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道修煉100問答10-9

2016101208:30
 
丹道修煉問答10-9

 






81.問:塵俗生活對於修煉是否影響?學道是否一定要斷絕塵俗、超脫凡世?
答:
這是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很多做功的同志感到困惑。
身處塵世之中,紛紛擾擾,自己不能完全自主,因而認為對於修煉會有影響。
筆者所提倡的修真觀,是一種廣義的修道概念,
就是要在塵世中磨練自己,借假修真,方才合乎“無在無不在”的大道本色。
須知修道之事,並非一定要在清靜環境進行。
古代修煉家曾云:“大隱隱於塵”,意
謂真正的大修行人,隱於塵世,和光同塵,方為真修。
對於一般學道修煉的人來說,沒有必要表現出斷絕塵俗、超脫凡世的姿態,
好像高出平常人一等,免得出現怪異,
為周圍群眾所難以接受,反而給自己的修為造成魔障。
須知道家向來反對怪異,因為“真人不露相”。
我們所提倡的修道品格,當然不能等同於世俗,
完全等同於世俗也不叫修煉,但是也不能出離於世俗。
丹經云:“人心不死,道心不生。”即是說內在心地要保持道心,
但是外表一定要合乎世俗,道家諺云:“道不離俗。”
老子曰:和光同塵,湛兮若存。是為道家的應世精神之所在。
所謂“和光同塵”,就是在外面要和世俗和平共處,同於塵凡;
所謂“湛兮若存”,就是在裡面要合乎於大道,湛然獨存。
如果僅僅外表合於塵俗,而內裡缺乏修功,就是十足的“酒肉和尚”;
如果僅僅內裡合乎修煉,而外表古怪絕俗,就是十足的“道魔子”。
因為生活在這個世俗世界之中,道家不是講看破紅塵,
不是講四大皆空,不是講與世隔絕,不是講消極避世。
躲藏深山,孤身守靜,恰恰是歷代道家高真所一貫反對的小乘法門。
只有在凡塵中修,才能真正磨練自己的道心,
俗話說“真金不怕火煉”,
經得起火煉的才是真金,惟其如此,修至大成才有希望。
同時,道家高度提倡的,是在世間立功立行,與世有功,方有資格成仙。
“欲成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乾隆皇帝頌揚丘處機真人的對聯即云:
“萬古長春,不用餐霞求秘訣;一言止殺,始知濟世有奇功。”
否則獨自成仙,又於世何益?所以學道的人,
首先要明白這一道義,然後入手修煉,才會其樂陶陶。
我們在當今社會,都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如果完全從事入靜,實際上則不允許。
弄得不好,可能造成修道障礙重重,而且影響工作和生活,
這樣就違背了人生之自然,也不符合道家理念。
因而應當妥善安排,以便兩不耽誤。
 
82.問:請問老子《道德經》中所講的義理,
和道觀之中的塑像、儀式存在什麼聯繫?
答:
老子《道德經》之中,所講的是無所不在的大道以及大道在世間的具體表現。
至於《道德經》之中的義理,對於道觀之中的塑像、儀式,
自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反映與體現。
道教尊老子為教祖,以《道德經》為最高聖典,
當然其塑像、儀式要反映老子《道德經》中所講的義理,
並且要通過這些形式表現出來,使其成為老子思想的一種載體,
以便學道的人們通過這些形式認識和奉行《道德經》的思想。
比如說老子的塑像,是以三清的形式表現出來的,道門曰:
“老子一炁化三清”,
三清就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
元始天尊手拈混元寶珠,代表混沌時期的地球;
靈寶天尊手持陰陽太極,代表天地已分、清濁已判;
道德天尊手執寶扇,代表春風吹動、萬物化生,即陰陽結合、化生萬物之義。
故其塑像所體現的就是老子《道德經》中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義理。
再比如道觀之中的儀式,道教徒在大殿之中誦念的經文,
其經義是體現大道的清虛浩渺,通過內在莊嚴聖潔的科儀,
以使人們體會道的力量,達到“聲與心通”的感應。
因此這些塑像和儀式等所要表達的是“大道”的高妙義諦,
冀圖使人們由此而領悟道義。
當然一般群眾以信神保佑為目的,並不徹底追究二者之間的內在並聯,
甚至會對這種形式有所誤解,走入另處一途,即不在本問題的討論之列。
具體說來,道觀之中的塑像、儀式等,都是供奉偶像和敬仰偶像所表達的儀式,
但是讀者莫要錯認了,這種偶像並不是一種單純的偶像崇拜。
就是說“道”不是偶像,因為大道本來無形無象,不可見知;
之所以建立偶像與儀式的目的,
為了讓人們通過有形偶像,領悟無形之“道”的存在。
一般人僅憑井蛙之見,妄言供奉偶像就是一種偶像崇拜,那就是大錯而特錯了。
當然求神的人僅僅以得到保佑為滿足,也可以說與此含義無關。
只是對於修道而言,筆者作出此種含義的解釋。
 
83.問:請問如何體會“無為”?
無為是不變的嗎?怎麼樣才能領悟無為的存在呢?
答:
道家所講的“無為”,不是什麼都不為,
而是一種“無不為”的“無為”,
或者直接解釋成“為無”,因而道家說“無為無不為”。
“無為”的存在,可以說是無處不有。
這裡我們可以隨便舉出一些例子:比如地球圍繞太陽的運轉,稱為公轉;
地球一方面還要自己運轉,稱為自轉。
這種轉動,不是人為的,是自然的,循環往復,周而復始,這就是“無為”。
這種無為,是自然的存在,不可違反,只有順應此道;
如果試圖用人為的方式改變地球的軌道,人類就會滅亡。
又如舟在水中行,如果順水而行,
可以說毫不費力,只管隨水飄流即可,這就是無為;
如果逆水行舟,違反水行之自然,必定辛苦費力,
弄不好舟翻傾亡,歸根結底還是要順水飄流。
這就是說,掌握了無為,做事順應自然,無往不為;
違反了無為,做事悖逆自然,則變成另外一種含義的“無為”,
無所作為,所為皆空,最終避免不了自然之道的淘汰。
但是無為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那樣,
人們不必領悟無為,只管什麼都不幹,就可以無所不為了。
無為的變化,無時不在,比如順水行舟,不是一了百了,水下會有石頭,
也可能把船撞翻,這就是無為的變化,也是大道的一種自然。
因此要領悟無為的存在,就要認識這種變化,這種變化,無時不在。
如何認識這種變化,那麼只有“靜”,
才能看清“動”,也才能領悟這種變化。
因此,只有能靜,才能領悟無為的存在,
所以老子告訴人們“致虛極,守靜篤。”
“無為”二字是鮮明的道家哲學概念,其中含義極為深奧,
因此不可能用白話文字簡單譯出。
翻譯外語時直接就用二字的拼音,
所以許多外國朋友會用中文說出“無為”二字。
當今西方對於道家的“無為”思想極為崇尚,比如在美國就有這樣一則笑話,
說是一位婦女的小孩跟鄰居的小孩打架,有人告訴這位婦女,她回答說:
不要管他,無為!雖然這種理解大有挂一漏萬之嫌,
但是亦可見“無為”思想在西方世界產生的影響。
 
84.問:學習道家修煉,應當保持何等人格?
答:
這個問題,值得探討。有人說,學道修煉,
首先要盡人道,做一個好人,然後才能入仙道,做一位神仙。
筆者以為不見得,比如做一個好人,他未必就沒有欲望;
如果有欲望,那麼學道就未必合格。
即使中華道家一貫反對禁欲的教條,提倡“清心寡欲”,
但是作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他有沒有克制自己念頭的能力?
他在遇到魔障出現的時候,無論是在修煉的境界之中,
還是在現實生活之中,僅憑好心能不能戰退魔障?
恐怕不能。所以學道修煉,僅憑具備道德資格,還是不夠的。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
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這裡所說的攝生之人,即是修煉之人,
他們所具備的能力,實際上是一種英雄資格。
所以作為一個中華道家的修煉者,
除了具備道德資格之外,還必須具備英雄資格。
觀看其他祖師的有關論述,亦不難看出這一鮮明特點:
葛洪《抱樸子》說:“上士得道於三軍。”
三軍,英雄用武之地也,非其地不能得道。
呂祖《敲爻歌》說:“尋烈士,覓賢才,同安爐鼎化凡胎。
若是慳財並惜寶,千萬神仙不肯來。”此處之“烈士”,即指英雄人物。
張三豐《金丹歌》說:“我今洩漏天機理,說與學道諸英雄。
目前現有長生路,千萬凡夫迷本宗。”
明言學道之人,就是“英雄”,而非等同於千萬“凡夫”。
如果僅有道德,也許還是凡夫。
張三豐《水石閒談》說:“自古忠貞節烈,殺身成仁之時,便有七返還丹景象。
當其一心不動,一志不分,浩然之炁立其中而生其正,
任他刀鋸鼎鑊,都視為“妖魔”試我,毫不動搖。
我只收留義氣,聚而不散,凝而至堅。
火候至此,則英雄之光炁,亙萬年而不滅也。
仙家入室臨爐,就要有此手段。”明白說出,學道修煉,必須要有英雄資格。
《水石閒談》又說:“一日無孔孟之學,天下無好人;
一日無老莊之學,英雄無退步。”
意思是說,有孔孟之學,可以學成一個好人;
先須具備英雄資格,才能學習老莊道家之學,
《水石閒談》又說:“然而衝天有志,道亦不阻英雄也。
人怕軟弱不振,若打起精神,祖師亦必默助。”
意思是說,對於衝天有志的英雄,學道不會受到阻擋。
打起精神的必是英雄,就怕軟弱不振。
陳攖寧《學仙必成》說:“為聖為賢,修仙學道,皆從克制情欲下手。
可見情欲是人生的大患,能阻上進之路,能開墮落之門。
不必高談闊論,淺而言之,僅求健康長壽,亦非克制情欲不可。”
能夠克制情欲的人,
僅有道德資格未必就能做到,只有具備英雄資格才能完成。
古代修煉家有關這方面言論甚多,不勝枚舉。
所以說只有英雄,也才能夠具備學道修煉的資格。
因為只有英雄,才能把握得住自己的身心,因而具備學道修煉的資格。
 
85.問:自從第一次做靜功出現自動開始,
將來是否每次做功必動,永久如此?
答:
不是永久如此,等到全身放鬆、心念大靜之後,
這時靜坐,身體即可安穩不動。
但是,外部的安穩是一方面事,靜功進入到一定深度之後,
內部丹田之炁將來或者可能會發動,這是應該預先知道的,
免得臨時發生忙亂,不知如何對待,以致耽誤功夫的進展。
所以形體外動和內部炁動是兩回事,須要認識清楚。
只有外部形體不動,內部炁機才會積聚發動。
 
86.問:塵俗生活對於學道是否影響,還是應當兩不耽誤?
答:
這是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很多做功的同志感到困惑。
身處塵世之中,紛紛擾擾,自己不能完全自主,因而認為對於修煉會有影響。
筆者所提倡的修煉觀,是一種廣義的修道概念,
就是要在塵世中磨練自己,借假修真,方才合乎“無在無不在”的大道本色。
須知修道之事,並非一定要在清靜環境進行。
古代修煉家曾云:“大隱隱於塵”,意謂真正的大修行人,
隱於塵世,和光同塵,方為真修。
我們在當今社會,都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如果完全從事入靜,實際上則不允許。
弄得不好,可能造成修道障礙重重,而且影響工作和生活,
這樣就違背了人生之自然,也不符合中華道家理念。
因而應當妥善安排,以便兩不耽誤。
 
87.問:閉關期滿,出關之後,請問應當依何“心法”用功?
答:
所問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但未交代閉關期限已經多久?
所做功夫行持到何等地步?無論閉關期限多少,所做功夫行持到何階段,
既然經歷閉關,應當能夠取得一定程度的效驗。
若論出關之後,繼續用功的“心法”,有兩點需要記取:
一是勿問塵事,閉關之中,既已與世隔絕,心中塵氛已淨,
念系純真,性合天道,此時身已出關,心地未必出關。
出關之後,若再觸及塵俗,遽然難以適應,徒增煩惱,有害功修。
必須度過一段時間的適應期,心中已無“關”隘,再入塵俗,方覺無礙。
二是勿妄進功,閉關期內,專心修功,必能精進,應屬進火,
既已出關,應當退符,以防進火太過,火大傷身,理宜退符,以養代練。
而且出關之後,環境改變,
不合關內進功之需,應當隨之應變,不可妄進。
所以此時應當注意文火溫養,以性功修持為主。
如此用功,一是可以保持在關內取得的功行,守道不失;
一是身中自然還會在原來功行之上,產生向上層次的變化。
此時不求出功,而功夫更加精進矣。
這都是自然而然,不期然而然的必然境界。
 
88.問:大藥過關之後,大丹成就,丹經云丹熟應當止火,
又云不可離火,止火即停止用火,不可離火則似乎又要用火,
請問止火、離火二義到底為何?
答:
修煉功深,小周天凝成之小藥,漸漸結成大藥,
正子時來到,大藥過關,結成大丹。
丹經云丹熟止火,是怕繼續用火容易傷丹,
此處之火,乃指停止運用周天之火。
但是止火並非無火,還需要以火養丹,
故云不可離火,此處之火乃指天然真火候。
因為丹成之後,有為之功,歸於無為,
所以此時火候乃是天然真火,自然而然,不假人為。
張紫陽《悟真篇》云:“無為也有功夫在。”即指此階段而言。
 
89.問:夜間睡臥之中,忽覺身中炁動,是否應當馬上起身打坐,收回此炁?
答:
夜間睡臥,念想俱眠,心火自沉而下降,腎炁自升而上騰,陰陽二炁,自然和合。前述“靜則炁生”,自可產育新的生炁。炁足自動,炁動自醒。
若在修煉之人,神定炁清,自然感覺格外靈敏,即所謂“時至神知”。
炁動之景,變化多端,愈入高深境界,愈覺其妙。
有時炁運周天,不令而行;有時炁衝關脈,不由自主;
有時炁生中黃,暢於四肢;有時炁穿內臟,卻之不能;
有時炁布周身,恍惚迴旋;有時外腎自舉,無中生有;
有時清炁上升,如騰雲霄;……種種妙境,功到自知。
而在炁動之時,千萬不可起身動作。
因為內炁之生發,乃在不動狀態之下而產生,
故此睡臥炁動,應當保持原有姿勢不動。
倘若改變姿勢,其炁必散,再無動機,而其景自失,無處可覓。
此乃經驗之談,亦非深入此境界而不可知,關係甚大。
有人妄談睡中炁動,應當馬上起來打坐,
乃是未經真修實證,僅憑想當然而言,猶如癡人說夢,誤導於人,怎能輕信!
再者真炁生發,乃自先天混沌中來,不識不知,靜極生動,雖覺悟而無念生。
倘若念頭一動,起身打坐,雖非邪念,亦屬濁源,其炁必濁,先天已失。
有人惟恐真炁走失,急忙起身打坐,
不知揠苗助長,破壞先天,
“生爾處即殺爾處”,已然失去道機,使益處反損。
故此睡臥之中,炁動而覺,應當保持原有姿勢不動,
此時以“勿忘勿助,若存若亡”之訣(此乃無意之意,有意必害道修),
順應此炁之自然動靜,則真炁自回,無需搬弄後天採取功夫。
訣曰:“不採之採,乃是真採。”蓋真炁愈純,而愈嬌嫩,
得之亦易,失之亦易,此中微妙,不可不慎。
 
90.問:煉神還虛的功夫完成之後,還有功夫存在嗎?
答:
煉神還虛之時,命功已經完成,以後就是純粹性功,即煉虛合道的功夫。
雖曰性功,在命功方面,身體上的變化依然還有,
不過此時已是自然而然,不由人為。
因為道家修煉,強調性命雙修,命功有限而性功無限,故此還有功夫存在。
張紫陽真人《悟真篇》云:“無為也有功夫在”,就是這個意思。
不過從煉神還虛,進入煉虛合道的階段之後,
功夫已然達到無為層次,只需保持心性,合於清靜虛無之大道即可。
這時就看平時一個人的道德修養,依其層次而定其證位。
北七真之中的譚處端真人,在煉神還虛之後,總
覺在性功方面有所欠缺,需要有個機會磨定心性。
恰在此時遇一醉漢,迎面問他:“你從何來。”
譚真人尚未回答,醉漢照臉就是一拳,打得齒斷血流。
譚真人面色更加和藹,將斷齒吐在手上握住,微笑著歌吟而去。
街上的眾人見到醉漢對真人如此無禮,怒不可遏,
遂欲扭送醉漢見官問罪,譚真人反而為之開脫。
大師兄馬丹陽聽說此事,稱讚說:“一拳消盡平生業。”
這就是煉神還虛之後,還需要在性功上磨礪自己,
方能真正煉虛合道,以造就大成之功。


作者:田誠陽道長



明日續篇


 
丹道修煉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