你看我不怕。
然後再脫一件,或者不脫,坐在風口上吹一吹風,感冒了。
下午不但粗重,還加上鼻涕溜溜。那麼鼻涕一溜溜,又完了。
這一轉轉過來,不曉得一個月、兩個月、一禮拜、三天,不知道。
所以修行用功啊,同發財一樣,同世間事業一樣,同房子一樣,
建築起來,難啊,毀壞是一時的,什麼都要調整,這叫修行。
  “由寂靜作意故”,靜到了極點,可以得到“輕安”,
頭頂發清涼是輕安的前象哦,真正輕安到了,
也就是密宗道家所講的氣脈,
奇經八脈,三脈七輪了,一下通了,輕安。
整個的身體覺得像是一片樹葉子在虛空中飄,
一切都是輕靈的,沒有哪個地方不輕靈,不舒服。
輕而安,在磅秤上一稱啊,你要多重就多重,算不定變成二十幾斤了。
  “由一分具分修作意故。於諸蓋中。
心得解脫。由無間殷重作意故。於諸結中。心得解脫。
又由無間作意故。終不徒然而捨身命。
由殷重作意故。速證通慧。隨順作意者。謂由此故。
厭壞所緣。順斷煩惱。對治作意者。謂由此故。
正捨諸惑任持於斷。令諸煩惱遠離相續。順清淨作意者。謂由此故。
修六隨念。或復思惟隨一妙事。順觀察作意者。謂由此故。
觀諸煩惱斷與未斷。或復觀察自己所證。及先所觀諸法道理。”(十一卷)。。。
輕安是慢慢地生長出來的,一得了輕安以後,並不是修成功了,
這個時候的氣脈大部分就通了,但是還沒有到脈解心開的程度。
  “由一分具分修作意故。”“一分”或者“具分”,“一分”就是只修止,只打坐修定;“具分”還修觀,止觀雙運。懂了沒有?
  “於諸蓋中,心得解脫。”
因為打坐修定以後,貪嗔癡慢疑這些心理的壞毛病就轉過來了,沒有了。
看你們現在的行為,我經常觀察你們:
五蓋啊還加上兩層,五蓋重得很,盡管在修行,蓋是越來越蓋得重。
棉花蓋了以後,加上石灰蓋,石灰蓋了以後,現在再加上水泥蓋。
所以真做功夫到了這個時候,這五蓋都是考驗自己的,
你記住了,曉得自己有沒有。。不要走邪見的路,心就真的得解脫了。
比如,你看我們同學裡有許多人,非常聰明,
萬事都知道,因為太聰明了以後,有個什麼蓋呢?
疑蓋就重,“咚”聽到一個聲音:“什麼聲音啊?”
一邊要看老師,一邊(四處尋找聲音)太聰明了,疑蓋。
換句話,也不夠聰明,真聰明,坐在這裡如如不動,
一聽,“咚”,那是答錄機(的磁帶)該換了,什麼聲音就知道了。
定能生慧,那是慧聰。
普通的聰明就是這樣,眼睛咕噜噜東轉西轉,身體東湊西湊。
你看,很聰明的人疑蓋就越重,對不對?
世界上的笨人少懷疑人家,聰明人特別愛懷疑別人,
一天飯吃飽了,專門狗拿耗子多管閒事。
耗子就是老鼠,狗去抓老鼠,多管閒事。這個是疑蓋。
  越聰明人貪蓋也越重。說:我什麼都不看,我只要看書。
看書不是一貪啊?告訴你,看書也是一貪,我就恨死了自己的這一貪。
一天到黑躲在書蟲中,有時候氣起來想都把它丟掉!
但等到有人問:“我借這本書。”“哎,你不要給我弄壞了,看看就拿來啊。”
我就是對書捨不得,什麼都可以,書不能動。叫做“無藥難醫書史淫”啊。
所以宋朝的辛稼軒有兩句名作:“一生不負溪山債,百藥難治書史淫。”(原文)
寫不寫的出來?你們聽過的都會寫,沒聽過的就蓋住了,這是第六蓋。
“不負溪山債,”名山勝境都走過了,“百藥難治書史淫。”
愛讀書。這個瘾也是很頑固的,太過了,這個毛病去不掉,
我經常引用他的這兩句,非常有感慨。
看到書就愛,到現在看到有新書出來,就跟同行的同學說:
“哎,買一本,買一本。”“老師啊,這本書很貴。”
“哎,管它什麼價錢,買買。”就是這個。所以說,
貪嗔癡慢疑一切蓋,唯有得定,“心得解脫。”
  “由無間殷重作意故。”由於“無間殷重”,
行住坐臥都在修這個定,都在這個觀裡。。
哎,你們修定有時候越用功啊,越觀不起來,為什麼?
第六意識的明了意識把它加重了,影像跑掉了,放輕鬆,它就來了。
所以這個快慢要“不慢緩加行”,要你自己調整。
道家把這個東西叫做“火候”。等於師傅教你炒菜,
火候的老嫩,炒的鹹,炒的淡,那是你自己的本事,師傅沒有辦法教的。
所以,同樣是做菜,同樣的方法,同樣的材料,
每個人做出來的口味不同,就在這一點。
做功夫也是這樣,這個調整在於你自己。
所以,“無間”,行住坐臥都在這個定境界中
“由無間殷重作意故”——“於諸結中,心得解脫。”
真得了定,你心中的八十八種結使,貪嗔癡慢疑,這前五蓋在唯識中叫什麼?
(有答:五鈍使,根本煩惱。)對,根本煩惱。
那麼,加上哪五個後就變成結使了?(有答:見。)
對,邪見、邊見、身見等等,結使也叫見,見就是觀念,思想觀念。
習,習氣就是貪嗔癡慢疑。
所以,三界中的(這些見、習)合起來,就是八十八個結使,
或論九十九個結使,去了十個根本的,故只算八十八個。
那麼,心中要如何解開這些結呢?
無始以來我們的習氣就是個結,像一條繩子打的結。
所以修行求解脫,這個結永遠解不掉。
所以結使也翻譯成結習,習氣的習。
你看愛漂亮的人,我經常在街上看到,愛漂亮的小-姐,一邊走路,
一邊照櫥窗玻璃,領帶(正一正,師學做動作),愛漂亮愛美的結習。
結,碰到鏡子非照一下不可,
這是愛美的結,不是愛鏡子的結,這個觀念要搞清楚。


 



 



明天同一時間見~~

 
 
 
觀想的要領總輯─南懷瑾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