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想的要領總輯9-8 ─《南公懷瑾傳承准提法修持資料》

2018102108:30
觀想的要領總輯-南懷瑾大師


 

9-8※《南公懷瑾傳承准提法修持資料》※



  密宗的修持方法從觀想來,
觀想的道理在這次禅七中已說得很清楚了。
這次年輕同學們有報告,
證明很用功,都有心得,不過程度參差而已。
觀與想的理沒有完全搞清楚,
所以作功夫不上路,搞不清楚是因教理不通,要特別注意!
  觀不是用眼識去觀,是用心念來觀,
以唯識道理來講,是妙觀察智(想蘊)呈現的道理來觀。
為什麼說呈現?若妙觀察智完全達到了,就是佛境界了。
換句話說,觀是觀察的觀,想是思想的想。
(注:按梵文正譯,觀想者,殊勝的見地也。)

唯識五遍行:作意、觸、受、想、思。
觸與受不同,普通經教上稱覺受。
密宗法本上用覺受是感覺的覺,也包括了一小部分的知覺。
受,完全是感受,包括了生理的部分。
大家講氣脈,氣脈完全在覺受這一部分,
並非究竟,氣脈是用功的象徵,屬於覺受的范圍。
想與思有差別:想是第六意識開發(分別)作用的現象。
思是第六意識根本作用的現象,也是第七識意根的現象。
所以一切的顯教,
修止觀的法門包括了不淨觀、白骨觀和數息觀等等,
拿“觀”來作代名詞,實際上包括了“觀”與“想”兩部分的作用,
開始入手都是從想入手,所以觀想實際上的次序是想、觀。
  
現在做一個實驗,什麼叫做想?大家都看過圓山大飯店吧?
現在我一提,你們馬上就有印象來了,這就是想。
用不著去想它,它就來了,很容易。
所以想諸佛菩薩的像,想什麼境界,都非常容易,並不難。
你們白骨觀觀不起來,
想不起來,那都是用功錯了路,想是很容易的。
比如大家想要鈔票,
我一提鈔票,你們的印象中就有鈔票的影子,
把這個印象定住,心念永遠定在那裡不變去,
這就是想的成功,有什麼難呢?
你們會問:“這不是妄想嗎?”
妄想也非空非有!妄想也不錯。
但若因妄想而引起煩惱痛苦就不對了。
想發財,發不了財而煩惱就不對;
想作官,作不了官而煩惱就不對;
想男女之念,而引起生理、心理的苦惱就不對。
所以想阿彌陀佛或准提菩薩像,想起來就對了。
先利用止的功能。把這個影像定住,
因為你知道這是個影像,你沒有著迷,也沒有發神經。
換句話,你訓練自己的心理思想的作用,
使自己心理思想的作用不亂跳動,就對了。
  甚至整個准提佛母的法像想不起來時,
只想一只手,或者一只眼睛,
或者准提菩薩身上、額上帶的一點寶光、亮光,
定在那裡就對了,這就“止”了嘛!
但是如果你這樣想起來很用力、頭痛,那就不對,
你不是觀想,你錯了,不要用力的。
我提一個圓山飯店你就有影像,這個時候不是用力的,
要在這個同樣的情況之下,
把這個佛像的影像止住,
想成功了,這是密法的修持重點。
  
這個想成功了,其他的妄想還有,沒有關係。
等於很多的灰塵殘渣中,你止在其中一顆灰塵上,
以這個作為標的,慢慢的,
其他的妄想會如灰塵一樣澄清下去。
澄清下去了以後,這個想的佛相慢慢定久了,
不知經過多少時間,氣脈自然起變化了,感受作用自然來了。
生理上有各種境界、各種變化起來,
你一概不理,專定這一點,這是想的成功。
  
那什麼是“觀”呢?由於想的程度變深了,
你所見的這個佛像變得很明歷,忘了他是真的,還是假想的,
永遠在這裡,乃至你與人講話、做事、走路,
這個所觀的佛像在意境上不動了,永遠不動,講話、做事都一樣,
乃至打坐時也一樣,這個意境永遠不動,這才叫做“觀”。
所以想是粗的,觀是細的。
  觀和想的境界,屬五遍行中的“思”,
禅宗講“思惟修”正是這個“思”。
這個是“正思惟”。
你們以為從道理上作研究叫思惟修,錯了!
念念不動才叫“正思惟”。
因此,真止觀成就,同樣的能夠處理事,
外界六根、六塵的應用更明亮、更安詳,身心也更健康。
觀想都沒有成就,修密法也沒有用。
  比如修淨土,同准提法一樣,也是念佛,念的本尊不同而已。
這一念成就,即顯教的“制心一處”,心念住,真止觀。
真止觀了,即真思惟修,能通一切法,一切都貫通的。
想成功了,定力越來越深,但有一點,拿五蘊來講,
五蘊,色、受、想、行、識,
一切密法的修持以中間這個想蘊起修,就是拿“意”起修。
從意起修很快,因為所有的物質世界是眾生的共業想蘊所形成;
我們人的報身也是想蘊所聚集維持的,
想蘊構成一切精神、物質的萬有作用,
想蘊的本身就聯繫了精神、物質兩個功能。
但想蘊成就有個毛病,
馬上給色身氣脈的感覺牽引走了,脫離不了受蘊的作用。
感覺一來,你們就以為有效果了,實際上你們受騙了,
感覺是四大肉體存在所發生的,感覺一牽動,
產生想蘊的功能,精神的力量給肉體一牽動了以後,
產生肉體的功能生生不已,因此會引發你生理上的欲念增盛。
  
密宗的修法如何來解決呢?
於是觀想氣脈、觀想雙身等解決之,
不利落、不究竟,而且毛病更大!
只有釋迦牟尼佛親傳的白骨觀最好。
萬一碰到覺受太厲害時,一轉入白骨觀,白骨一流光,
身體化空了,很快進入人空境界,
所以《顯密圓通成佛心要》所走的路線完全正確,你們要仔細去研究。
這麼好的著作,卻被忽視了一千多年。
  華嚴離不開唯識,唯識離不開般若,又同華嚴的境界相通,
所以《顯密圓通成佛心要》教你首先修華嚴法界觀,
由華嚴法界觀起修來得快,而且華嚴法界觀的修法幾乎要失傳了,
作者沒有傳華嚴法界觀的修法,
因此後世越弄越不懂,把這樣好的法本也埋沒了。
  現在告訴大家,原理上要弄清楚。
這次參加禅七,有幾位對白骨觀有相當基礎的,
更需要轉到密法的修持,因為白骨觀修到白骨流光,
人我空了,身體也化空了,
進入小乘的空境界可以,當然目前大家還沒得果。
但永遠空住還不行,還要轉識成智。
把意觀空的功能到了,
而由真如空性變昭朗萬有,報身、化身的成就作不到,
還差一步,因此必須要修准提法,由修密法的觀想來達成。
  由白骨觀的人空確實證得了以後,
然後修到密法意生身的觀想成就,
意生身成就了,報身與化身的成就便會很快。
法身的圓滿就更容易到達了。
所以為了大家的修持需要,再傳准提修法。
  不要以為學了准提法,
又參禅,又學止觀,又是白骨觀,反而搞不清楚了。
學的人要悟道,就要去參究,
這許多方法都聯在一起的,就是一個方法。
如果真拿菩提來講,這些都是對治法門。
換句話,都屬於調心的方法。佛說:
“我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真到了一切無心之地,已經成就了,
什麼咒語、觀想、白骨、不淨、止觀,都不需要了。
但你說真不需要?有時也可以拿出來玩玩,拿出來調身修持。
  事實上大家身不能了,心不能安,沒有成佛證得菩提以前,
此心不安,就需要八萬四千對治的法門。
至於什麼時候用這個方法,
什麼時間用那個方法,要自己曉得調整。
在《禅秘要法》中也講過,佛再三吩咐,
用功到某一種時候要“易觀”,自己要“知時知量”,
學佛修持的重點佛已告訴你:“知時知量。”
所以學佛始終是智慧之學!要自己知道。
白骨觀與准提法的關係與重點,就在這個地方。
至於白骨觀與准提法配合,修往生西方的願力,也都在其中,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一書中也指示了,要自己去參悟。
准提法的修法,這次已講過與白骨觀配合之法,
禅、淨、密、止觀等統統包括在內,要自己去開發。
  你們現在體會一下,閉著眼看看有無准提菩薩的影像?
不是腦子裡頭想影像,
這樣錯誤很大,影響腦神經發脹,會出毛病的。
現在閉起眼測驗。在意識境界上,不在身體上,不在腦裡頭,
也不在心窩子,不在上下左右,
似睡著非睡著,似夢又非夢,
有這個意境在,這才是真正的密法觀想。
所以我常說,密法是真正的心理科學的修法。
(大眾觀想佛相,接受甘露灌頂。)
  意境上觀想,把頭腦忘掉,甚至覺得迷迷糊糊的,
在這個中間的想,有時佛像變樣成妄念來都不管。
乃至准提菩薩的像不能明晰,
一只手,一只眼都可以,就是把它定住。
有心去定住,是定不住的。
有這個印象,不用心去定,不用心去想,就有了。
知覺、感覺都照舊,只是把握這個影像的境界,
影像起來後,不但把腦袋忘掉,連身體也整個把它忘掉。
  什麼叫忘掉?不理就忘掉了。
這樣觀想的道理把握住了,曉得了,才可以修一切密法的觀想。
密法的觀想要在理上透徹,才能修到這個境界,
這個也包括了止觀、思惟修,前面已講過。
假定有人在這境界上一直定下去,自然頭頂有光,
有清涼灌進來,有這感覺時不要放棄,也不要執著,
這時定住是得到佛母灌頂的現象,乃至回去修法時,
灌頂現象自然會來的,你要好好把握這一點經驗。


 



 



明天同一時間見~~

 
 
觀想的要領總輯─南懷瑾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