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二入四行觀詳解(十之九)

2016042508:30


 達摩二入四行觀詳解(十之)



 
理入不假事修,離開一切執著,就可親見理性
「行入」是修心之行,即是禪宗講的鍊心。
~~~~~~摘錄自聖嚴師父

菩提達摩對中國禪宗最大的貢獻,
是留下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獻──〈二入四行〉。
所謂「二入」就是理入和行入。
 
理入的意思,就是離文字、離名相、離思考。
理在那裡?理是存於所有的一切現象。
很多哲學家們把本體和現象分開,
可是在佛法的禪理,現象和本體是分不開的。
這是說,除了自我中心、自我執著是不存在的之外,一切都是現成的。
離開一切執著,你就可以親自見理、見性,那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心如牆壁」,就是「理入」的修行方法。
心如牆壁的意思,是指自心是不動,
但是環境裡有任何現象出現在他面前時,一定有反應,
能夠幫助人,為人解決問題。
所以心如牆壁並不等於這個人是白癡。不同的人在他面前出現,
他能如實地照見一個又一個人,一樁又一樁的事。
 
理入是不假事修的,理即真理,便是真如佛性,
它不離現象,亦不即是現象,遍於時空而不落於時空的無相法門。
它是離心緣相、離文字相、離名句相,離言說相的涅槃妙心!
 
「行入」的「行」者,是修心之行,即是禪宗講的鍊心。
修心之行的第一是報冤行,第二是隨緣行,
第三是無所求行,第四是稱法行,這是有層次的。
 
「報冤行」是講有因就有果,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
不如意的事是因為我們自己從無始以來,一生又一生所造的業因,
在這一生中的這個時間,接受到了不如意的果報;
那應該歡喜而不是苦惱,因為接受果報等於有了機會還債,
這是信用的考驗,也是實力的考驗。
所以遇到不如意的事,若修報冤行,此心才不會起波動,
不會忿忿不平,不會怨天尤人,這就是一個大修行人。
 
現在所有一切的結果,必然有其原因,而我們並無法一一知道,
當我們遇到不幸的事、不如意的事,讓自己想到:
「此事必有它的原因」。我們可能不完全知道這其中的原因,
但是也無須去理它。只須確認,果從因來,只有接受它了。
 
如果,我們僅僅是逆來順受,在態度上,不也很消極嗎?
事情既然已經有了前因,倘若再以另一項原因相加進去,
事情所得的結果和情況就會更改。
所以在態度上,第一,要接受事實;第二,要尋求解決的方法。
 
首先,遇事不要煩惱。
比如我們這間房子,現在突然失火了,該怎麼處理?
房子失火,必然有原因。我們是先救火呢?或者是先跑出去呢?
又或者是先坐在這裡研究原因呢?
當然,事必有因由,先別管原因,我們現在是解決問題要緊,
先當跑出火宅設法救火,然後追究火首是誰吧!
能如此,方能解決種種的不如意事。
凡事發生困擾時,我們便以這種態度來接受、來解決。
 
隨緣行:任何幸運的事,也都有其原因。
很多人認為,只要有錢、有地位、有權勢,就是幸福的。
但是,事實上未必盡然。
男孩追上女朋友,一定是很幸運嗎?
我說不一定,但也並非一定不愉快。
這意思是指事情的進展中,可能會發生不愉快的現象。
因此,任何事情的成功與幸運,不要太興奮,也無須驕傲。
 
以禪的方法來生活,面對這類的事,修行者會認為,
這只是一件平常的事;錢來了,只是來了。
它來得必有原因,等於自己在銀行裡從自己的戶頭裡
提了一大筆存款回家,又有什麼值得興奮的呢!
 
無所求行:不論以東方或西方的觀點而言,
假如人類什麼也不追求的話,那麼,人活在世上做什麼?
人類凡事追求,就是為了有一分希望。
然而,往往人類所追求的目標,不一定能實現。
俗話說:「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
 
在座的諸位,我想請問你們,在幼稚園時代是不是說過:
「我長大了以後要做……」,到了中學、大學之後,
是不是又改變了觀念呢?
所說的「無所求」,是要我們
不去追逐一個「求不到就不行」的目標。
但是,我們凡事要努力;因為,努力本身就是生活。
 
倘若是為了一種目的而修行,這件事本身就是白忙一場,
就是一種執著、一種阻礙,阻礙你達成這個目標。
什麼是阻礙?為了「有所求」,為了一個目的而去做任何事,
這在普通、一般性的目的來說,是可以求得到的。
但是,開悟這件事,卻不相同,
雖然人人都可以開悟,也可發願開悟,
若正在修行過程中,老是追求開悟,
那麼開悟的可能便離你越來越遠。
 
開悟的意思是解脫;
解脫種種被自己、被外在的環境所綁住的一切束縛。
如果,我們去追逐一件事,這個你所追求的,
就成了你所執著的。當然,你是被它綁住了,
它就是你的障礙,也就是使你得到解脫的障礙。
所謂稱法行,是教我們:「凡事應該怎麼做,就怎麼做;
需要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
因為,說到無所求,很可能會落入消極的心理;
以為我既然不求任何東西,那我也不應該做任何事囉?
 
「稱法行」就是要我們很積極的去做事,很努力的去工作。
這就是說,我們在任何地位、任何崗位或任何情況之中,
就要在這個情況所容許的範圍內,盡你所能地做到最好。
 
如果,遇到環境改變、條件也改變,
當你置身在另外一個情境之中,在不同的情況下,
你也要用同樣的態度來努力。
倘能秉持這種態度,我們在一生當中,
一定是非常的順利,而不會有太多的煩惱。
~~~~~~~~~~~~~~~~~~~~~~~~~~~~~~~ 聖嚴師父